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步行街道,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到周末都会临时搭建一些铺面销售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前主要是展销房子和婚纱影楼,节日还展销糖果,开学季还有补习学校集体卖课,现在品种是越来越丰富了,连大商场里的服装、玩具、花卉搬出来了!!!
回想一下商业经营场所的演变:最早是路边摊,在小镇、乡村最流行。小时候,农村还要赶集,平常没有人,每逢集市,人们就从十里八乡赶来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来攘去,举袂成云,挥汗成雨,好不热闹。集市上的商品也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卖什么的都有。作为小孩子我们,就惦记一个吃。吃到了水果、麻花糖就很开心,能吃到面、包子、抄手之类那是“打牙祭”了,印象最深的吃冰棍。快十岁了,我才吃到第一支,硬梆梆的,不是雪糕,冰淇淋是啥玩意儿,听都没听说过。就这只有逢场赶集时,才有人用做了简易保温处理的木箱子装着搭班车从县城里运来。到了,人们就开抢。动作慢,你连冰棍的棍也抢不着。买到了,不是一个人吃,是让它融化在碗里,一家人一起吃。现在还能想起装冰棍水的瓷碗那冰冰凉凉的感觉。
现在的小镇,店铺多了,却个个生意冷清,另一个变化是逢场时的人少了,冷清得不行。包括过年,一点年味也没有。
只有城里人才有机会逛商场,出名的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商场林立,商贾云集,人如潮、钱如流。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下海干个体经营的人越来越多,临街的店铺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的出现了。原来的路边摊,纷纷搬进了室内。是的,路边摊太受天气的影响,风吹日晒,夏雨冬雪,买卖的双方都遭罪。店铺就不一样了,双方都觉得舒服、有面儿。
随着店铺的增多,各地还会分门别类地建起了街区。有专卖衣服的,专卖电器的,专卖图书的,专卖建材的,专卖机电产品的,专卖电脑的,甚至还有专卖药材的。各地批发市场也应运而生了。成都有声名远播的荷花池,重庆有闻名遐迩的朝天门,连内江这个小城也有黄桷桠……
路边摊是专卖便宜货的,店铺里卖的商品上档次得多,大商场才是买名牌的地儿,大品牌会在这里设立专柜。不过,后来的专卖店打破了这种定势。
摆路边摊也叫“站街”,最开始连带棚的摊位架也没有,铺一张胶布摊在地上就开卖,商铺就讲究多了,商场则更加高大上一些。几层楼,甚至有扶梯,后来还有空调,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服务员也是身着统一的制服,操着标准或不标准的普通话为你服务。新世纪百货的服务就比重百的要好,主要是营业员更年轻、更好看,普通话也更标准。于是,逛新世纪的以年轻人居多,逛重庆百货的多是中老年。后来,大都会、王府井、美美百货、远东百货、时代广场纷纷从外地杀到了解放碑。解放碑都快要挤爆了,于是又产生了沙坪坝三峡广场、杨家坪步行街、观音桥步行街。龙湖地产最有商业头脑,哪里有龙湖地产,哪里就有龙湖天街,开一个,火一个。
但最近这几年,随着网络支付越来越方便,网购如烈焰腾空,一下子就窜起来了,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诸侯纷争,列强争霸,“双11”之后还有“双12”,“6.18”还有中年庆,一年几次井喷式狂欢购物,集中释放了人们的购买欲,加之快递越来越快,直接服务到家,逛商场、超市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只有单一购物功能的地方。
华岩的重百超市垮了,解放碑的精典书店关张了,新世纪与重百合并了,实体店的冬季来了,冷得遭不住,从商场中搬出来练摊,是迫不得已啊!
商业如此,其他行业呢?网课多了,学校会不会门可罗雀?线上诊疗多了,医院会不会门庭冷落鞍马稀?有一点可以肯定餐饮业的萧条不是“美团”造成的。
实体店的路在何方呢?
网络经济是方便,但你知道自己吃的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你穿的衣服与店铺中的款式相同颜色也相同是不是品质也相同呢?实体餐馆可以明厨亮灶现场制作,网上行吗?实体医院可以望闻问切,网上最多可以望一望、问一问。学校可以拍拍背、搂搂肩,网上行吗?……所以,实体经济有网络经济不可替代的优势。为重振实体经济需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配套产业的整合。要想有人流,必须多层次立体化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需求。龙湖的各种天街就是这样的综合体。
其次,增强顾客的体验感,这是网上购物无法满足的需求。
第三,加强对消费群体的研究,细分它。不同顾客有不同的需求,有追求品质的,有贪图便宜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酒杯或酒托的,掌握了他们消费意愿,就拽住了他们的钱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