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设计完成后,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施中实现。本文以子项目1:主轴箱拆卸、测绘与维修为例,按着教学模式确定的六步法说明具体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
(一)兴趣导入
以先修课程《普通机床零件加工》为基础,用两张学生实际机床操作照片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找茬”的方式找出两张照片中的不同,并将不同分为操作违规和技术、技能不合理两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布置任务
以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基础,课程分为五个子项目,并引出第一个子项目。
(三)分组实施
(四)小组互评
具体实施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和职业素养,将互评分为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两部分。
(五)收获总结
本部分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用工程术语总结通过本项目学习的主要内容。
撰写实训报告,实现巩固提高。
一、模块式教学,实施理论指导实践
《汽车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点线面模块、组合体模块、零件图模块、装配图模块,各模块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密切,我认为在基础模块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目标与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初步认识绘图工具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的使用要点,展开互动式讨论纠正学生绘图中使用错误,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即高效又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纠错中形成正确的知识。
组合体模块为形体过渡到零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用"理论强化实践"的策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各种零件的组合类型及组合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零件的千变万化和基本体的形态,紧紧抓住"读"和"画"两大环节,然后在加以典型组合体练习,采用"头脑风暴"老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完善形体分析能力,并写出实习日记,让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例如组合体中综合类较多可举支架类模型讲解组合特点和形体分析方法,辅助采用动画立体模型展示准确分析变化形式,集思广义通过不同的思路构建形体空间想象能力,并准确补画视图的图形与漏线。
三、采用综合实训的方法,让同学们撰写实训报告
第一步经过车工与数控实训,同学们从图纸分析到零件加工顺序分析到零件机加工步骤,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攻破了动手能力差的难题。
第二步撰写实训报告,指导学生完成从画图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修正,扎实走好每一步。
四、合理选用实习环境,根据理论课的要求布置
根据模块的不同选择实习环境,例如在讲点线面的时候以钳工实训车间的工件为目标,便于学生观察零件图可采用机加工车间或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目标,需要时可在专门的绘图室进行练习,在不同的尝试中来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互换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新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但为什么我国机械类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难以满足实际训练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使学生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数控编程和操作能力和CAD/CAM软件应用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脱离了行业和企业,难以满足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使得培养质量大打折扣。鉴于此,要提高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起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通过积极探索,提出了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试点,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一、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与企业合作,校内引入真实产品进行生产性实训,校外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过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企业的职工则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实现“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使企业和学校真正实现双赢。第一学年,学生首先到企业进行电动工具的认识实习,然后在校内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和引入真实产品的电动工具装配实训,暑期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电动工具装配顶岗实习,而被顶岗的企业职工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进行CAD/CAM软件应用和数控加工专业技能训练,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并引入真实产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暑期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电动工具机加工顶岗实习,而被顶岗的企业职工到学校进行培训;第三学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引入真实产品的专业技能实训,并进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然后到电动工具企业进行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顶岗实习,并进行毕业综合实践教学。
二、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与考核体系构建
为保证顶岗实习的有效进行和学生实习质量,制订相应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规范。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和专业主任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最终综合学生平时考勤、实习日记、实结对学生进行评分,合格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考核体系。具体过程管理流程见图2。
三、校企合作“互换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1]詹忠根.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6.8上,14-15.
[2]赵浩兴.校企联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6-68.
[3]黄亚妮.国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特色的评析和启示[J].高教探索,2005.4,69-71.
[4]付涛.高职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6.4,85-88.
[5]段长存,李怀伦.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报告[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7-19.
关键词:机械基础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1.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征。其中实验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原有实验场地、仪器、实验教师均不能满足实验要求,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改革势在必行。
2.机械基础实验的特点
根据教学大纲,机械基础实验包括:常用机构认知实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齿轮范成实验和带传动实验。常用机构认知实验主要是展示常用结构的形式,分析其工作原理,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蜗轮、蜗杆、齿轮系和间歇运动机构等内容。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为学生展示较为复杂的机构,像多杆机构、齿轮连杆组合机构、凸轮与连杆组合机构等。让学生动手对这些机构进行测绘,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计算机构的自由度。该实验可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使其对机械结构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对现有机构进行分析的能力。齿轮范成实验是演示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及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形成过程,通过齿轮范成仪进行模拟齿轮切削过程,学生了解齿轮加工方法,掌握齿轮加工时产生的根切现象,学会正确加工齿轮的方法。带传动实验主要通过实验验证欧拉公式的正确性,使学生掌握摩擦传动的特性。
3.实验的虚拟实现
采用Solidworks建立模型,完成了动态过程的设计后,要利用Cult3D对模型进行交互性设计,主要步骤:
(1)用3DMAX软件建立三维场景,然后将其通过相应的Cult3Dexportplug-in转换为Cult3D(*.c3d)文件格式。模型经过3DMAX软件进行转化,导出模型到Cult3DDesigner作为交互设计的对象。
(2)用Cult3DDesigner把*.c3d打开,添加交互动作,并进行编辑。
(3)把制作好的文件保存为网页格式文件,Project文件制作完成后进行压缩就可以制作网页接收文件(*.co),最后将*.co文件嵌入HTML网页。
4.网络平台的搭建
虚拟实验教学平台面向教师、学生和实验管理员三大类对象,他们分布在网络终端,可以在任何使用TCP/IP连接网络的地方使用这个系统。该系统采用Client/Server两层结构,由本地虚拟实验管理服务器和远程客户组成,平台的网络传输使它们通过局域网或者INTERNET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验的虚拟操作在学生本地机器上进行,而实验的管理配置,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的教学交互则通过网络来实现,相对于很多把实验过程放在服务器上进行的平台来说,本平台减轻了服务器处理数据的压力,同时在当今网络带宽没有达到可能的时候,减少了系统内部之间信息的传输量,对网络速度的限制减少,因此更适合广大的大专院校使用,整个平台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5.结语
参考文献:
[1]高江红.机械基础课程虚拟实验子系统的研发[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2.
[2]于英华,徐兴强.基于Pro/ENGINEER2001的减速器虚拟装配与运动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1):103.
[3]江洪,陆利锋,魏峥等.Solidworks动画演示与运动分析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经济全球化使双语教学成为发展趋势近年来。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受到重视,本科院校已普遍开展。高职院校也开始涉足。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英语语言教学的高度融合.使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我院机电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电专业英语》课程,前者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教改要求,可将两课程有机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双语教学)》Ⅲ。通过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零部件的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将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获取专业新信息和进行专业交流等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的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设计过程进行整合.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改重点。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教学巾.展示机械零部件实物.介绍典型机械产品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方法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引用工程实例.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工程理念。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教学时数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为重要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开放式学习条件常规设计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介绍通用零部件的常规设计方法时。引入现代设计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专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评价
改革传统量化评价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既体现学生课程学习各方面情况.又反映总体学习状况.体现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性。其主要特点为:
1.评价方法多元化。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践操作、期末考核、闭队精神、创新能力等。
2.考核内容综合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核与大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试卷采用巾英文混合形式.答题不限语种;大型作业注重知识综合性,通过查询巾英文资料、分析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完成。实践考核以实践目标的完成、动手能力、劳动纪律、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
3.考核方式合理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具有相互督促、相互促进的作用;教师评价客观公正.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教材建设
(五)教学环境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加大投入实验实训室建设.建有机械零件测绘窒、机零机原陈列室、创新设计实训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以及计算机辅助没计机房等校内实训场所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现有多家机械类企业成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硬件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双语课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131
(六)师资建设
目前我院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不多.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公共英语教师不懂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学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语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或自培高学历、高素质教师,近五年机电教研室先后引进8名硕士研究生:聘请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学指导.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进行交流:与国外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办学.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定期开展双语教学教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