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家电的三巨头,如今各有各的缘法。
11月9日,美的“太子”何剑锋以102.99亿元成功收购顾家家居29.42%股权。顾家家居的控股股东将由顾家集团变为盈峰睿和。何剑锋是美的集团创始人、实控人何享健的长子,现为盈峰集团董事长,而盈峰睿和则是盈峰集团的间接控股子公司。
一个是市值超300亿,家居行业TOP3品牌,一个是2022年营收达到3439亿元,净利润296亿元的家电行业巨擘,从顾家家居与美的的强强联合中,会发现,“二代”接班也有不败家的。
另一头,格力董小姐和自己的特别助理王自如、前秘书孟雨瞳之间的恩恩怨怨频上热搜,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顶流当之无愧。随后推出的由“董总”亲自操刀设计的玫瑰空调,以其“独树一帜”的外观和不菲的价格引起了市场的一片哗然。有网民将这款空调称为"全网最丑"。
价格上,格力玫瑰空调的最低配"挂机空调"售价就达到了1万3529元,高配的柜机空调更是高达2万9999元,令人咋舌。
相比较之下,三分天下的海尔则低调很多。
2023年12月29日晚,海尔集团与总部位于西班牙的全球血浆制品龙头企业基立福达成战略合作。海尔将以125亿元人民币收购基立福所持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表决权。
至此,有着“中国血王”之称的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其控股的医疗领域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饱和”
国内市场白色家电领域,美的、格力、海尔三足鼎立。家电市场近年来的竞争愈加白热化。
以海尔智家为例。
2016年到2018年是海尔智家快速增长期。这三年海尔智家的营收分别为1191亿元、1634亿元和1841亿元,增速分别为32.67%、37.18%和12.65%,其中2016年营收由2015年898亿元增长近三成一举突破千亿。2019年海尔智家营收突破2000亿元,达2008亿元,但其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至9.05%。
2020年至2022年,海尔智家的营收增速均为个位数,分别为4.46%、8.29%和7.22%,连续4年增速低于10%。
相同的情况,也在困扰格力和美的。
从2023年三季报来看,美的、格力、海尔三家公司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911亿元、1558亿元和19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7.2亿元、200.9亿元和131.5亿元。
对比业绩,海尔的营收略高于格力位列第二,但在净利润方面却明显低于另外两家。另从海尔近年的年报来看,集团也已经失去了往日光辉。自2019年起,海尔的业绩增幅就已经跌落两位数,寻找新引擎实在是必然之举。
家电行业增速放缓的原因有很多,“国家整体宏观政策、自然灾害、股市震荡、房地产交易下滑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都能对行业增长带来影响,其中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对家电行业影响最大,加上内卷严重,行业竞争加剧,家电行业或较难短期内有高增长。”
其实,远早于海尔,美的早在三年前就开始完善在医疗领域的布局。
除了旗下原有的库卡医疗和美的生物,2021年2月,美的集团再出资22.97亿元受让万东医疗29.09%的股权,进军大型影像设备。美的集团成为万东医疗的控股股东,创始人何享健成为万东医疗实控人。
此前海尔智家46亿元并购开利集团的商用制冷业务,本次并购“血王”上海莱士,刚好实现完美融合,这两起并购力度远比美的的并购规模要大,总耗资171亿元,几乎是美的并购金额的4倍。
众多家电巨头涉足医疗领域,多元化布局是为寻求高增长。“家电行业已经度过高增长周期,多家上市家电企业已经连续多年个位数增长,而未来超过万亿市场规模的医疗行业的兴起,有利于并购方的高增长。”
在美的、海尔纷纷展开新的业务领域的时候,还在专注于当“网红“的董小姐,不知有没有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野心“
海尔近年来发力大健康产业,旗下的“盈康一生”致力于高端科研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及应用,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
收购上海莱士将使盈康一生进一步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
早在19年前,海尔集团就成立了海尔生物医疗。从2005年起步到2019年10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海尔生物医疗一跃成为跨界转型医疗行业的优秀企业案例。
海尔生物专注于生物安全领域,从事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尤其能够为血液安全提供低温存储综合解决方案。在2023年三季报中,海尔生物表示,公司智慧血液网、智慧疫苗网在内蒙古、贵州等地加快复制,浆站业务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008年8月,中国骨髓库成为海尔生物的第一个大型战略合作商,海尔生物为其提供生物样本库解决方案。截至2020年底,该库保存样本已达293万份,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跨越地域最大的健康人血液“生物银行”。
2018年,海尔生物医疗正式开启物联网生态战略转型;2019年5月,中国第一台由海尔自主研发的-80℃自动化生物样本库诞生,在历时3年之后,海尔生物医疗再次打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实现了低温自动化生物样本库的国产化。
从主营业务来看,上海莱士为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是目前中国血液制品生产龙头企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6至2022年,国内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分别为268亿元、274亿元、283亿元、350亿元、357.5亿元、383亿元、408.5亿元。
可见,国内血液制品需求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而血浆采集是血制品生产的最核心的影响因素。
上述一系列正是海尔“溢价“收购上海莱士的大背景。
生物医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及政策链深度融合,产学研等多领域共同创新发力。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曾表示:“过去,海尔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全球化的家电企业,但海尔抓住物联网时代的机遇,完成了从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到全球引领的物联网生态品牌的转型。如今,海尔已成为一个集智慧家庭、工业互联网、大健康等多个产业生态为一体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其中,海尔生物医疗就是大健康生态的一个小微企业。”
2022年度海尔生物医疗实现营业收入29.07亿元,占母集团海尔金控2022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50.96%。海尔金控资产规模庞大,截至2022年末的总资产达到1607.06亿元,海尔生物医疗仅为其3.81%。但是经营面两者相差却并没有这么大,海尔金控去年实现营业收入57.05亿元,净利润24.86亿元,海尔生物医疗为其50.96%和19.45%。
从数据上也能看出,医疗大健康领域对海尔集团目前整体业务的重要性。
目前,海尔旗下的大健康领域布局已经基本完成,虽然医疗健康业务尚未成为驱动海尔集团增长的第二引擎,但本次并购后,海尔医疗队伍成员再次扩容,追赶美的的脚步将愈发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