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要实现技术和附加值双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扎实的工业化基础,但工业化进程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转型升级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影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变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通过生产和管理技术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实现技术升级,不断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还要高度重视附加值升级,实现附加值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我国新型工业化具备较高水平发展基础

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工业已有的发展基础和成就,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

(一)我国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制造业规模优势突出

制造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不断扩大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和提高产出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后,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不断提升,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0万亿美元,超过当年排名全球第二至第四的国家之和(美国约2.5万亿美元,日本1.0万亿美元,德国7500亿美元,韩国4300亿美元)。

(二)我国原材料、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已经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我国钢铁、建材、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传统产业在较好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追赶,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钢材在技术工艺水平、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出口竞争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纺织服装行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削弱的情况下,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强化设计、品牌、高端面料研发能力建设,已经形成全产业链综合优势,在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整合的进程中,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家电业通过创新带动质量、品牌升级,产业链综合竞争实力快速提升。目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多数居世界前列,其中空调、微波炉全球占比约为70%—80%,电冰箱/冷柜、洗衣机比重约为50%—55%,空调压缩机比重约为70%—80%,冰箱压缩机比重约为60%—70%。在全球传播集团WPP和谷歌联手发布的全球化品牌50强中,海尔、海信、创维、小米、TCL、科沃斯、格力等一批家电企业成功入选。

(三)我国轨道交通、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一批高技术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四)我国光伏、风电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应用突飞猛进,已经在全球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得益于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从341万千瓦发展至3.9亿千瓦,风力发电装机从6142万千瓦提高到超过3.7亿千瓦。我国光伏、风电关键零部件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70%。我国光伏、风电产品和装备在支撑国内能源转型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和“一带一路”市场的全产业链出口竞争力。其中光伏玻璃、电池片、光伏逆变器等产品出口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实现技术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生产和管理技术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一些关键产业链仍然存在“卡脖子”和短板环节

我国是全球产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除了拥有完整的一产和三产体系外,在工业内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体系完整性居于全球领先水平。虽然我国产业门类最齐全,部分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也已经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但仍存在不少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严重受制于人的安全问题。按照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制造业开展的产业链安全性评估,我国在通信设备、纺织、家电等5类产业中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在新能源汽车、钢铁、石化等6类产业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档数控机床、生物医药等10类产业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在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等5类产业上与世界差距巨大(见表1)。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不少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严重受制于人,存在被“卡脖子”的安全隐患,这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方位“围追堵截”

(三)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方面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提高。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看,1990年,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154个国家中居于第44位,2000年提高到第30位,2010年提高到第11位,此后基本维持在11—15位之间的较好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已经居于全球前沿,我国出口产品已经摆脱低质的形象,在不少领域“中国制造”已经具有高品质的形象。

但从国内看,我国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在不少领域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综合来看,国内销售的产品质量低于出口产品质量水平。一些企业用于出口的产品在生产中采用国际标准,而销往国内的产品则采用较低标准进行生产。为此,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和商务部专门出台文件要求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作,即内外贸产品要求在相同的生产线上,采用相同的标准和相同的质量要求。二是市场上低质伪劣产品仍然存在,不少服务品质也较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18年至2022年,消费者投诉量从372.56万件增长到1310.38万件,这其中固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增强等因素,但也反映国内产品的质量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我国产业安全,需要充分发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合力。从供给侧看,需要发挥我国大国优势,针对当前对美国依赖度高、“卡脖子”可能性较大的环节和产业,集中产学研优势资源进行攻关,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安全水平;从需求侧看,需要重视借鉴我国“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经验,对少数确需国家攻关的技术,有效集中一部分国内市场需求(例如军队或政府采购),为研发的新产品提供应用和迭代的机会,通过市场需求拉动关键技术成熟和进步。

实现附加值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

在生产和管理技术升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附加值的升级,实现附加值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

(一)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就业人数)是反映附加值高低的最重要指标。增加值包括付给劳动的报酬、资本的回报和上缴的税收,增加值大小反映了创造新增加值的能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存在显著的效率差异。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效率提升显著快于服务业是普遍现象,制造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普遍高于服务业。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核心因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核心要看制造业部门。

2020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人数)为3.1万美元/人,与人均GDP水平相似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属于略偏高水平。例如,2020年马来西亚人均GDP为1.0万美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3.0万美元;智利人均GDP为1.3万美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2.8万美元。但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20年法国为7.9万美元,德国和日本分别为8.8万美元和9.5万美元,美国约为15万美元。到2035年,我国的人均GDP目标约为3万美元,在这一水平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均值约为7.3万美元,我国目前水平约为这一均值的42.4%(图1)。

(二)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产业发展带动收入增长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促进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是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根本要求。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主体,制造业的劳动报酬水平决定了各国收入水平的基准点,促进制造业劳动报酬与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劳动报酬存在两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制造业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较小。200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徘徊在35%—40%之间,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一般在50%以上,有不少在60%以上。二是我国制造业收入水平低于其他行业。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客观上要求制造业的收入水平应该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才能有效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看,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劳动收入水平均较高(表3),但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导致制造业缺乏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工业部门招工难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挑战。

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实现技术升级,不断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还要高度重视附加值升级。首先要以工业部门为重点建立完善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上涨的机制,建立制度化的工资增长机制,让劳动者能够享受产业发展升级的红利。此外,还需要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形成制造业工资水平相对高于平均水平的政策环境,着力增强实体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THE END
1.从格力看中国制造——朱磊分享格力电器的创新发展与社会担当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提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知名传播主张,格力电器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品质,以品质赢得全球消费者的信赖。同时,格力电器也非常注重品牌的塑造,坚持使用自己的品牌走向国际市场,让全球消费者都能认识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力量。 除了在产品品质和品牌上的坚持,格力电器还非常注重社会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41206/63fc87fb54634b1894705ea2e6d52c25/c.html
2.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引领,铸就卓越品质,珠海格力电器格力电器积极响应智能化转型的潮流,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还推出了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 市场表现 1、国内市场 格力电器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色,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持续领先,公司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http://xnzycs.com/post/18411.html
3.技术全面领先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标杆——格力电器最宽的护城河,芯作者: 技术全面领先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标杆——格力电器最宽的护城河,芯片自主/国家名片https://xueqiu.com/3779471346/315354100
4.格力电器,国企还是私企?解析其背景与发展路径,格力电器,国企还是格力电器是一家知名的家电企业,其背景和发展路径涉及国企和私企的演变。该公司起源于政府控股的企业,但后来通过改制和管理层收购,逐渐转变为以私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格力电器以其高效的生产能力、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赢得http://www.meiao.org.cn/post/7261.html
5.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卓越成就与未来发展展望,珠海格力电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其卓越成就和未来发展展望成为行业翘楚。该公司凭借创新技术和卓越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其不断突破,致力于研发先进产品,推动行业进步。展望未来,格力电器将继续秉承匠心精神,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拓展业务领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行业领导地位而不懈努力。 http://kjzndt.com/post/12689.html
6.羊城晚报广东制造业企业在榜单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60% 2024年10月16日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据眼 许张超 观众在华为展台参观 新华社发 上榜企业数量前十的省份(省、直辖市、自治区) “千亿俱乐部”里的粤企 文/表 羊城晚报记者 许张超 今年,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第26次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共有9642家2023年营业收入5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4-10/16/content_10_671272.htm
7.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开展与进步,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 一个企业在保质的情况下能否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本钱,直接影响着该企业在 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本钱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不意味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902/6200055105004232.shtm
8.40年再出发!格力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崛起与蜕变房产资讯一路向上的格力,却在2015年遭遇了业绩大跳水,从营收近1400亿跌至900多亿,这也是格力电器上市近20年来,营收和利润首次出现双降。这一年其实受到冲击的企业不止格力一家。 2015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速不及预期,降至2010年以来水平。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开始踏上转型之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https://www.fang.com/news/2018-12-24/30925393.html
9.格力电器: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通过建立多方位的“品牌自制力”,让这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得以初步确立,“格力好品质”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加上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品销售方式,格力空调的产销量于1995年即跃居全国首位,“格力电器”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质量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社会和https://www.foundation.citic/icms/null/null/ns:LHQ6LGY6LGM6MmM5ZTg1YTY3ZjU1NDA3OTAxN2ZhYmE1ZGE0ZDAwMDcscDosYTosbTo=/show.vsml
10.制造业(精选十篇)此后, 美国政府始终关注制造业的保持, 出台了不少减税和投资政策, 但收效甚微, 面对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竞争, 其制造业持续外迁, 在全球制造业产品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直到2008年下降到20%左右, 之后得以保持。而同一时期, 欧盟制造业的全球地位下降并不明显, 直到金融危机后的2008年开始才出现明显下降 (见图1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b464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