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跨界大健康,几大玩法你知道吗?
2021年2月,美的集团宣布收购万东医疗,被外界认为是美的对医疗器械领域的正式试水。
不只是美的,国内家电企业向医疗领域进军已成趋势。2020年,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经营范围变更,新增消毒器械、医疗器械等。至此,包括美的、海尔、海信、TCL、长虹在内的六家国内头部家电企业均已进入医疗器械赛道。
实际上,医疗器械赫赫有名的“GPS”都曾经是知名的家电企业,并都在近年来完成了对医疗健康的深度布局。飞利浦不断出售旗下部分家电业务,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等老牌家电巨头都曾转让旗下家电业务,深耕医疗器械市场,并先后把医疗业务单独剥离。
“健康中国”战略之下,善于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中国家电企业,是否又在从善如流,追随前辈,还是会另拓新路,走出自己的特色?家电企业跨界大健康,并不简单。
美的、格力:试水大健康
早在2017年9月,美的与广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医用机器人;海尔打造医用低温冷链存储;长虹发力健康养老;TCL研发医学影像诊断产品,开办独立医学影像中心;海信则在2012年就布局数字医疗。
国内主流家电企业纷纷转向医疗器械市场,主要原因是国内家电市场日趋饱和,以前高利润的蓝海早已刺刀见红。反观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则是体量大、利润高。中商产业研究院预估,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7765亿元。经历新冠疫情后,这一市场规模还会进一步放大。
同时,家电企业转型医疗器械也有先天优势。据海信一位医疗业务板块的负责人介绍,首先,医疗器械巨头尚未进入全部领域,一些细分市场仍有空白;其次,我国家电企业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拥有技术优势;另外,现成的销售网络是其他行业难以匹敌的。
但美的集团对万东医疗的收购,在市场上的反响,并不只有一种声音。
美的集团对医疗健康领域接触已久。早在2007年,美的就已经成立了独立的医疗器械部门,但只专注于理疗电子产品的研究和生产。2017年9月,美的集团发力机器人及医疗器械开发、健康数据应用。2020年11月,何享健家族总投资100亿的和祐国际医院还在顺德北滘新城动工建设。
但包括此次收购万东医疗在内,美的集团的系列举措被认为缺乏进军医疗健康产业的逻辑。同时也有猜测的声音,认为拿下万东医疗也只是方洪波的一笔进退皆可的财务性投资。
回顾美的集团多元化发展之路,一直通过买买买的“收购”方式进行其“开疆拓土”。例如,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集团,进入了机器人市场。遗憾的是,收购仅仅一年之后,由于市场环境等原因,库卡营收净利出现下滑。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库卡的股价较2017年的最高价跌幅超过八成。受库卡业绩拖累,美的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的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下滑。
而同期国内科创板上市机器人公司在上市之后,股价、业绩齐升。医用机器人成为投资风口。
现在,美的集团迈出第二步,进军医疗器械,前路依然存在诸多疑问。
其次,回到市值上再看,收购万东医疗的消息公之于众后,并没有给美的集团的股价带来明显提升,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经理人治理下的美的会走出一条怎样的路径,拭目以待。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虽同为职业经理人,但其在格力电器的威望无出其右。董明珠领导下的格力电器,也在2020年走出了迈进医疗的步伐。
格力电器于2020年2月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从事二类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企查查显示,这家名为珠海格健医疗科技的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第Ⅱ类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紫外线消毒设备、生理参数分析测量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
2020年3月17日,在“走进格力对话董明珠”的公益直播中,谈及新基建话题时,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将投资10亿元在医疗设备领域,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4月13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因公司经营业务发展需要,公司拟对经营范围进行变更,拟将增加经营范围“消毒器械;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
同年10月,天津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董明珠,该公司由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格健医疗董事长对媒体表示,医疗科技将会成为格力电器的长期业务。
但总体而言,美的至少已在试水,而格力对医疗健康领域并非有实质性步伐,外界仍在等待。
海尔、TCL:从主业衍生,多点开花
海尔走了一条与自己主业契合的进军医疗之路。海尔以其制造业(超低温冰箱等)为核心,切入生命科学领域(医用低温冷链存储),构建起覆盖生物医疗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以青岛海尔生物医疗产业园为基础,未来还有望将业务延伸到深冷存储、基因检测、科研大数据等领域,实现海尔的转型升级。
2019年,海尔集团控股收购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星普医科,并将其更名为盈康生命。星普医科主要为医疗器械生产商及肿瘤专科医院运营商,主营产品为头部、体部伽马刀,同时通过收购、设立等方式布局了5家肿瘤专科医院。
海尔入主以后,盈康生命展开全面战略转型,确立了“物联网肿瘤治疗综合生态品牌”的定位,围绕肿瘤治疗综合解决方案这一主线,坚持“一体两翼”,从肿瘤治疗设备和肿瘤治疗服务两大主营业务不断推进全产业链的“高端”和“宽度”发展。
海尔集团通过旗下海尔金控不断在生物医疗健康领域进行布局。比如在上海,先后布局了盈康护理院、养老院和永慈康复医院。
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生物已经登陆科创板,其主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海尔生物上市之后,过去一年股价几乎翻了两倍,凸显了资本市场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青睐。
而TCL则是通过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切入医疗服务领域。2009年,TCL收购北京国药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入医疗领域,成立了TCL医疗的前身——“TCL医疗系统”。将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向医疗电子领域延伸,2009年,TCL医疗开始进行医疗影像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并最早获得了北京市政府颁发“双软”认证,逐渐构建起DR、超声、磁共振、CT、DSA等医疗全影像产品链。
2012年,TCL集团与浩然资本联手,合资成立TCL医疗。随后几年,TCL逐步将业务线由原有的X射线产品拓展到DSA、MR、超声。
2015年后,国家推进分级诊疗,探索设置独立的第三方医学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允许社会力量投资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并鼓励连锁化、集团化运营。TCL察觉到政策导向,果断出击。2018年,TCL医疗开始进军医学影像服务业务(如第三方影像中心等),并对其原有医疗器械业务开放外部投资的机会。
2019年初,TCL医疗影像筹建的江苏昆山独立影像中心完成预审批开始建设;第一家影像门诊部——河南焦作门诊部也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2020年中,深圳罗湖影像门诊部和深圳龙华独立影像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根据官网信息,目前TCL在全国已布局5家医学影像中心,三家位于广东,另外两家在焦作和昆山。
TCL医疗首席执行官陆鸿良博士介绍:“TCL医疗影像将坚定其在医疗影像行业中的定位——‘做公立医院的有力补充’,缓解公立医院的就诊压力。”例如,TCL医疗深圳龙华独立影像中心和罗湖独立影像门诊部除了与罗湖医院集团进行深度合作外,还与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深圳健安医院、美年大健康等医院及医疗机构进行合作。
海信:啃“硬骨头”
海信进入数字医疗产业,原本有些无心插柳。
一个故事一直在海信集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流传:2013年1月6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的偶然会面,周厚健听说董蒨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苦于缺乏技术支持,这位家电企业家发现,海信在图像显示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居然在医疗领域可以有所作为。
海信医疗设备公司成立于2014年。开始进入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生产厂商,通常会选择在低端市场先进行布局,然后再往中高端市场进击,但海信医疗却直接切入中高端。
“无数事实证明,自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领域实现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创新没有捷径,切入超声产业,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完全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为何要走自主研发,而不通过收购扩张,海信医疗给出健康界这样的回应。
当前,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已成“红海”,而在中高端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加之,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仍由飞利浦、GE、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垄断,由这些国际品牌掌控着设备定价权和话语权。
跨界玩法各异,各显神通。目前,全球健康产业的旺盛需求催生了超大规模、多层次且快速升级的医疗装备需求。同时,国家在层面产业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也让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空间日益拓展,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