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器”到“鸡肋”,小家电还香吗
三明治机、煮蛋器、面包机、炒菜机、扫地机器人……近几年,各种网红小家电、居家智能“神器”通过短视频等渠道疯狂“种草”年轻人,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只需一个按键,就是再“懒”的人也可以过上精致生活。可不少消费者在使用时才发现,充斥着各种黑科技的“神器”却成了鸡肋,功能不实用、清洗不便、维修困难等问题让其失去了吸引力。
??◆现状◆?
跟风购买却闲置
再见已是二手平台
近几年随着各种智能小家电的出现,就算是家里基本不动“烟火”的年轻人基本上也会有酸奶机、三明治机、煮蛋器、面包机、炒菜机、涮烤一体机等居家智能“神器”。
网上有这样一段描述,说出了很多年轻人想利用这些小家电实现的理想生活状态:
可对于这精致生活的想象,某脱口秀演员说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那边视频博主用着不粘锅神器将鸡蛋炒制蓬松备用,结果自己这儿就全粘锅上了。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买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买后用到怀疑人生,最后束之高阁;再相见,就是自己的二手平台主页了。
某二手平台网站曾发布过“2021年闲置家电十大排行榜”,其中,空气炸锅、跑步机、电子阅读器、卷发棒、早餐机、拍立得、破壁机、筋膜枪、美容仪、健身环排名前十。还有一份“最无用小家电TOP10”,原汁机、面条机、切菜机、干果机、制冰机、炒酸奶机、豆芽机、高压冲杯器、果蔬清洁器、气泡水机等上榜。还有很多网络上自制的各种“闲置家电”榜单,引发网友的一致吐槽,一位网友的留言说出很多人的心声,“买的时候几百几千地花,买回来根本不好用,闲置在家占用空间,卖的时候就只能是几十、一两百地卖,血亏!”
◆原因◆
功能不实用
质量参差不齐
像宫女士这样的小家电爱好者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家里各种小家电买了很多,但经常使用的可能就那么几件。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发现,很多卖家挂出的小家电,会附上“几乎全新”“未使用”等字样。
“其实,大家对于智能小家电的热情并没有消退,只是智商税交多了,消费更理智了,冲动消费少了。”宫女士说,是否真的实用是自己现在入手一款新家电的第一考虑因素。而那种华而不实的不再考虑。
除了功能不实用之外,还有投诉最多的就是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用不了几次可能就坏了,而且售后维修点很少。”市民张女士说,自己搬新家的时候朋友送了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可用了几次就放起来了,“机器报了故障,不好问朋友怎么买的,网上也没查到维修点,打客服说得寄回去检查才能确定原因,花多少钱修也不一定。而且现在早就升级了,新升级款才真的好用。旧的懒得折腾,就放床底下不用了。”
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就已经有了转变。《2022年中国小家电行业全景图谱》中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小家电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17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99%。整体来看,行业增速已趋缓。事实上,以厨房类小家电为例,据奥维云网综合渠道监测数据,今年“618”大促期间,包括电饭煲、电水壶、煎烤机、电蒸炖锅、养生壶等共计14品类的厨房小家电零售额达25.2亿元,同比下降19.3%;零售量达1116万台,同比下降16.5%,小家电消费明显渐趋理性。
??◆趋势◆
摆脱同质化
更追求智能化品质化
虽然小家电生产厂家众多,但记者了解到的是,相比于国际大牌家电企业,现在多数中国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新兴和网红类小家电因为缺乏高频的使用场景并不能刺激消费者持续“买单”。
记者先后联系了青岛市商务部门、家电协会、家电龙头企业,想采访一下小家电市场眼下遇到的“瓶颈”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最终经过多方介绍,采访到了一位身在北京的行业专家。据该专家介绍,当前小家电市场是以厨房为主,热度下降的原因有两点:内在原因是同质化竞争太激烈。很多国内厂家原本不是做小家电的,看到风口后涌入,所以在品控上出现了问题,如操作繁琐、占地儿、不好清洁等,而且因为售后服务能力不足,导致消费体验差,这是产品自身的原因;外在原因则是消费习惯、消费场景的转移。疫情期间厨房小家电市场可以说是被迫增长,但当年轻人回归户外,回归到原本的饮食习惯上,对厨房小家电的需求会随之下降。
除了厨房小家电,像洗地机、机器人等智能家电目前市场集中度相对就很高,属于偏垄断型的市场。这些小家电呈现的特点是单价不便宜,价格高市场渗透力就不会很强。这部分机器很受年轻人欢迎,但它目前也有一些弊端,比如清洁能力、内部固件有使用次数限制、产品升级迭代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