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鲜出炉。市场消费领域,一季度全市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增幅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网上商店零售额增长23.1%,服务类网络购物交易额增长33.3%;便利店零售额增幅居各零售业态之首;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商圈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可以说,消费为本市一季度的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大卖场和便利店“一大一小”业态呈现明显的逆向走势
“首先,一季度上海消费领域呈现出网购增速加快,实体商业业态走势分化明显的态势。”据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市零售业的七大业态中,网络购物等无店铺零售业态今年一季度增速为20.4%,增速较上年同期相比上升7.3百分点(去年同期增速为13.1%),增速呈现加快态势。与此同时,实体商业业态中,销售增速分化明显,其中,专业专卖店、便利店业态呈现正向增长,增速分别为14.6%和13.5%,拉动社零额增速分别为6.9个和0.4个百分点;但百货店、标准超市和大卖场对整体增速呈负向拉动,三业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4.7%、5.5%和10.4%,拖累社零额增速0.5、0.3和1.5个百分点。
“大卖场和便利店‘一大一小’业态呈现明显的逆向走势,便利店一季度销售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7.4个百分点,而大卖场比上年同期则降低了4.6个百分点,百货店业态虽然销售持续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
家电类降幅最大,一季度家电实体卖场关店40家
“从商品销售的品类细分来看,也是有增有减,通讯器材类同比增幅最高,家用电器类降幅最大。”
据上海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服装鞋帽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以及通讯器材类等三大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3%、20.3%、47.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正向拉动作用最为明显,三大品类拉动社零增速分别为2.25、2.24和1.63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和汽车类零售同比分别下降28.4%和3.1%,对社零的负向拉动作用最大,分别拉低社零增速1.87和0.5个百分点。
“而表现好的石油制品类商品和黄金珠宝类商品的销售,主要是因为成品油价格和黄金价格的上涨。与去年同期比,今年油价上涨约18%左右,黄金价格上涨了10%左右。通讯器材方面,iPhone7去年下半年上市以及今年红色新品的推出都对市场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华为P10的上市则进一步引爆了市场热点。”
市级商圈增速由负转正,五大重点商圈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
今年一季度,从本市各大商圈的发展情况来看,也有“增”有“减”,曾经一度被认为饱受“五流”——高端外流、网购截流、外地回流、本地横流、多元分流冲击的各市级商圈,增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曾被认为能承接市级商圈“本地横流”的区级商圈却呈现出了增速下滑的情况。
统计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33个重点商圈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分商圈地域来看,市级商圈同比增长6.3%,比去年增幅(-1.2%)提高了7.5个百分点。部分重点商圈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南京西路、大宁、淮海中路、小陆家嘴-张杨路和新虹桥-天山商圈同比分别增长19.1%、17.7%、15.5%、13.1%和10.6%,增幅分别较比去年提高了19.1、27.8、15.4、19.6和0.2个百分点。其中:淮海中路商圈和南京西路商圈自2016年下半年始增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分别为13.7%和12.6%,今年一季度延续了这一走势。而区级商圈同比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却呈现下滑趋势。今年一季度增速仅为5.8%,比上年同期(7.5%)降低了1.7个百分点。
之所以市级商圈呈现出一改昔日颓势的可喜局面,据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国内外商品售价差异减少引导高端消费回流,而奢侈品大牌主要扎堆在南京路、淮海路等市级商圈。据了解,去年以来,沪上一些奢侈品巨头已纷纷调低了产品在中国的售价,国内产品与国外的售价差距已大大缩小,今年沪上不少高端商场均呈现出销售上扬的态势,如国金中心、恒隆广场、尚嘉中心、环贸iapm、香港广场等一季度销售同比增幅均超过了20%。
二是迪士尼客流对部分市级商圈拉动作用显现,迪士尼开园以后对上海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南京西路、淮海中路等市级商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开始各大市级商圈纷纷启动更新计划,一些知名老商厦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翻新,品牌和业态组合也进行大幅调整。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投入正逐步进入收获期,使市级商圈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增长打了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