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半,杨立明终于回到家中,他只想安静地躺一会儿。持续降雨后气温回升,桑拿天湿热,市民对空调的依赖又增加了,他这空调维修工这些天太忙太累了。
杨师傅在14楼的狭窄空间检查空调室外机。
杨师傅收拾装备准备去往下一家。
杨师傅展示他携带的设备。
“加氟?他只给你加了‘演技’”
上午9点,32岁的杨立明骑电动车来到左家庄中街,开始为当天的第二个空调维修做入户准备。
他的电动车上,挂着三个不同规格容量的氟利昂罐,背包中还有一主一副两条安全绳,以及扳手、钳子、各式螺丝、测温枪等近50种大小工具。这些家伙什儿,在早上5点起床后,他都会一一收拾齐全。
他熟练地取下一个氟利昂罐,挎上重重的背包去往14楼。住户打开房门,一股热浪扑面。“太热了,空调不管用了。”住户说,一个月前,空调制冷开始出现问题,自己在街边找了一位师傅,花了800多元维修和加氟。然而仅半个月,空调便又不制冷了。
“别着急,我先给你测一下空调温度。”他说,一般情况下,空调进风口环境温度和出风口温度要相差10℃及以上,才是正常制冷的模式。一番测量,空调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温度都是27℃,“肯定不对。”
这是排查第一步,接下来还得取下防护窗检查室外机。
“这室外机平台有封闭护栏还不错,但设计得太窄,蹲也蹲不下,站也站不起来。”他打趣说罢,便俯身朝着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的小窗户缓缓钻了出去。室外机嗡嗡作响,平台上热浪颇高,都是鸽子屎。几分钟后,他钻回室内,一串汗珠就滴在了地板上。“外机外壳被太阳晒得有六七十摄氏度。初步评估有两种可能——压缩机损坏或者压缩机启动电容器故障。”
评估如此快,是因为他已为超过2000台空调看过病,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建议住户,可先尝试更换压缩机启动电容器,“修不好不要钱。”在征得同意后,杨师傅断电再次钻到“小窗户”外,开始拆件换件。“你看,这个东西它不是原厂的,只是打了个标,一般人也分辨不出来。”“你确定上次那师傅给你加氟了?这氟压不对,他只是给你加了‘演技’……”
“少吃一顿午饭,多挣一份钱”
走出住户家,杨师傅在电梯里用手擦了擦汗。马路边,他用力拍了几下挺土的工作服,“没办法,干我们这一行的就这样。”下一个目的地,东直门南小街的住户正在等着。“报上来的单子说空调不制冷,温度不稳定。”
东直门南小街,有一片胡同平房。一场急促的雷阵雨后,地面泥了吧唧的。这样的天气,杨师傅又爱又恨——爱的是,气温降低,干活没那么热;恨的是,雷雨会打湿地面和窗台,作业危险性更高。
他拎着重重的装备,在胡同中拐了几次弯终于进门。“这温度可以啊,不像不能制冷的。”进屋站定十来秒钟,杨师傅便凭经验作出初步判断。“温度不稳定,老爱跳。设定了制冷20℃,但是一会儿显示27℃,一会儿显示20℃。”住户小萍说,这间房是自己一个月前租下的。由于空调面板上的显示温度老不稳定,体感温度也不够凉快,于是才报修。“要不要加点氟?”她问。
加氟,是不少人遇到空调不制冷或制冷效果不佳时,首先想到的办法。然而,加氟不是万能的。杨师傅透露,不少黑家电维修,往往也会首先用加氟来解决空调不制冷问题,加氟有时既是他们的“标准流程”,也是装模作样、层层加价的开始。但空调是否要加氟,需要检查氟压是否明显亏损。比如,空调本身硬件故障、年头久远,机器老旧、房间与空调匹数不匹配等问题引起的效果差,这些是不需要加氟的。
耐心解释完这些,他开始给空调“体检”,检查空调外观和内部状况、用仪器测量室温和出风口温度……反复几次调试后,发现空调并无异样,“我帮你免费清洗下滤网吧。”他说,这个空调显示屏出厂设计就是房间温度和设定温度交替显示,“27℃是房间温度,20℃是你的设定温度,空调全面检查过了,没有问题。”
类似情况遇到过不少。对于他来说,这不算白跑一趟,毕竟消费者有需求,也相对缺乏专业知识,报修后上门是自己的责任。
刚从平房走出,杨师傅的手机又响了。“好的,我12点前肯定能到。”手机那头,一位下单的客户在催他了。整理好工具和装备,他又骑车朝着下一单的地方奔去。
“这一行,干得越长,胆子越小”
这是一个无电梯的六层板楼小区。“顺着这个管子老滴。”进屋后老人指着空调说,地面上则放着毛巾和盆。杨师傅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拿出工具说需要检测一下,然后掀开空调面板,检测室内机情况。一通检查,他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空调室内机的漏水槽裂开了。像这种情况,一般先检查室内机,如果不是室内机问题,就要检查室外机,维修室外机往往涉及高空作业,要正确使用安全绳,且会产生高空费用。先检查室内机,也是为用户节省不必要的费用。
考虑到眼前的空调已经用了些年头,杨师傅与老人商量,用专用油性胶对空调进行“保守疗法”。“你看,检查一圈儿确实很费劲,但问题是什么就是什么。咱也绝对不会像有的人动不动‘小病大修’、用话术欺骗你加价换零部件、换机器。”不到十分钟,空调漏水问题就解决了,价格也让老人觉得划算。
“老人为什么觉得划算?大概率是他之前遇到过‘小病大修’,花过冤枉钱。”杨师傅说,行业内有一些人,明明一台空调的问题很小,却要在漏水、漏氟、加氟等常见故障上夸大其词,蒙骗用户层层加价。
六层楼的检修,杨师傅觉得比较轻松。对于空调维修工来说,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订单是什么情况。今年6月,他还接到一个维修订单,是到32层的高度去维修空调。尽管进入行业有十多年,但在近100米的高空作业,还是比较少见。“我和同事一般会首先评估周围安全情况,将安全绳绑定在嵌入建筑的楼梯护栏、楼道消防栓等坚固的地方,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绝对不下去。”他说,当天晚上,就做了一场噩梦。梦中,自己正要从高空坠落,突然惊醒。“这一行,干得越长,胆子越小。我一个人,身后也是一个家庭。”
晚上7点40分,最后一个订单结束。和往常一样,当天杨师傅的电动车跑了超过100公里,换了两块电池。从18岁进入行业至今,他见证了家电维修业的发展,“最开始,我们想学手艺,师傅都舍不得教你,怕你抢他生意,也怕你知道行业里的一些秘密。现在在互联网平台接单,经验丰富的师傅订单多了,接单也方便了,更需要良心和规范。”他笑着说,建议消费者别贪小便宜,优先找大平台,至少收费透明、维修售后有保障。未来,家电的“小病大修”、层层诱导加价,一定会被淘汰。本报记者李松林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