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2024年二季度权益策略专题报告精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创新、产业创新等;“质”体现在高质量发展;落脚在“生产力”,即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公式为: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图1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

1.3市场现状及政策梳理

自2018年起,新质生产力指数(8841755,WI)整体上行,2023年快速上涨。2023年(2023.1.1-2023.12.31),新质生产力指数自1149.39上升至1662.05,上升幅度达到44.60%,同期全A指数自4815.11下降至4565.18,下降幅度为5.19%。截止至2024年4月29日,2024年新质生产力指数上涨了19.88%。

图22018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收盘价与wind全A指数

表1新质生产力政策梳理

1.4主要方向

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来十大工作重点第一位即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两个抓手分别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200万家,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新三样”产品增势迅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新型显示、脑机接口、5G-A网络设备等创新标志性产品作为未来产业打造亦在加速。

2

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代表长期新动能

图3低空经济的主要应用场景

从eVTOL的技术特点来看,多旋翼、无人化、电动化是目前落地机型的主流,但由于其单次承重人数有限、续航能力偏弱,长期来看难以完全承载短途通勤、枢纽接驳等场景的运营需求,技术路径仍有升级空间。升级方向一:机型架构从多旋翼向复合翼、倾转翼迭代,提升单次运营效率;升级方向二:动力方案朝着固态电池、混动等多元方案迭代,提升续航能力,拓宽应用场景。

表2不同构型eVTOL的技术特点

从应用场景的市场空间来看,短期看旅游、救援等特定场景有望率先实现应用,中长期空中通勤或具备更大市场空间。以枢纽接驳场景为例,2023年我国旅客年均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民航机场有38个,具备客群基础,随基础设施建设成熟eVTOL有望成为全新出行方式。依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到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规模。

图4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3

量子计算:

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重要方案

3.1量子计算简介

在摩尔定律的前提下,以硅基为基础的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已接近物理极限,我们认为量子计算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计算能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案之一。量子计算是以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可在某些计算困难问题上提供指数级加速。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未来5-10年有望陆续实现量子计算的商用落地。随着2023年12月IBM超导量子芯片Condor的推出,量子计算已实现1000+量子比特突破。展望后市,IDC预计,全球在量子计算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解决方案)支出预计将从2022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76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2022–2027年)为48.1%。根据ICV预计,2027年后量子计算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2030年全球有望实现千亿美元规模。

图5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示意图

3.2量子计算进展如何:行业雏形逐步显现,国内外科技龙头抢先布局

目前该市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海外主要以IBM、Google、英伟达等大厂为首,同时也诞生出IONQ、Rigetti、D-Wave等通过SPAC收购方式上市的初创公司。国内量子创业公司技术主要源起高校实验室。我们目前看到量子计算发展有三大趋势:1)从技术架构上看,混合量子计算或量超融合或成为未来新趋势。2)从竞争格局上看,目前布局超导技术与离子阱技术的IBM、Google、IONQ、Rigetti、Quantinuum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此外布局量子计算系统的NVIDIA也推出了CUDAQuantum。3)行业尚处于早期,但量子计算公司及科研院在积极探索自身商业模式,包括提供量子计算芯片/整机、提供行业的量子解决方案及开发云平台服务。

据财联社,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千比特测控系统。这是中国首颗50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并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

目前中国已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的争先者,尽管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方面,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量子领域的技术代差相较于传统经典半导体明显更小,仍有后来者居上的潜质。因此,各国都加大量子领域的投入力度,量子产业或成为全球科技竞赛的下一站。美国政府意欲协同欧盟等合作伙伴国,共同提升在量子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4月5日,欧盟与美国成立了量子工作组;4月20日,英伟达与日本政府将共同打造量子计算系统,预计最早2025年4月开始提供服务。

3.3量子计算需要投入多少:到2027年全球或至少需要累计投入164亿美元

从行业发展来看,根据ICV预测,NISQ时代整个行业(到2027年以前)至少需要在量子计算领域累计投入164亿美元,漫长的技术突破期与不良的现金流情况将对量子计算行业构成挑战。而一台40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投入还包括硬件软件、算法开发、维护和运营成本等,根据我们测算大概需要1545万美元,按照70%毛利率计算对应售价5150万美元,其中硬件组件中,稀释制冷剂和微波控制器是超导或硅量子比特技术计算机的核心设备。此外,量子云平台也有望成为量子计算算力输出的主要形式,采用者的选择正从Q-SaaS向Q-PaaS和Q-IaaS转变,参与者包括IBM、谷歌、亚马逊等公司。

图62018-2023年全球量子计算融资金额及增速

3.4量子计算应用发展到哪里:网络安全、化工、金融和制药有望率先落地

4

人工智能、新型显示、5G-A网络设备创新层出不穷

4.1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时代加速到来

开源生态的大背景为人工智能迭代奠定强大的基础,AI+等新质生产力随着不断发展进化为行业的降本增效和内容生态发展提供了技术加持,而庞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为虚拟现实产业提供了潜在用户基数。这些进步不仅降低了内容的开发成本,加速了内容创造,还为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更深层次的互动性。内容开发成本的降低和用户体验的增强将会使更多用户愿意成为内容市场的消费者,有望推动内容端向着“无限供给”发展。可以预期,产业内将迎来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更高数量和质量的应用内容,带给用户更深度的沉浸体验。

人工智能(AI):AI可以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趋势,帮助传媒互联网类公司预测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指导内容创作方向。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AI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使用户更容易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留存率和忠诚度。AI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根据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优化交互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参与度。

图7VR、AR、MR的特点及应用

4.25G-A/6G适度超前建设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3月8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表示,巩固提升信息通讯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继续推动互联网规模化应用,让5G赋能千行百业;强化5G演进,支持5G-A发展;同时要加大6G的研发力度。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强化基础要素建设方可托举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基础设施之一,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下,5G-A/6G等的建设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放大效应与乘数效应有望愈发凸显;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平台协同推进下,运营商等有望以“链主”地位带动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从而共同受益。

图85G、5G-A、6G技术升级路线

商业化路径:(1)网络方面:运营商将在年内实现RedCap、三载波聚合规模商用,全面推动五大技术试商用部署;(2)终端方面:将联合国内外终端、芯片厂商,加速推动手机、PC等泛终端适配5G-A网络,持续丰富5G-A制式终端品类和供给;(3)产品方面:将结合5G-A的网络优势,持续丰富规模商用产品功能,不断打造VR、裸眼3D等创新型产品。其中,终端/产品等探索,有望出现更多计费方式,并丰富运营商商业模式。适配5G-A的泛终端及各种创新产品,将帮助运营商探索多量纲的计费模式,从而满足特定业务、特定客群的信息服务需求。

4.3新型显示多点开花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MiniLED/MicroLED/MicroOLED多点开花,应用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

MiniLED背光:或进入产品放量阶段,电视/显示器为主要增长点。MiniLED背光产品已开拓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包含电视、显示器、笔电、平板、VR智能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IT产品及车载显示产品。车载端虽然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但存在车规导入期较长等风险,电视/显示器增势明确。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MiniLED背光电视出货量将达621万台,至2027年出货量预估2440万台,占整体电视市场约12.1%,2023~2027年的CAGR约56.7%。

图9先进显示产业链环节

5

人形机器人及AI制造

5.1人形机器人大市场

2023年11月2日,工信部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并提到,“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是信息、制造、材料、能源、生命等技术的集大成者,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其创新发展蕴含巨大生产力潜能,有望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在政策和技术的双加持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家庭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空间。

根据GoldmanSachsResearch,2022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已有约50万人的短缺,预计到2030年将扩大到200万人,将驱动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未来的10-15年内达到60亿美元,最初始的需求将来自工业。GoldmanSachsResearch预计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填补4%的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到2035年能够填补全球2%的养老需求。在最乐观情况下,如果产品设计、应用案例、成本可控性、公众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均得到完全克服,GoldmanSachsResearch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高达1540亿美元,并可替代48%-126%的劳动力缺口和53%的老年人护理缺口。高成本或成商业化进程主要限制因素。

对产业链进行拆分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机会主要在运动控制模块为代表的硬件领域,其中运动控制模块占到物料成本30-40%左右,是中国产业链机遇明确的环节。随着机器人更灵活,运用的关节更为丰富,催生了对于运动控制模块的大量需求。未来,特斯拉在顶层算法和开发上实现跨越式突破,为产业链带来发展机遇,利好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销售。中国供应链作为具有硬件量产能力,能够为人形机器人主机厂有效降本以及保证生产效率。

5.2AI赋能高端制造

在具体应用方面,AI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包括对基础能力的加强,如AI+机床、AI+视觉、AI+工业机器人等;也包括对传统工艺流程的优化、简化,如AI+数码印花、AI+供应链自动化、AI+工业编程等。

表3AI在供应链自动化中的应用

5.3核心生产设备自主可控

高端数控机床。外资对机床核心部件的封锁威胁我国供应链安全,数控系统首当其冲。

2008年10月,美国以“向伊朗、朝鲜和叙利亚出售军火或敏感科技”为由,将不分企业列入制裁名单。瓦森纳协定:包括美、德、日、法等国,将“高档数控机床及主要功能单元和关键零部件”“高档数控系统”列入出口管制对象,对出口中国的数控系统品类、用途进行严格限制(如不能应用于军工)。

2011年以来我国机床行业长期下挫、“十八罗汉”业绩大幅下滑,很大程度正由于高端产品力的匮乏。当前时点,高端数控系统/机床需求迫切,叠加十年更新大周期和设备更新政策,行业有望迎来一波高质量发展。

科学实验仪器。电测仪器是高端制造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国内强链补链必须重视的一环。行业天然具备三重优质稀缺属性:

1)需求端扰动项较小,市场空间稳步增长:用电测仪器应用广泛,仪器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客户涉及众多行业,具备较强的通用属性,需求端连续性无需担心。

2)板块高壁垒,头部企业先发优势显著:技术壁垒+市场壁垒显著,头部企业很难被超越,自身的高端化会带来更高的盈利能力、更高的客户质量和粘性。

3)双向催化,正向的政策支持+负向的产业链倒逼:正向国产支持力度不减;瓦森纳协定倒逼国内零部件产业链发展加速。

目前,行业内头部企业的收入和研发费用率稳中有增,核心是研发投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开启。长期看好国内企业差距与外资的缩小,或将跑出大公司。

6

氢能源加速落地

6.1国家顶层设计落地,“1+N”政策体系加速构建

氢能政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2-2014年(氢燃料电池作为前沿技术研发):“十五”期间确立电动汽车三纵三横战略,首次将燃料电池作为国家级研发重点,十余年间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在于推进纯电动汽车等产业化,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前沿技术攻关阶段。

第二阶段为2014-2019年(从燃料电池到制储运用全产业链研发):多部委多次出台文件,支持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实现革命性突破,表明燃料电池逐渐走出“实验室”,而在落地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全产业链配套集体降本。

第三阶段为2019-2022年(明确将氢能列为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重要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19年国务院首次将“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此氢能源的发展拉开了新篇章,此后2020-2021年多项涉及氢能的政策纷纷出台。

第四阶段为2022年至今(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顶层设计落地):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此后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本地区氢能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图10氢能政策发展历程

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氢能国家级顶层设计的落地,加速构建“1+N”政策体系:此次《规划》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对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定位进行了阐述,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除了明确氢能产业发展定位,《规划》还强调对绿色低碳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布局产业链创新;并统筹安全性与经济性,推动氢能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图11《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主要目标

《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支撑和引领氢能快速发展。2023年8月8日,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和能源局6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指南》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核心标准研制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两大任务。

加快制修订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标准:到2025年,制修订氢能国家及行业标准30项以上;

积极提升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转化国际标准5项以上,提出新提案3项以上。

根据《指南》披露,我国已批准发布108项氢能领域的标准(其中推荐性国标97项,强制性国标9项、行业标准2项),基本覆盖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制修订过程中标准31项;待制定标准19项。

已批准发布标准结构:氢能应用领域50项(燃料电池汽车22项、燃料电池14项、发电13项),氢储运14项,基础通用、氢安全、制氢、加氢站均在10-12项;

制修订过程中标准结构:主要为燃料电池汽车11项、氢储运5项;

待制定标准结构:氢储运10项,包括氢气压缩机、氢膨胀机、输氢管道等;制氢3项,主要涉及电解水方向。

表4待制定氢能标准情况

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落地后,氢能国家级政策体系愈加完善。

6.228个地方顶层设计相继出台,2025年产值目标1.15万亿元以上

各省氢能顶层设计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各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中制氢领域的目标可以看出:短期:初步构建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将氢能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进而推动建立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中长期:大力推进规模化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建立清洁、高效、低成本的氢源供给体系。其中风光资源丰富的吉林、内蒙古和宁夏大力开展绿氢项目;山东、辽宁及福建等工业强省短期内均以工业副产氢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手段。各省份因地制宜设计制氢产能政策,科学布局。

2025年制氢目标226.7万吨/年,其中绿氢目标107.1万吨/年。以2025年为节点,共有北京、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及内蒙古8个省市公布了定量的制氢产能目标,合计为226.7万吨/年;共有甘肃、海南、河北、吉林、江西、宁夏、青海及内蒙古8个省市公布了定量的绿氢产能目标,合计为107.1万吨/年;如果以同时公布定量制氢和绿氢产能目标的三个省份来看(海南、河北及内蒙古),到2025年绿氢目标占比达32.4%。

图12氢能地方级顶层设计关于2025年制氢产能规划

预计2025年氢能源产业规模合计可达1.15万亿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共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针对氢能源发展提出量化目标,目标年份主要集中于2022-2025年,部分拓展至2030-2035年。若以2025年为节点,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统计的主要目标数据总计可达到:1)培育龙头企业数量175家(17省市);2)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115,820辆(25省市);3)建设加氢站数量约1264座(27省市);4)氢能源产业链产值突破11,495亿元(19省市)。

表5各省市氢能产业链2025年业务规划指标

7

医药行业中的新质生产力

7.1科技驱动医疗革新

医疗产业也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经历由传统模式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例如,大数据分析渗入医疗诊断中,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预测病情发展趋势,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研发,通过对大量的药物数据进行分析和模拟,人工智能可以加速新药的发现和设计,减少研发周期,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产业链的深度优化和升级中也应用了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医药研发中人工智能的运用,能够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医疗器械生产制造中引入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医疗服务中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医疗信息的快速共享和处理,从而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医疗错误。

在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医疗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培育壮大现代医药物流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医药物流产业园、智慧物流技术创新试点、数字经济物流创新服务平台等,为医疗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市场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各类医药流通主体加速创新转型,向数字化、专业化、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强化核心功能,这为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和发展空间。

7.2脑机接口时代正在到来

2024年1月28日,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表示,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进行了脑机接口设备的首例人体移植,移植者目前恢复良好。我国脑机接口也处于创新突破关键期,清华大学与宣武医院团队成功进行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四肢截瘫患者实现自主脑控喝水。

脑机接口(BCI)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通信和控制手段,正迅速成为连接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重要桥梁。BCI技术不依赖于传统的大脑输出路径,能够通过直接与大脑进行通信来控制外部设备。该技术包含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种主要形式,各自具有特定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脑机接口技术前景广阔,医疗应用领域在未来10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规模。脑机接口中游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脑机采集分析设备生产销售体系,而预计下游市场将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智能家居以及军事领域都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医疗健康领域特别受益,BCI技术能够辅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或日常操作,同时可能用于治疗多动症、中风和癫痫等疾病;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的在市场规模在2030-2040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远期来看,脑机接口将向着人机双向交互的方向发展。

图13脑机接口技术流程图

7.3AI+医疗赋能传统医疗

AI+医疗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介入和优化传统医疗服务流程,旨在提升医疗效率和效果的新型应用技术。这一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智能诊断、医疗影像分析、疾病预测与防控、个性化医疗、药物研发、以及健康管理等。

AI医疗市场整体将呈现快速增长状态。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核心软件和AI医疗机器人为AI医疗市场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2020年中国AI医疗机器人和核心软件市场规模分别为59亿元和29亿元,其中核心软件市场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智慧病案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分别为38.4%和29%,AI制药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2.8%;2020年AI医疗影像的市占率为14.9%,2020年之后医疗影像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年AI医疗影像成为市占率最高的产品。除核心软件外,AI医疗机器人也为总体的AI医疗市场规模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整体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年复合增长率为45.7%,预计2025年核心软件与AI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5亿元。

AI+医疗影像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影像诊断中,主要解决病灶识别与标注、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以及影像三维重建等三种影像需求。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0年中国AI医疗影像市场规模为4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7.5%,总体市场增长维持在较高水平。

7.4创新药迎政策支持

在医疗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4月7日,北京、广州、珠海等地陆续出台创新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创新药政策层面压力持续松绑,利好创新药板块全面发展。不同省市创新药链条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北京市出台的政策重点在于创新药加速审批与单独支付制度;广州/珠海侧重于对生物医药研发全链条的财政资助。不同政策对于创新药产业的研发、支付体系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力度。

8

农业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将促进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在过去的60年里,我国农业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5%,位列第一。但有测算显示,我国农业强国整体实现度为67.2%。对标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在生产效率、科技创新、高水平人才支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我国约以24%的农业劳动力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以1.4%农业劳动力产出总GDP的5%;2)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至2022年的62.4%,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普遍在80%左右;3)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不足。

前沿农业科技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大农科”,以跨领域、高技术融合为特征,涉及到信息工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颠覆性技术。以生物制造为例,据预测,全球生物制造产值接近30万亿美元,被认为具有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潜力,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也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美国科学院公布未来十年美国农业科技领域亟待研究和突破的五大关键技术分别是系统认知分析、精准动态感知、数据科学、基因编辑、微生物组。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出现人工智操控的特点。如德国Infarm公司利用高容量、自动化、模块化的种植与配送中心,粮食生产效率比传统土壤农业高400倍。未来像LPWAN、5G、LEO卫星等先进和前沿的数字连接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建筑与设备管理等。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到本世纪末,通过加强农业的物联技术能够使全球生产总值增加5000多亿美元,使农业的生产率再提高7%到9%。

农业科技革新催生了现代农业产业变革,农业发展呈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基因化、数字化、工程化、绿色化、营养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育种等颠覆性技术推动细胞工厂、人造食品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基因工程、智能装备极大压缩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全链条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态势。

图14智能农业应用

9

外贸领域: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外贸,为企业出海提供助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外贸新业态,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成为外贸领域的一抹新亮色。据海关测算,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进口5483亿元,增长3.9%。

我国传统的服装、纺织、塑料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创造吸纳了大量社会就业,近年来通过新技术升级和新设备改造驱动供应链效率提升。2019年以后,品牌出海和跨境电商已形成多种模式,为国内大量中小制造业外贸企业和头部品牌厂家“走出去”提供新渠道。

图15跨境电商业务模式

跨境电商还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运用商品贸易领域大语言模型及全新升级的AI服务平台,义乌的商铺主可以与不同国家的客户用不同语言在线上交流,打开商品销路;江浙沪的外贸工厂可使用B2B商城的AI数字人与客户沟通,提高业务沟通效率。以数字人民币、跨境物流、智慧仓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运营在出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各环节主体的交易风险,提升全链路的运营效率。

图16人工智能在外贸客服领域的应用

10

小结

各领域新兴产业政策及进展持续活跃,催化市场对于高质量发展驱动和新质生产力前景预期更加明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长期看好新质生产力板块。我们将聚焦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趋势,持续挖掘投资价值。

THE END
1.数读中国品种持续上新以旧换新有效激发家电市场活力数读中国|品种持续上新 以旧换新有效激发家电市场活力 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原标题:数读中国|品种持续上新 以旧换新有效激发家电市场活力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12073262043488.html
2.从“有”到“优”以旧换新激发绿色消费潜能“家里的冰箱用了十几年,经常需要除冰,很麻烦。”最近,新区市民曹金凤去家电市场转了一圈,被各种高效能产品“圈粉”,她打算趁着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把家里的旧家电更新换代。 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础功能,而是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智能和环保性能,这种从“有”到“优”的转变,正是当前我市家电市场的大趋势http://www.tongchuan.gov.cn/resources/site/1/html/zxzx/tcyw/202412/866116.html
3.申万宏源造纸轻工行业周报申万宏源-造纸轻工行业周报-关注造纸行业格局改善;家居以旧换新提振需求;天振股份深度报告.pdf,行业及产业 轻工制造 2024 年 12 月 01 日 关注造纸行业格局改善 ;家居以旧 行业 换新提振需求 ;天振股份深度报告 研究 / ——造纸轻工周报 2024/11/25-2024/11/29 行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02/5130204101012004.shtm
4.申万宏源图1:CIPS运行流程示意资料来源:微博,申万宏源研究行业点评表3:CIPS系统中各类参与者对比境内直接参与者间接参与者境外直接参与者接入方式专线通过直接参与者接入通过SWIFT等通用网络或者专线接入账户开立在CIPS开立零余额账户不在CIPS开立账户;在直接参与者开立同业往来账户在CIPS开立零余额账户大额支付系统(HVPS)直接参与者http://m.hibor.net/wap_detail.aspx?id=eb559eced65abe412115b1f42a2dc672
5.申万宏源重点提示:1)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仍在优化,后期延续性较强,提振需求,头部份额提升。2)包装:手机等消费电子包装补贴陆续出台,利好中高端消费电子包装企业。3)造纸:晨鸣停产带动行业供需改善,浆纸系价格企稳回升,箱板瓦楞纸旺季提价,中长期行业格局有望迎来优化。 2)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仍在优化,后期延续性较强http://www.hibor.org/data/a7b2a2ab8d7a73ee4e742ad996f58e57.html
6.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全文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 二〇二四年三月 1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全文 2023 年年度报告 第一节 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 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https://www.szse.cn/api/disc/info/download?id=a85c1a5f-1212-4665-9e37-3efc61ffbd6e
7.申万宏源(3个)行业点评图6:各线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1.3新房库存:15城上周推盘125万平,可售面积环比-0.2%、去化月数环比下降0.7个月上周(2024/11/16-2024/11/22)15个重点城市合计推盘125万平米,合计成交144万平米,成交推盘比(去化率指标)为1.16倍,24年8-10月对应周成交/推盘比(http://www.hibor.com.cn/docdetail_4554010.html
8.每日A股参考周一早盘中国平安、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大权重股再度发威,推动指数回补3300点缺口,午盘后权重继续发力,指数冲破3320点一线。本周一个关键事件是美联储议息会议,加息是确定的,就是看发言基调,对明年加息周期定调;在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下,过去一个月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670亿元。29个申万行业中有26个行业指数下挫,https://www.cgws.com/ccweb/main/article/diurnalfile/diurnal_2017-12-12_C223.html
9.10.21三大报点评:汽车芯片作为实现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安全化、环保化的关键核心元器件,其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将推动产业不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完善。全球及中国汽车芯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的扩大。A股https://www.jiuyangongshe.com/a/9phv7dxvjv
10.申万宏源Ai+机器人赋能现代化安防会议要点1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及申万宏源|Ai+机器人赋能现代化安防 会议要点 1、军用机器人的发展及应用 · 军用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军用机器人是替代或协助人类执行军事任务的电子机械装置,包括火力进攻、指挥控制、目标探测、侦查、后勤保障等。从狭义上讲,军用机器人指机器人或无人车;广义上则包括地面机器人、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https://xueqiu.com/1144237369/315655562
11.国投智能(300188)F10资料指南针行情网股票行情风险提示:行业发展、公司业务进展、盈利预测与估值不及预期。 [2024-08-25] 国投智能(300188):板块拓展+AI深化,控费减亏成效显著 ■申万宏源 公司发布24年中报。公司24H1实现收入5.5亿元,同比+20.5%;实现归母净利-1.3亿元,同比减亏1.5亿元;实现扣非净利-2.7亿元,同比减亏2364万。业绩符合预期。 http://qlzq.compass.cn/stock/F10.php?code=sz300188&typ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