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人心,分类处理垃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习惯,很多人也会将诸如硬纸板这样的东西卖给废品回收者“变现”,但诸如牛奶盒、快递袋、商品包装薄膜等这样的东西,则因回收者也“嫌弃”而扔到垃圾房或者任意处置,污染和浪费问题不容小觑。不过,如今,这些问题有望解决。
志愿者指导居民使用设备
对于这种回收模式,吴女士十分满意,她说:“这个机器全天都可以投递,而且各种类型的可回收物可以放在一起投,包括平常一些收废品都不要的东西,也都能回收,还能自动称重,很方便!”当回收机接近满仓状态,后台系统会根据实时运营状态、车辆定位和交通状况等信息,自动调度派单给最合适的清运员,并规划好最优清运线路,保障回收机内的可回收物在满仓半小时内及时被清运。
居民投放可回收物
而在运输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还附有唯一识别的二维码,每次装车、卸货都会称重扫码,支持可回收物从源头到销售环节的全流程追溯。此外,“爱回收·爱分类”利用多种智能化手段做到了全流程数据可控,可以有效管理垃圾分类前端收集、中端收运及末端处置数据,量化分类成果。
那么,这些被普通废品回收者“嫌弃”的可回收物,是怎么实现“变废为宝”再利用的呢?“爱回收·爱分类”无锡负责人杨璞告诉记者,这些被“嫌弃”的可回收物属于“低值”可回收物,包括生活中常见的牛奶盒、填充物、气泡膜等,以及旧的被子、衣服,对普通回收废品的人和机构来说,确实是“不收”,但他们可以通过末端处理,实现“再利用”。具体来说,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被清运到末端集散场后,将按照不同品类精细分拣,之后进入相应的回收再生产工厂进行再生处理,最终“变废为宝”。
记者了解到,“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目前在惠山区的两个街道先行试点,未来将向无锡更大区域、板块扩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