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耐用消费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时序分析截面分析趋势分析
一、时序分析
在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城镇居民总是走在农村居民的前面。在80年代中期,城镇居民在百元级耐用消费品消费上已经趋向饱和(收音机在1983年,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在1984年①,手表在1987年),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标志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中间迅速普及开来,到1989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拥有量已分别达到51.5台、36.5台、76.2台,而同期农村居民拥有量甚少。到90年代中后期,每百户城镇居民彩电拥有量已突破100台,洗衣机拥有量在1995~1998年连续四年处于徘徊状态,电冰箱拥有量从1994年出现增量连年递减趋势,城镇居民在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再一次进入饱和状态,而农村居民才开始掀起普及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潮。
二、截面分析
(一)结构分析
根据2003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数据,把城乡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按拥有量>10为高档品,10
(二)类别分析②
按照不同耐用消费品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特性,可以把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在农村,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主要是自行车。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行车产生较强的替代作用,自行车呈递减趋势。2003年农村居民自行车拥有量119辆、摩托车拥有量31.8辆,自行车与摩托车的差距由2000年的5.5倍缩小到3.7倍。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不断完善和出租车队伍的日益壮大,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自行车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淘汰,每百户居民摩托车拥有量也明显低于农村居民,2003年摩托车拥有量为24辆,农村为31.8辆,城镇低于农村约8辆。
在农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劳耐用品是洗衣机。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对洗衣机产生较强的替代效应,农村洗衣机拥有量依然较低,2003年为34.3台,不足城镇居民拥有量的1/2。城镇居民受较快生活节奏的影响,洗衣机拥有量大大高于农村居民,并实现了由传统代劳型耐用消费品向现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的转移,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微波炉拥有量为37台,饮水机为31.9台。新一代代劳型耐用消费品正在城镇居民中普及开来,在农村目前仍处在空白状态。
第二类是以向人们提供舒适的感受为目的的耐用消费品,这是在生存性消费得到基本满足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属于享受资料类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风扇、空调、取暖器等以降温取暖为目的的冷暖型耐用消费品和抽油烟机、淋浴器、消毒柜、吸尘器等清洁型耐用消费品。
在农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的空调拥有量极低,2003年为3.5台。电风扇在农村虽然早巳饱和,但由于农村居民支付不起高昂的电费和空调价格,电风扇具有超强的替代功能,2003年农村居民电风扇拥有量达到138.1台。在空调与电风扇之间,没有任何价格适宜的中间产品,人们只能选择用增加电风扇数量的办法来降温,造成悬殊极大的两极,电风扇与空调数量之比为39.5:1。与农村居民状况不同的是,城镇居民顺利实现了从电风扇向空调的过渡,空调已大量普及,电风扇与空调之比是2.9:1,比例适当。农村居民在冬季取暖方面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还处在空白状态,城镇居民除家中供有暖气外还普遍拥有取暖器,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取暖器32.3台。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夏季有空调,冬季有暖气外加取暖器,可谓夏季凉风习习,冬季暖风阵阵。
在保持环境卫生方面,每百户农村居民抽油烟机拥有量为4.1台,反映出农民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柴草、煤做燃料。而每百户城镇居民抽油烟机的使用量为63.6台,基本已经普及,表明城镇居民日常造饭主要以煤气、天然气做燃料。此外,消毒柜、吸尘器也开始走进城镇居民的生活,而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就个人卫生方面,2003年每百户城镇居民淋浴器拥有量已达到66.6
台,而农村数量极少,未作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无论从个人卫生还是环境卫生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活得舒适,活得健康成为城镇居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城镇居民在享受类耐用消费品上,从电风扇到空调、抽油烟机、淋浴器再到取暖器,最后到消毒柜、吸尘器,从低档到高档之间比例181.6:61.8:66.6-32.3:12.7-12.9,大体保持在14:5:2.5:1,形成阶梯状梯次过渡升级模式;而农村居民在这些消费品的消费上,要么高档没有,要么低档偏多,电风扇、空调、抽油烟机、吸尘器之间的比例是138.1:3,5-4.1:0.57,大体比例是242:6.7:1,之间悬殊很大,形成巨大消费空档,传统耐用消费品与现代耐用消费品之间不易升级过渡。
第三类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娱乐耐用消费品。这是人们最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以归结为发展资料类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电视、收录机、电脑等传媒信息型耐用消费品和录放像机、照相机、组合音响、影碟机、摄像机等娱乐型耐用消费品。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和收录机,电脑拥有量太低,互联网还未被农村居民认识和接受。三种传媒消费品之间的比例是79:13:1,可见,农村居民在获取信息,了结外界方面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城镇居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除电视、收录机外,还有互联网,三者之间的比例是4.7:1,7:1,城镇居民在对电视的依赖上远不如农村居民那么强烈。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了解新闻、认识朋友,已经变成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娱乐类耐用消费品中,农村居民主要以影碟机和组合音响为主,其他娱乐类产品数量极少。城镇居民娱乐类用品呈分散化、均衡化、高档化发展,在种类上、数量上、档次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农村居民在不同层次的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上以传统耐用品为主,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才刚刚起步,基本处于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低端消费阶段。城镇居民已经完成了从传统耐用消费品向现代耐用消费品的转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下降,微波炉、饮水机、空调、电脑、抽油烟机、消毒柜、吸尘器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镇居民过着享受型、发展型、健康型的生活方式。
2.由于农村居民对传统耐用消费品的过度依赖,使传统耐用品与现代耐用品之间形成没有过渡环节的两极,低档与高档数量悬殊很大,不易消费升级;城镇居民在三种类型的耐用消费品上构成了低中高档次的阶梯状消费链条,有利于消费升级。
三、趋势分析
(一)城乡在自行车、电风扇、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低档消费品的消费差距不大,并分别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趋于饱和,呈现负增长态势,表现出城乡居民消费的趋同性。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公用设施的不断改善,这些低档耐用消费品最终会退出人们的消费领域,或被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耐用消费品所替代。
(二)城乡在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将迅速缩小。根据泰勒提出的消费品存量假说,对耐用消费品而言,某种消费品存量越大,消费者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少;反之,消费品存量越小,对它的现期购买就越多。宦国渝据此提出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年增长幅度与其保有量之间的关系。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低于10%时,其年增长率一般都较高,平均达到36%-95%;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大于10%后,其年增长幅度开始趋缓,一般在25%左右,最少不低于10%;在一种耐用消费品的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率超过50%后,其年增幅再度减缓到10%以下。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城镇居民中存量很大,处于饱和状态,增长速度十分缓慢,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为3%、1%、2%;而农村居民存量较少,90年代以来,刚刚进入消费普及期,增长率较高,2003年三者的增长率分别是12%、7%、8%,虽稍有出入,但大体符合宦国渝提出的结论。“一快”、“一慢”的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在这些耐用消费品上的消费差距呈缩小趋势。
四、导致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差距的因素
一是收支因素。
二是耐用消费品的实用性因素。
三是消费主体生产与生活地点一致性因素。
四是环境因素。
本文作者:
朱高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
程慧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解:
①自行车在1984年出现饱和迹象,1984年、1985年、1986年连续三年城镇居民自行车拥有量处于徘徊状态,之所以后来有所增长,主要是由于当时城市交通不完善,其替代品摩托车不适合城市交通,人们出行没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只有增加自行车购买量,这种增长是一种超饱和增长。
关键词:Logistic模型;耐用消费品;饱和量;预测值
一、引言
耐用消费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可多次使用的消费品。中高挡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高低,是反映居民家庭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迅速增长,各种新型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某些耐用消费品(如空调机、汽车、家用电脑、手机等)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一般来讲,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具有以下特点:在耐用消费品刚问世时,由于价格偏高或者性能未全部被人们认识等原因,社会拥有量一般较低;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对耐用消费品的了解,拥有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当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速度反而变慢,拥有量逐渐趋于饱和。这种变化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趋势,因此可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Logistic模型
(一)Logistic方程的形式
y(t+Δt)-y(t)=k[1-]y(t)Δt
于是,y(t)满足微分方程:
=k[1-]y(t)①
方程①是Bernoulli方程,其解为:
y=②
②式即为Logistic模型。
(二)参数估计
Logistic模型中的参数有很多种估计方法,本文采用的估计方法是先用四点法估计出饱和量N的值,再根据估计出的N的值用SPSS软件中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出k和β的最小二乘估计。
四点法是在三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比三点法多考虑1个点,因而将更接近实测数据。用四点法估计N值的计算公式为:
=,t2+t3=t1+t4
其中(t1,N1),(t4,N4)分别为实测数据序列的始点、终点,(t2,N2),(t3,N3)则为中间两点。
由②式知:β-kt=ln(-1)。
再令y1=ln(-1)。
则y1=β-kt。
于是可以通过SPSS软件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出参数k和β的估计值和,从而得到Logistic模型。
三、湖南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Logistic模型及预测
本文以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湖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的数据为例给出了湖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的Logistic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出社会拥有量的发展趋势(见表1)。
采用四点法得出饱和量的估计值为=100.5237,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参数k和β的最小二乘估计为:=0.391,=4.589,于是得到湖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的Logistic模型为:
y=③
以此模型来预测1992-2003年湖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见图1)。
四、模型预测
利用上文得到的Logistic模型③对2004-2006年湖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进行预测,得到这几年湖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分别为71.15643、78.58622、84.55807(单位:台/百户)。而从中国统计年鉴上查到这几年的实际数据依次为65.84、78.49、85.96(单位:台/百户),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预测值和实际值相差不大,预测效果比较好。图2是利用Logistic模型对未来湖南省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机拥有量的预测图。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空调机拥有量的增长速度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由增变减,大约在2010年以后湖南省空调机拥有量基本达到饱和。
五、结论
参考文献:
2、陈千元,胡建国.Logistic模型的推导及自回归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1996(2).
3、殷祚云.Logistic曲线拟合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1).
关键词:耐用品消费;二手市场;个人收入支出;经验分析
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消费,依据研究主体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耐用品消费,另一类是耐用品消费。相比较非耐用品消费而言,耐用品消费无论是在家庭消费支出中还是在国家制造业部门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早在2000年,全球耐用品消费的个人支出就超过了8000亿美元,而同时期美国耐用品产出就大约占据了其制造业部门总产出的60%。
耐用品是指能够在多个连续的时期内提供效用的产品,它同时具有资产和一般非耐用消费品的特性。与非耐用品的最大差别在于,耐用品在初次购买之后能够持续使用。其中部分二手耐用品可以继续转让出售继而形成二手市场。大件耐用品的消费,诸如汽车、家电等在家庭支出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此类耐用品的消费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消费和收入分配的状况,也会影响到对其他非耐用品的消费。
本文主要基于耐用品消费市场中的消费者视角,来研究影响新车消费需求的因素。之所以选取这个视角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数据的可获得性。在美国商务部网站,新车和二手汽车交易月度数据可以准确获取。其次,相对于非耐用消费品,耐用品消费对经济波动的需求弹性更大。第三,作为一种资产,耐用品消费的利率弹性较大。当前,耐用品的生产和消费变化已成为衡量经济波动的指示器。因此,对耐用品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把握经济运行的周期规律。
二、文献回顾
GilesJ和KYoo[1]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和收入风险的显著上升是影响农村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费的主要因素。樊潇彦等[2]在国内首次采用耐用品消费的(S,s)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的耐用品消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对城乡家庭耐用品消费具有抑制性作用的因素是居民收入风险水平的上升,他们还运用结构模型方法对三种模式下(机能需求、核心需求、外延需求)农村家庭的耐用品消费意向、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尹志超和甘犁[4]考察了住房改革对城镇家庭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指出受益于住房改革的家庭消费了更多的耐用品,同时还发现,住房改革对耐用品消费的次序具有影响,经历住房改革的家庭倾向于首先消费生活最必需的耐用品,然后再消费其他耐用品。
【关键词】可预见到的房价变化;未预见到的房价变化;家庭消费决策;风险规避
1.引言
我国自从1998年全面实施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加速发展的上升通道,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到2007年底,全国平均房屋销售价格已经上涨到1999年的1.5倍以上。虽然,受金融危机拖累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房价有小幅下跌,但房价仍居高位且坚挺。与此同时,在我国,城镇住房私有化率高达80%以上(黄静等,2009),房地产已经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个人房产为核心的资产价格已经成为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采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总体数据实证分析房价变化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
2.简单的理论分析
住房既有居住功能,也有投资功能。一方面,作为一种长期资产,住房可以提供长期的居住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住房类似于一种长期债券,从而可以用来对冲由于住房和非住房消费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住房可以用来抵押,当家庭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住房的可抵押性能方便家庭的借款,从而使得家庭能尽可能平滑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未来消费不确定性风险。
根据标准的金融理论,如果市场是完备的,那么家庭就能够通过完全保险来应对跨期消费和收入风险,房价的变化不会对其消费和福利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由于市场摩擦、制度约束、流动性约束以及人力资本不可抵押性的存在,并没有合适的金融产品能完全对冲和分担风险,家庭也会面临房价不确定性风险。拥有住房使得家庭能通过用今天的价格购买将来的居住服务来降低这一风险。然而,由于房产的特殊性,通过拥有住房来对冲风险的方法并不完全,家庭也因此面临错配风险。制度和借款约束通常会制约低现金水平的年轻户主购买适合其生命周期消费需求的住房,而相反,年老的户主被迫持有一个远超其剩余生存年限的住房净值头寸。住房和按揭贷款市场上众多的调整成本的存在也使得生命周期内住房服务需求和住房投资头寸之间的错配更加严重。
从直观上来看,我国信贷市场不发达,缺乏家庭净值贷款,即便家庭预期到房价上涨,他们也无法通过抵押方式兑现房产增值所带来的收益来增加非住房消费品的消费。我国居民有强烈的遗赠动机,房产作为家庭最主要的财富,家庭更倾向于将房产遗赠给后代,而不会倾向于去兑现房产收益,增加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增进生命周期内的福利。我国城镇家庭的住房私有化率很高,而租房率较低,家庭购买住房的意愿强烈。住房服务消费存在显著的“棘轮”效应,家庭更倾向于改善住房服务消费,而非通过降低住房服务消费来增加非住房服务的消费。房价的上涨使得住房服务消费的成本上升,对于自有住房者而言改善住房服务的成本上升,对于租房者而言租房的成本上升,最终会刺激家庭更多地进行储蓄,从而可能会抑制家庭消费。
3.房价变化对家庭消费决策影响的实证检验
3.2可预期到的房价变化
3.3未预期到的房价变化
3.4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1给出了利用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的实证结果。
从表的前三列中可以看出,所有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可预期到的利率,可预期到的收入变动,基本上不会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产生影响,这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一致,即消费只会对不可预期到的利率,收入变动做出反应。
从房价变化的估计系数来看,可预见到的房价变化对家庭消费影响不显著,房价变化不会通过抵押效应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产生影响。从房价变化的估计系数的符号来看,无论是哪个任何层次的消费,家庭消费对房价变动的反应为负,可预见到的房价上涨会抑制家庭消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发达,不存在消费净值借款,房屋抵押贷款成本较高,这恰恰反映出对于拥有住房的家庭而言,即便是房价上涨,受制于信贷市场本身的约束,家庭将不会调整其消费,即房价上升不存在信贷约束效应,不会通过信贷约束效应渠道对消费产生影响;对于没有房屋的家庭而言,预期到的房价上涨相反会使其增加储蓄,减少当期消费,来为未来购房积累资金。
从表的后三列中给出了未预期到的房价变化对消费影响的估计结果。从表的后三列中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消费支出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收入变动对消费支出的系数显著。从系数的符号来看利率变动对非耐用消费的影响为负,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为正,这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一致。
就总消费支出和耐用消费支出而言,消费对房价变化的反应为正,而且是显著的。这说明房价上升确实会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风险规避效应渠道对消费产生正的影响。房价变化对非耐用消费支出的影响虽然为正,但其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在未预见到的房价上升使家庭财富增加,跨期消费不确定性风险增大时,家庭更多地会把这部分财富用于耐用消费品消费,一方面是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财富效应的结果。未预见到的房价变化会对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从而也会对家庭的总消费产生正的影响。鉴于房产在家庭总的耐用消费品中占比最高(相对于中产阶级而言),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即未预见到的房价上涨会刺激家庭的购房需求,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家庭会提前购房。
综合上表的估计结果和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就我国城镇家庭消费而言,房价上升会通过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风险规避渠道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为正且显著;对于房价上升所引起的财富增加,家庭更多地将其用于耐用品消费;对于由未预见到的房价上升所带来的跨期消费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家庭通常会选择通过购买并持有耐用消费品来有效应对和规避该风险;受制于我国信贷市场本身的约束,房价上升基本上不会通过信贷约束效应渠道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可预见到的房价上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为负。
4.结论
本文采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总体数据实证分析了房价变化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房价上涨不会通过抵押效应对我国城镇家庭消费产生影响;(2)可预见到的房价上涨会抑制家庭消费;(3)未预见到的房价变化会对家庭的耐用消费品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从而也会对家庭的总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一方面出于风险规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财富效应的结果;(4)未预见到的房价上涨会刺激家庭的购房需求,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家庭会提前购房。制度约束、家庭的特殊倾向、经济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冲击以及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使得我国家庭消费决策对房价变化的响应显著不同于欧美国家。
参考文献
[1]Campbell,J.Y.andJ.F.Cocco(2007).”Howdohousepricesaffectconsumption?Evidencefrommicrodata.”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54(3):591-621.
[2]Chen,N.-K.,etal.(2010).”Houseprices,collateralconstraint,andtheasymmetriceffectonconsumption.”JournalofHousingEconomics19(1):26-37.
难点一:低消费频率品牌建设
难点二:分散的营销渠道管理
难点三:品牌发展空间的困惑
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意义不容置疑。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这一现实决定了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农业人群。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并合理引导消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北京农村居民消费结优化结构呈多元化发展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不再只局限于基本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开始重视消费的种类与品质,消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耐用品外,生活必需品也呈现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以2011年北京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为例,2010年肉禽蛋奶及制品的消费量为2010年的131.6%,相对谷物(115.1%)及蔬菜(120.9%)支出增速较为明显。北京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以及享受型消费方面虽然与城镇居民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就全国农村居民而言已处于全国的前列,在文娱、医疗和耐用消费品方面,增速明显,与2010年同期相比实现了2.1%、15.4%和26.8%的增长。(其中文教娱乐的增幅相对较小由于北京农村居民学杂费支出与上年相比减少31.1%)。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依然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依然不足,欲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应保证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性,提供多元就业机会,从各个方面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同时,基于对于市场价格波动的抗击能力较弱的情况,应该为农业经济建立抗风险机制,减小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使收入得保障,从而使消费行为平稳化。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现存的医保体制和养老政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改革,使农民消费不至有后顾之忧。
对于农村的消费品市场中的供给机制也需改善,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消费市场,对于适宜地区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引导有能力行业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以优化农村市场,最终实现企业与农村发展的双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素质,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收入的提高。此外,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增加收入,促进消费,对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水平也有着重大意义!
[1]王宏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趋势及制约农民消费行为的基本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2]王浩.城市倾向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农业经济,2008(8):62-63.
[3]刘兆博.当代农民消费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02).
[4]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
[5]刘荣利.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3-55.
[6]宋先道.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北京工商大学第三期科技立项论文成果,北京工商大学科技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何珺,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祝小东,现就读于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一、传统家电增长迅速,消费档次逐步升级
家庭耐用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档次升级更快。时尚、新颖的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城镇居民住进了新房,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促进了彩电、冰箱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带有多功能、安全环保、数码电子技术的新产品逐渐替代老产品,如液晶彩电、绿色环保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等成为人们居家的新宠,消费档次不断升级。年末,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5.46台、洗衣机94.6台、冰箱94.64台。
二、住房消费带动明显,高档家电日益增加
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97平方米,比20xx年末增加0.43平方米。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了家庭设施消费。城镇居民家庭空调和热水器的百户拥有量从20xx年末的124.25台和67.67台增加到年末的140.54台和79.47台,分别增长了13.1%和17.4%。
三、交通方式日趋多元,交通工具升级换代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工具日渐向现代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电动车以其方便快捷、价格适中、绿色环保等优点,日渐成为城镇居民主要的代步工具,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一些富裕市民拥有汽车也从梦想变为了现实。资料显示:年末,城镇居民家庭百户拥有助力车34.21辆,家用汽车也从少到多,年末达到16.3辆,比20xx年增长90.9%,市民在“行”的消费上又迈上了新台阶。
四、通信消费发展迅猛,家用电脑更加普及
五、新兴厨具倍受青睐,小型家电发展迅猛
城镇居民由住房条件改善引发的“厨房革命”方兴未艾,越来越多款式新颖、快捷卫生、省时省力的电气化厨具不断进入百姓家庭。年城镇居民家庭微波炉的百户拥有量为53.85台,比上年增长13.9%。消毒碗柜和洗碗机的百户拥有量分别为9.53台和0.33台,新兴厨具的应用使城镇居民的家务负担有所减轻,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条借款种类。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向借款人发放下列第________种类贷款。1、个人汽车消费贷款2、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3、个人综合消费贷款4、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5、个人贷押贷款6、中央贴息助学贷款7、地方贴
个人借款合同格式
第一条借款种类。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申请,向借款人发放下列第________种类贷款。
1、个人汽车消费贷款2、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
3、个人综合消费贷款4、个人小额短期信用贷款
5、个人贷押贷款6、中央贴息助学贷款
7、地方贴息助学贷款8、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9、个人定向消费贷款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借款用途。本合同项下贷款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贷款不得用于认购和买卖股票或其他权益性投资,贷款不得用于经济实体的注册资本金。
第三条借款期限。本合同的借款期限为______个月。自_____年___月____日起至____年__月___日止。实际放款日与到期日以借款借据为准,借款借据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条借款金额。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小写)¥________________元。
第五条借款利率。本合同项下借款利率根据国家有关利率规定,确定为月利率_________‰。利息从发放之日起计算。遇利率调整时,借款期限在一年(含)
以下的,执行本合同利率,不分段计息;借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遇法定利率调整,于次年1月1日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调整,并按原合同签定的利率浮动比例执行新的利率。
第六条担保方式。本合同采用__________方式的担保,具有约定由本合同中相应担保条款确定。
户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完成该划付行为即视为借款人已经提款完毕。
借款种类为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应满足以下条件后方可办理提款:以所购
一、顾客抱怨的概念
Hirchman最早提出,不满的顾客有三种行为选择:退出(解除交易关系)、呼声(将不满表达出来)和忠诚(顾客试图忘却不满并继续保持忠诚)。他首次将忠诚作为顾客对不满的第三种反应引入了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本身是一种结果,即不满的顾客认为选择忠诚比选择退出和呼声更有益;另一方面忠诚可以作为一个中间变量,成为高度忠诚者在呼声失败以后与退出之前的选择。
在此之后,Jacoby和Jaccard认为,顾客抱怨是指消费者向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销售公司、抑或是第三方组织传递产品或服务负面信息的行动。以往对顾客抱怨行为进行分类时所提出的概念都有共同之处:1、顾客抱怨行为是由不满意所带来的感觉和情绪引起的,没有对不满的认知,顾客的反应不能被界定为顾客抱怨行为;2、顾客抱怨行为被广义地区分为两个类别,即有行动的反应和无行动的反应。有行动的反应一直是顾客抱怨行为研究的重点,包括任何用于表达不满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不一定完全针对厂商(如生产商、零售商)。即使行动中涉及第三方组织或朋友、亲属,仍然被视为有行动的反应。实际上,将抱怨行为定义为厂商收到的抱怨就过于狭窄了。后来,Dayetal认为无行动的反应,比如当顾客忘却了不满意的遭遇或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应该也属于合理的顾客抱怨行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相似的不满意情境下,一些顾客会选择有行动的反应,另一些人则采用无行动的反应。将无行动的反应包含在顾客抱怨行为中对于理解顾客抱怨的整个过程是有必要的。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Singh的研究认为顾客抱怨行为是指一部分或全部由于购买商品或服务而感到的不满意引起的一系列多重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表达不满意”的任何行为,也可以是非行为的,例如顾客忘却了这个问题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Singh的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可并采用。
二、顾客抱怨行为的分类
顾客在遭遇到不满意的消费经历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抱怨行为。
Hirchman在“退出-呼声”理论中首次提出,当认知上引起了顾客的不满时,顾客用来表达不满的重要方式就是顾客抱怨。这是从理论高度认识顾客抱怨重要性的开端,其重要性在于提出了抱怨不是顾客表达不满的唯一方式。他认为,不满的顾客有三种选择,退出(终止购买)、呼声(表达不满)和忠诚。他首次将忠诚作为第三种反应。在这之后的分类,基本上都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综观顾客抱怨行为领域的文献,有关顾客抱怨行为分类的问题有两种主要的论断:
(一)Day的分类
第一类是Day和Landon提出的双层次分类方法。第一阶段区分出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抱怨行为;第二阶段以产品的本质与重要性为基础,区分出公开行为和私人行为,其中公开行为包括直接向企业寻求赔偿或补偿、向消费者组织抱怨和诉诸法院求得赔偿,而私下行动则是抵制企业或制造商和警告亲友,或者终止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等。Day和Landon认为,顾客会通过判断不满意产品的属性和重要性来决定采取公开还是私下的行动。越是复杂和昂贵的产品,顾客越可能采取公开行动。
Day之后在服务和无形产品行业中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不满意的顾客中,26.8%不采取任何行动;46.4%采取私下行动;26.8%采取公开行动。
Day和Ash研究了针对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的抱怨行为。在对耐用消费品不满意时,32.5%的受访者采用私下行动提醒家人和朋友。而在对非耐用消费品不满时,同一指标为33.3%。相比较而言,采用公开行动向厂商抱怨的受访者比率为耐用消费品48.8%、非耐用消费品为57.9%,与1977年的研究结论不同之处在于,随着产品复杂性的提高,采取私下行动的比率不变,但是采取公开行动的比率减少。
Day针对Day和Landon的分类中的第二个层次提出了新的见解。他注意到顾客抱怨或者不抱怨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实际上,顾客可以为他们所采取的抱怨行动提供不同的解释。Day提出按照顾客抱怨的目的不同,可以将顾客抱怨行为分为广义的三个类别:1、寻求补偿,即顾客选择抱怨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或间接地向厂商索要赔偿(例如,向生产商抱怨,采取法律行为);2、抱怨,即顾客抱怨的目的是纯粹的表达宣泄不满,而不是索要赔偿(例如,重新考虑将来的购买行为,通过传递负面信息劝说他人不要购买);3、个人抵制,即不再购买自己所反对的产品或服务。
(二)Singh的分类。第二类对顾客抱怨行为的重要分类是由Singh在Day和Landon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的。Singh认为,划分顾客抱怨行为的标准应该是顾客抱怨的指向,也就是说,顾客的抱怨是针对谁的。由此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抱怨行为:1、呼声是指向顾客社交圈的外部环节(如非正式的关系),并且直接涉及到不满意市场交易行为(如零售商、生产商);不采取行动的反应也包含在这一类别当中,因为这也可以反映出顾客对厂商的不满情绪;2、涉及第三方的抱怨行为,其针对的目标也是顾客的外部社交圈,但不是直接包含在不满意的市场交易行为当中(如消费者维权机构、法律团体、报纸等);3、私下抱怨行为,它指向的目标既不在顾客社交关系网的外部,也不被直接包含在不满意的市场交易行为当中(如自己的朋友、亲属等)。因此,外部或非外部、包含或非包含就是将顾客抱怨行为划分为以上三个类别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Singh认为不满意的程度与不同种类的抱怨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满意程度超过一个界限之后,顾客会首先考虑采用不再购买本产品或品牌,因此又增加了退出行为作为顾客抱怨的第四种行为。
(三)其他学者的分类。在对顾客抱怨进行分类的研究中,还有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如,S.Krishiman和ValerieA.Valle认为,应该将顾客抱怨行为分为四类:1、私下个人行为;2、法律行为;3、寻求补偿行为;4、不抱怨行为。做此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对于不满有着不同归因的顾客如何选择顾客抱怨行为方式。Richins研究认为,抱怨至少涉及三种明显的行为:1、转换品牌/商店/服务提供者,即退出;2、向供货商提出抱怨(呼声);3、向他人讲述不满意经历(形成负面口碑);同时,研究指出第四种可能性,即全然不采取行动(顾客自己保留不满并试图忘记)。事实上,大多数顾客会选择第四种方式。这两种分类也是建立在之前Day的分类基础之上的。
卫视传播通路分化渐显
2009年,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继续稳步推进,直播卫星产业积极部署,两种传输手段在技术及应用层面均取得良好进展。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8月,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5787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58.2%。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达到2415.9万户,其中,广西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占全国直播卫星数字电视市场份额的11.9%,河北、安徽占比均达8%以上。在全国共计3.38亿户电视家庭中,省市区级有线电视公共网(模拟网)的使用规模达1.93亿户,普及率为57.1%;以城市市区、县城及镇为主要分布区域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数达到5787.0万户,普及率增至17.1%;自备普通室内外天线仍有较大使用规模,普及率约93%;以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直播卫星数字电视与自备卫星接收天线的普及比例均达到7.1%。
卫视频道覆盖人口创新高
2009年我国卫星电视频道累计覆盖人口再创新高,达到368亿人次,比去年增加38亿人次;1999~2009年11年间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2.2%。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及山东教育电视台I1年年均增长率为10.7%;省/副省/市级卫视年均增长率为13,5%。15个中央电视台频道中,中央…套、中央七套、中央二套等7个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超过10亿。42家省/副省/市级卫视中,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等7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已超过8亿;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10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均在1亿以上。
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再度增加
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卫视的平均月到达观众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国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达到4.04亿,较2008年增加0.33亿,2005~2009年5年年均增长率达11.8%。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和山东教育电视台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总计达到5.93亿,5年年均增长率为8.8%;42家省/副省/市级卫视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达到3.23亿,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6%。
电视媒体接触频率居榜首
2009年,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87.4%的受众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媒体,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3天/周。网络媒体跃升至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增至1.5天/周;报纸居第三位,平均接触频次约1.4天/周。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各类型媒介的平均接触频次均有所提升。其中,新媒介类型中的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及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提升显著,分别较去年增长0.4天/周、0.2天/周、0.2天/周;网络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已经超过传统媒介类型中的报纸(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