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转型不及预期、外贸环境恶化
一、上世纪90s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
图2:日本央行政策利率(%)
图3:居民(右轴)和企业杠杆率90年后开始下降
图4:日本老龄化率和生育率
图5:家庭收入与支出增长停滞,转向下降
图6:日本城市化率(%)
90年代起,房价进入长达20多年的下行通道,直到2010后才开始企稳。1990年,日本房屋价格达到顶峰。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屋价格指数便呈现“倒V型”下滑,直到2010年左右才企稳。高峰至今下降幅度约43%。此外,住房建设与销售持续低迷,1991~2016年新屋开工CAGR约-2.15%。日本1990年新屋开工户数171万户,是近30年来的高点,自1990年以后,新屋开工户数整体呈波动下滑趋势:1996年反弹后,迎来一波明显下滑,至2000年前后企稳。随即在2006年后又迎来一波明显下滑,2010年后企稳。时至今日,近10年新开工户数常年维持在90万户左右。
图7:房地产价格自1991年后持续下跌
图8:新屋开工数量持续下滑
二、90年代起,日本家电基本面整体进入下行通道
90年代之前日本大部分家电品类实现了普及,地产泡沫破灭后,家电整体步入下行通道。1990年,日本的电冰箱、彩电等部分家电品类已经普及。并且依靠产品优势,日本家电企业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在最顶峰的时期,世界十强家电消费企业中日本曾占据6席。但随着地产泡沫的破灭,并伴随着渗透率的饱和、消费力下降的影响,日本家电市场规模逐步下降。根据日本电机工业协会(JEMA)统计,1990-2016年日本家电行业出货金额由2.77万亿日元下降到2.32万亿日元,累计下降16%。趋势上来看,92年起家电零售销售额回落,但又在95年反弹至顶峰,随后便飞流直下。其中,除空调销量保持正增长外,其余大部分家电销量均较1990年有所回落。
图9:日本家电销售额情况(百万日元)
图10:1990-2016年日本各家电品类销量累计增速
与此同时,受汇率、企业竞争力等多重因素影响,日本家电出口一路下滑,未能弥补内需不足的情况。1985年,日本家电创下历史出口顶峰。但自《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家电出口金额便开始不断下滑。直到1989年汇率企稳,家电整体出口金额才略有回升。而90年代后,汇率维持高位降低了日本家电企业的竞争力,日本主要家电厂商也通过投资海外建厂的方式加速了日本产业的“空心化”,而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也使全球家电行业的主要产能实现转移,三大因素导致日本家电出口进入了长期下行阶段。1985年出口最高峰金额达到2009年历史低点的15倍。
图11:美元兑日元
图12:日本家电出口金额(百万日元)
分品种来看:
图13:90年代以后日本空调价格下滑
图14:1990后日本空调户均保有量继续提升
图15:日本家电保有率
图16:90年代以后日本冰箱、洗衣机价格下滑
图17:日本电视机销量(万台)
图18:全球液晶电视分品牌出货量(单位:千台)
4)小家电:不同品类分化明显,普及率高的需求有所下滑,普及率低的需求不断提升。其中吸尘器、暖脚器、电扇等普及较早,后期提升空间较小,而智能马桶、风扇式取暖器、电热地毯等有明显技术升级或普及率偏低的则陆续兴起,渗透率逐步提高。小家电成为人们追求高性价比生活的重要工具,通过少量的花费,即能提升居家幸福感。日本小家电行业的产品升级、品类扩张产品升级都是驱动小家电销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时至今日,小家电仍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丰富日本家电市场。
图19:小家电品类分化
三、日本家电公司复盘
图20:1990-2000年日本行业指数相对TOPIX指数涨幅(%)
图21:电器指数走势表现
3.2索尼
索尼(Sony)成立于1946年,其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创立与早期发展(1946-1950):索尼最初名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公司最初从事电子设备的修理和改进工作,随后开始开发自己的产品。2)创新产品与国际化(1950-1970):在这一时期,索尼积极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1955年,他们推出了首台便携式收音机“TR-55”,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索尼不断推出新产品,如磁带录音机、彩色电视、立体声音响系统等。索尼也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3)消费电子的领导者(1970-1990):在70年代和80年代,索尼成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导者之一。他们推出了一系列标志性产品,如Walkman便携式音乐播放器、Betamax录像机和Trinitron彩色电视。索尼还进一步扩展了业务,涉足音乐、电影、游戏和影音娱乐等领域。4)数字革命与多元化(1990-至今):进入90年代以及之后的年份,索尼积极迎接数字技术的革命。他们推出了CD播放器、数码相机、个人电脑、游戏机等产品,并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此外,索尼还进行了一系列多元化扩展,涉足金融服务、医疗设备、半导体和电池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