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近两年,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行动,深化培育化工新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机器人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还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紧迫感、危机感,加快塑造产业竞争硬核实力,积极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宁波应有的贡献。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要求宁波加快创造“新价值”,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强调宁波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味,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省委书记袁家军同志和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同志就宁波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都做出了重要指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对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等提出了新要求。宁波作为全国工业大市和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应加快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基础能力短板,在应用迭代中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一体化,并在部分新兴领域实现换道超车,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产业支撑。
得益于活跃的民营经济、外向的开放经济、全球领先的硬核优势,宁波产业集聚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明显,已经成为全国单项冠军之城,但仍有短板和瓶颈亟待突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龙头企业领军能力尚待加强。一是领军大企业不多。我市企业主要在生产端从事配套加工,产品大多为中间型工业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规模实力成长较慢,目前还没有世界500强企业,具有节点控制力的领军型或平台生态主导型的大企业不多,工业产值千亿级龙头企业数量低于国内先进城市。二是国际知名大品牌不多。虽然拥有雅戈尔、吉利、奥克斯、公牛、方太、海天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但缺乏诸如深圳的华为、比亚迪,北京的小米、三一重工等国际知名的制造业企业品牌。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仅9家企业入选,与北京(95)、上海(56)、深圳(45)、广州(33)差距较大。
(二)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是关键产品和技术自控率较低,大量依赖进口。比如,“四基”不强、自给率只有30%,而作为工业制造“大脑”和“神经”的工业软件,CAD、CAE、EDA等研发设计软件长年被国外垄断;集成电路的设备、技术自控率仅达到5%,90%的汽车芯片需要进口;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所需的空压机、超低温泵、内燃机,光学电子产业链中的光电芯片,智能成型装备产业链中的控制器、变频器、编码器等数控系统,以及高端模具产业链中仿真软件、加工和检测设备等产品和技术都长期依赖进口。我市光学电子产业链的标杆企业舜宇,共有树脂、高精密加工中心、高精度检测设备、集成电路等6项产品只能依赖日本以及台湾地区进口,年进口金额达140亿元,且无替代地区。企业非常担心若美国向日本施压,高端树脂就有可能会造成断供。二是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市花大力气、真金白银引进不少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但总体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尚未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产业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产业链数据赋能任重道远。一是数据共享互通不足。全市企业在生产、进出口、内贸、物流、融资、纳税、要素保障等各个环节上的数据,都分散在各个部门,生产端、物流端、贸易端、政府服务端的数据不能共享互通,存在数字鸿沟和极大的改善发展空间。尤其是生产端与贸易端没有打通,使企业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连通生产和消费,影响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二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缺乏产业互联网思维及专业人才。现有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由宁波本地制造企业或在制造行业从业多年的人员团队建设和运营,缺乏互联网平台运营思维和运营经验。宁波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硬制造发展模式,而对于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模式重视相对不足。
三、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基于当前宁波制造业发展现实基础,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等关键环节,从优化主体结构、推动两链融合、强化数据赋能三个方面,加速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