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B/T16935.1《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一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者导电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大小与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电气间隙应以承受所需要的冲击耐受电压来确定。
决定电气间隙的因素,功能绝缘的冲击耐受电压,稳态耐受电压和暂时过电压,再现峰值电压,电场条件,海拔及微观环境中的污染等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该污染没有任何影响;
污染等级2一般仅有非导电性污染,然而必须预期到凝露会偶然发生短暂的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3有导电性污染或由于预期的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为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或其它潮湿条件所引起的污染;
绝缘材料按其CTI值划分为四组,CTI值根据GB/T4207使用溶液A所得的,
材料组别I(CTI≥600);
材料组别II(600>CTI≥400);
材料组别IIIa(400>CTI≥175);
材料组别IIIb(175>CTI≥100);
所谓导电性污染条件指当持久导电污染存在时(污染等级4),无法规定爬电距离的尺寸。对于暂时导电污染(污染等级3),绝缘表面应通过筋或槽的形式,避免导电污染的连续通道
决定爬电距离的因素,电压(确定爬电距离以作用在跨接爬电距离两端的长期电压有效值为基础,此电压为实际工作电压);污染,爬电距离的方向和位以及绝缘表面的形状。
1)此电压,对功能绝缘是工作电压,对直接承受低压电网瞬时过电压的基本绝缘是指设备的额定电压,对非直接由电网供电的系统,设备和内部电路的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是在设备额定值范围内运行条件的最繁重组合情况下和外施额定电压时可能发生在系统设备或内部电路中的最高有效值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