(原标题:小米造车深度分析和展望)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集团-W(01810)$【全文7333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原因有二:首先,我不是汽车技术背景,很难对大家感兴趣的自动驾驶、电池方案、智能座舱进行技术分析和预测;其次,小米造车姿态非常低调,此前的公开信息不足以进行在逻辑上推演出太多有价值的结论。
不过,截止目前距离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已经过去了20个月,也释放出了首台工程车下线这样的重要里程碑进展。同时,诸多渠道也陆续有更多公开信息,帮助我们尽可能的还原小米造车的真实轮廓。
1.小米造车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小米造车是雷军最大的顺势而为(1)美国“军事清单”导火索;(2)智能手机进行存量红海市场;(3)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电子化;(4)资本市场对新硬件公司的青睐。
2.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度如何:(1)首台工程车已经于2022年9月28日下线;(2)小米北京汽车工厂预计年内完工;(3)上海总部负责整车硬件和软件,北京总部负责座舱、自动驾驶和工厂量产。
5.小米首款汽车的的定价区间如何:首款车市场预期在30万以上,实际价格可能为25-30万区间(低配和高配版本)。
6.小米造车的优势都有哪些:(1)品牌的出圈优势;(2)软硬件结合能力;(3)AIoT生态系统;(4)小米之家和海外市场;(5)雄厚的资金实力;(6)雷军、雷军还是雷军。
再次照旧说明一下,我并无意写成财经媒体类似的故事体裁,而只是基于公开信息对小米造车进行客观分析和预测。
以下为正文。
1.小米造车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是2021年3月30日,在当时嘈杂的环境里看来小米造车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军事清单禁令”所导致。但站在今日的时点回头看,我更愿意把小米造车定义为雷军最大的“顺势而为”,具体来说原因有以下四点:
(i)美国“军事清单”禁令导火索
其实,彼时更大的背景在于华为被美国加入了“实体清单”并反复制裁四轮,直接退出了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集团在被加入“军事清单”后,自然担心制裁会进一步升级,从限制小米集团的证券交易,进一步到限制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因此,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如何找寻一条相对确定的出路,智能电动汽车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ii)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红海市场
智能手机行业告别高增长时代,亟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摆在小米面前的客观事实。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最新报告,22年Q3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勉强超过3亿,是2014年以来最差的Q3出货量数据。即便不考虑新冠疫情、通货膨胀和地缘危机等暂时性因素,智能手机行业的共识已经是很难回到高增长时代,小米即便登顶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天花板也已经能够看到,即当前三星的每年3-3.5亿台区间。
这是一个回头看的观点,因为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后,在5月份即取得了对美国国防部的诉讼胜利,彼时小米仍然寄希望于通过高端和线下战略,尽可能的获取华为让出的市场份额。今天来看,小米无论高端还是线下都难言成功,而且宏观环境也让这两个目标变得更加困难,智能手机业务也连续三个季度出货量和营收同比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电动汽车第二曲线对于小米未来的增长故事延续,就显得十分顺势而为。
(iii)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电子化
不得不做的根本原因是,雷军在公开场合里多次提到的智能电动汽车的消费电子化,包括2021年11月的小米投资者日演讲和2022年10月的推特等。雷军认为,EV目前整车电子件BOM占比已经超过50%,与汽油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制造门槛大幅降低:30.000个零部件高度模块化,电池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了80%(未来至少有50%的降本空间)。未来EV将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
在我看来,EV消费电子化最好的证据在于智能手机厂商和智能汽车厂商的双向奔赴。几乎最顶尖的智能手机厂商都在布局EV,例如苹果、华为和小米;而同时最好的智能汽车厂商也在觊觎智能手机,例如吉利收购了魅族、蔚来宣布自研智能手机。这一方面说明了EV的消费电子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米造车的必要性。如果雷军没有“顺势而为”地进入EV行业,很有可能就错失了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个战场。
(iv)资本市场对新硬件公司的青睐
最后一点原因,在于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资本市场开始对新硬件公司给予更多的青睐,过去的2年中从特斯拉、比亚迪到国产电动车新势力,都足以说明问题。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投行瑞士信贷(CreditSuisse)覆盖小米集团的最新研报(11月1日)中,其分部估值法(SOTP)里已经赋予了硬件利润16.2倍PE,而互联网利润只有12.1倍。在这样的互联网重新洗牌,智能制造崛起的环境里,小米选择了进入EV赛道,也是天使投资人雷军的顺势而为。
2.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度如何?
整体来看,小米汽车项目非常顺利,工程车和北京工厂都有了显著进展。
首先,小米汽车Q3最重要的进度是首台工程车在9月28日在上海正式下线。雷军在上海总部整车软件部的讲话视频确认了该事项,并提到于立国评价整体进度非常顺利;
其次,小米北京汽车工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预计将在22年底前完工。小米集团在今年4月份以6.1亿元底价竞拍获得了北京经济开发区亦庄新城的YZ00-0606-0101号地块,汽车工厂正在建设之中。此前B站有一个Up主定期去现场更新工厂进展,但后来也被小米叫停了,也符合前述的小米低调造车姿态。
另外,有很多朋友注意到小米首台工程的下线地点是上海,而非北京。其实,小米造车里上海和北京的分工是相对明确的。从市场流传的招聘职位来看,上海负责整车硬件和软件,北京负责座舱、自动驾驶和工厂量产;也可以理解为上海是“传统造车势力”,而北京是“造车新势力”(包括互联网)。当然,熟悉互联网和汽车的行业的朋友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也是基于两个城市产业集群和资源分布的合理安排。
当前来看,工程车和工厂的进度是相对明确的,后续市场可以预期路测、牌照、发布和量产等四个重要节点:
(i)工程车下线可以满足“两寒两暑”路测要求:
(ii)EV牌照批复预计不会有实质障碍:
至于收购北汽工厂,我的观点是可能性不大。从小米确认自建工厂开始,北汽的价值就变得鸡肋,除了牌照价值以外,传统国企的组织模式、人员结构和低效率运营都是小米所不能接受的;而北汽也不可能同意只出让关键设备、转移核心技术人员。因此,小米和北汽之间两者是存在天然矛盾的。当然,按照雷军的个性,小米仍然会认认真真地谈判、尽调和分析,就像此前去调研恒大汽车一样。
(iii)汽车发布很有可能是2023年8月年度演讲:
(ii)从尺寸来看,今年8月年度演讲上放出的自动驾驶视频里,小米选择了BMW5系和比亚迪汉作为测试车进行改装。根据我和业内人士的沟通,那么小米汽车的尺寸应该也会差不多,因此尺寸上应该对标BMW5系和比亚迪汉。
(iii)从定位来看,首款小米汽车选择了对标高端车。这一点上要更正我此前的观点,小米首款车型对标高端车最好的证明是10月19日微博流出的空气悬挂照片,这在传统汽车领域是高端车的象征。
5.小米首款汽车的的定价区间如何?
我个人猜测,小米首款汽车的定价在25-30万区间。
基于上述对标高端车的定位假设,小米首台轿车对标的应该是50-60万元的高端车,符合此前市场传闻的小米首台车的定价超过30万元的市场传闻。
但是需要注意到,雷军在今年发布的新书《小米创业思考》里的“爆款策略”里说过,超越预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小米造车会将市场预期维持在30万以上,而实际价格一定会超越预期:比如低配25万区间,而高配在30万区间。
6.小米造车的优势都有哪些?
其实已经有很多报告和分析讨论了小米造车的优势,我这里也系统谈一下我的观点:
(i)小米品牌的出圈优势
在我看来,小米的品牌优势不仅仅来自于已有的品牌基础和广泛米粉,而更重要的是品牌出圈。小米在广大米粉心中不仅仅是手机厂商,而是一家拥有诸多IoT生态的消费电子公司。因此,相比于吉利造智能手机,小米进入EV赛道会让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这就是品牌出圈的价值。
(ii)小米软硬结合的能力
从软件端,大家除了自然地想象到小米在智能座舱(尤其是车机)、自动驾驶上的软件优势外,小米其实还拥有硬件公司不具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变现手段。互联网基础设施即我一直强调的ABC(即AI,BigData和Cloud);而互联网现有的变现手段里,我认为对于EV最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车贷、车险和租赁等消费支付场景的落地能够充分发挥小米的Fintech优势,帮助小米在EV硬件之外盈利变现。
(iii)小米的AIoT生态圈:
首先,小米集团在AIoT行业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这是当前所有EV玩家所不具备的。截止22年Q2,小米的IoT生态圈里连接了超过5.26亿台IoT设备,有7,080万米家App用户,以及超过1,000万有5个以上IoT产品的超级核心用户。其次,如果把EV也作为IoT生态的一环,那么和小米此前的核心战略就完全打通了。从生态的角度,EV可以和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产品的协同效应是不可限量的。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纠结在IoT生态里EV未来会有怎样的盈利和变现模式。从IoT生态的角度,我的观点还是一致的,即小米是一把开启IoT大门的钥匙,把控生态入口和布局生态产品才是当前最重要的;当风口到来时,所有的变现模式都是水到渠成。
(iv)小米之家和海外市场:
小米之家和100多个海外市场将成为小米汽车销售天然的渠道。2021年,在卢伟冰的领导下小米开始了新一轮的线下探索,提出了一整套基于“效率”的线下门店模型,并且迅速开出了10,000家门店。虽然因为新冠疫情、需求疲软和产品组合的问题,中国区线下业务并没有如预期那样顺利,但从我的角度,我认为这依然是正确努力的方向。根据我的信息,新开设的很多小米之家从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了小米汽车的因素,汽车发布后可以确保迅速在全国展开销售。另外,小米在全球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提前布局,也为未来小米汽车出海打下了基础。这些都是造车新势力所不能媲美的。
(v)小米的资金储备实力:
但我想分析的是,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不简单是“买买买”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在战略选择上。对于初创公司,活下去永远是首要话题,其次才是怎么活得好;而对于小米这样的玩家,如果进入EV第一阵营是造车第一天就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当面临自建工厂和代工这样的两难选择时,绝大部分新势力选了代工,而小米坚持选择了自建工厂,下单8800吨的全球最大一体式压铸设备也毫不犹豫。
更重要的是,充沛的资金可以确保小米造车不会受到外部资金的裹挟。因为外部资本总是短视的和追求确定性的,小米的IPO过程就是典型被外部资本裹挟的结果。因此,如果雷军希望在造车上坚持长期主义和延迟满足,那么就必须远离外部资本,才能保持自己的动作不变形。理解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雷军在宣布造车伊始就强调一定“全资造车”。
(vi)雷军、雷军还是雷军:
任何小米的话题讨论到最后,都注定聚焦回到雷军个人身上。无论是小米汽车的高端战略、效率基因、还是执行能力,本质上都是雷军个人意志的体现。我相信每一个小米投资者,都是对于雷军的深度认可和信赖。
很多人嘲笑雷军仿佛神话里的西西弗,不断将巨石推上陡峭的山顶,却又眼睁睁地看巨石滚回山脚,然后重新开始。但在我看来,这正是雷军对于这本无意义的世界所做出的最有力的反抗。他虽然知道自己画不出一个完满的圆,但却从不停止向这个圆靠近的脚步。
最后,不妨让我们再复习一下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的《西西弗神话》结尾:
“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