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1996年猫扑论坛为起点,互联网社区发展到今天已经28年了。从引入烟尘的西祠胡同,申请破产的天涯,再到如今当红的知乎、B站、小红书……回看互联网社区的起起落落,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商业生态。
商业生态若是过于商业化,社区的氛围就会被破坏,用户陆续离开;但若一个社区的商业化水平不足,内容创作者没有动力,失去创作激情,社区也只能沦为自留地,无法繁荣发展。
商业与社区之间关系微妙,相互牵制但也能相互成就——当下知乎就找到了一个社区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截至去年三季度,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1.105亿人,同比增长13.9%,平均月订阅会员1480万人,同比增长35.9%;数据显示,2023年在知乎进行新品营销的家电数码品牌,连续三年复投率高达88%,知乎成为家电数码新品营销的首选平台。同时,四大内容平台中,知乎用户的转化能力最高,达55%,而且知乎家电数码用户在京东支付订单量及复购高于大盘。
看到这样的数据表现,我们不禁好奇,在这个信息爆炸、关系碎片的时代里,知乎如何让用户、品牌、创作者三方共进?品牌在知乎达到目标效果有何方法、是否可持续?这种增长与转化背后又是什么在支撑生态的持续繁荣?
而这三点其实对应着创作者价值、用户价值及算法价值。
知乎创作者“银河列车长”
其次是知乎的用户价值。“专业氛围”滋养下,知乎的用户和其他内容平台很不一样,“新职人”浓度属性更高。
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新职人洞察报告显示,新职人群体呈现年轻化、高线城市、高学历、高收入特征——这意味着知乎用户的高营销价值,新职人专业且相信专业,会因为信任而产生行动,中间有巨大的商业机会。
《新职人人群洞察白皮书》
为了继续巩固这种信任生态,今年发现大会上知乎又做了不少升级。
引入社区新角色“航海家”。据介绍,“航海家”是社区热心用户,存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们赞同和反对将成为知乎分发内容、管理社区的参考。而成为航海家的门槛并不低,目前采用官方邀请,会邀请在从事领域有小蓝标身份认证的专业用户,或者在社区有较高活跃度,消费和互动行为具有代表性。
增加更多真实互动体验。基于知乎DEEP模型的SPU库,会建立起推广产品的真实评价体系,用户和创作者会有更客观、立体的参照坐标,让更多好产品被看到、被推荐。
不管是AI搜索、航海家角色还是更多使用体验的加入,这些升级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与真实”,用专业增加用户、创作者、品牌的信任。
信任飞轮模型
但知易行难,理论上信任飞轮能实现加速增长,在具体实操上,品牌如何融入平台的信任生态、又如何能找到对的人群收获预期效果,每个环节都有不确定性和挑战。
此次发现大会上,知乎也给品牌提供了一套方法论,用成熟的基础建设和科学营销体系,帮助品牌找到增量、实现转化。
DEEP人群资产模型
再比如当找到了“对的人群”后,品牌在效果上又有新要求,希望综合交付,把品牌效应、销售和转化连起来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品效销一体”。为此,知乎提出“TRUST方法论”,搭建了“投前-投中-投后”的科学营销体系,让每一分钱的流向都被看到、都有效果。
TRUST方法论
当然,信任飞轮的转动需要平台和品牌双方的合力,平台提供了清晰科学的“营销指南”,品牌的产品品质也得跟得上。在姜安琦看来,不管平台是站内转化还是站外跳转,做好商业化的本质是提高消费者选择好产品的概率和价值。
而复盘其增长原因,知乎平台的专业度和信任感功不可没——专业分析帖,打开了用户的认知度,毕竟不同于成熟的大单品,新品在营销前并没有被用户认知,更需要信任度和专业的解释去展现产品优势、增加用户的了解。专业的创作者产出真实的内容,内容促使用户产生信任完成下单,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知乎成为了徕芬的“新品第一站”。
知乎营销链路
整体看下来,基于信任,知乎的创作者、用户与品牌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像姜安琦所说:“知乎与其他流量型平台本质的区别,是因为深度信任、创作者的客观和公正,我们能更好地链接用户和商品。我认为未来增长起码有四到五倍的商业空间。”
而放眼整个互联网,仍然坚持专业、赢得信任并且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社区平台屈指可数。知乎作为独特的存在,是用户获取专业信息的内容宝库,是创作者找到共鸣的交流广场,也是品牌补齐当下急缺的消费者信任感的应许之地。
现在,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用户粘性,知乎都走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路口,从社区到商业生态,在信任的基底之上,知乎可以再「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