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感想集锦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1.钱成锦,李嘉胤,贠阳阳

9月23日下午,我们三人一同来到了喻园小区,带着几分紧张的心情,我们敲开了孙亲锡老师的门。刚一见面,孙老师就满面笑容的招呼我们进门坐,亲切的为我们递上鞋套,还拿出一次性水杯要给我们倒水。见孙老师如此平易近人,我们三人略感紧张的心情立马放松了几分,从孙老师手中接过水杯,自行倒上水后坐了下来。

刚一坐下,我们中就有人问起了孙老师的年龄,毕竟孙老师退休老教师的身份配上我们眼前这幅双眼有神、精神矍铄的模样,实在是很容易勾起我们对他实际年龄的好奇。得到他已经七十好几的答案后,三人都不自觉的发出一声惊呼,和实际年龄相比,孙老师的面相实在是年轻了点。想来这应该也不是孙老师第一次从他人口中听到对他年龄的惊呼,见到我们的反应,孙老师爽朗了笑了起来,颇为自豪的告诉我们,他每天都坚持锻炼,5点半起床晨练,晚饭后散步,晚上10点半睡觉。果然,保持健康的最大秘诀还是运动与规律作息。

随后,我们又打听起孙老师曾执教的科目,没想到的是,孙老师曾执教的正是《电路理论》以及《电磁场与波》这两门让无数电气学子吃尽苦头却又受益终生的课程。我们的问题似乎也勾起了孙老师自己的回忆,他还跟我们说起了自己和老一辈电气学院的老师们在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建设实验平台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故事。孙老师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电气学院今日之强大,是以老一辈教师们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之心为注脚的。孙老师还问起我们现在的党员的比例,听我们说起现在入党考察工作之细致严谨,孙老师感叹道他们当年入党的机会之宝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还鼓励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早日入党。

现在孙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仍然心系学院的教学工作。孙老师每周都会去本科课堂听几次课,看看学生们的上课情况,给授课老师们提提意见和建议。其间孙老师还关切的问起我们对板书授课和PPT授课的看法,和我们讨论起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总而言之,一番交流之后,我们对这位爽朗随和,爱岗敬业的老师已经肃然起敬,在心中谨记孙老师所讲述的过去的故事中所传达出的那种尽心尽责、艰苦卓越的精神。上一代电气人的故事已经精彩绝伦,我们这代电气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相信带着上一代人的精神传承和殷切期盼,我们的故事会更加精彩!

2.张宗杨,张玮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们一行三人,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拜访了张永利老师,代表学院和党支部向他送去节日的问候,倾听他讲说过去的故事。

张老1961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之后就留在本院任教直至退休。为校园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老虽已念过八旬,身体却依然坚朗,他热情的邀请我们坐下,和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当讲到他们过去在华中工学院求学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分。

50年代的光谷,还是一个偏远荒凉的农村,只有一趟15路公交连接武汉关和学校。那时的生活很艰苦,没有明亮卫生的寝室,大家就挤在一个屋子里,睡在草席上。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十来块钱,吃上一顿包子,一块肉也是很奢侈的事情。

虽然和张老的交谈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是从中获得的感悟和思考,却值得我们仔细回味。出生在新世纪的我们,从一出生,就享受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各种福利,我们有舒适卫生的寝室,有多媒体的教室,有设施完善的校园,有美味便宜的食堂,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我们更要深深的记住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现在我们所享受的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海里漂过来的,而是张老他们那一代人,用青春和奋斗换来的。对于老一代的艰苦奋斗,我们不能忘记,对于现在优渥的学习生活条件,我们也不能认为是理所当然,我们要立足于当下,面向未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要像张老那样,沉的住心,努力钻研,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做贡献。

中秋节给老一辈教师送祝福的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送去的是新一代年轻学子的祝福,收获的的是前辈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小组的三人,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博士生,三人的专业方向,学历背景虽然不同,但是在张老的交谈中,获得了同样的感动。希望我们能怀着这份感动,努力前行,不辜负张老对我们的殷切希冀。

3.程锦,张鑫

临近中秋,学院组织了“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退休老党员、老教师陈崇源老师家中,送去了学院党组织和老师同学们的问候。

陈老师说,无论电气精神还是华工精神,本质上都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华工历来就是一个讲究奋斗精神的院校,每一个从我们学校走出来的校友都继承了这个优良的传统。只要你勇于奋斗,愿意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个人付出不懈的努力,那么你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果实是靠着一代代革命先烈奋斗出来的,天上从不会掉馅饼。我们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都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身上寄托着国家、党和人民群众寄予我们的厚望,那么我们就应该矢志不渝担当起领头羊的作用,用自己的不懈奋斗为群众树立榜样,发挥我们的榜样作用,做好华工精神的传承。

4.黄陂,石栋

时逢中秋,又到了盼望国圆、家圆、月圆的时刻。我似乎特别钟情于中秋佳节,它没有清明时节的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份沉甸甸的忧伤情感,也没有春节期间过多的喧嚣和走动。中秋,气候宜人,阵阵秋风送凉,一扫炎炎夏日的火热炽情,让人倍感舒服。中秋时节,满山遍野都尽染成赤橙黄绿的风景。那些挂满枝头的水果不适飘来的阵阵清香,一年的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绿时。

说到中秋,当然就是十五月圆之夜。年年月圆,年年感受不同。今年的中秋则更是不同。华科人本着传承华工精神,我们电气学院积极响应讲好华科电气故事。利用中秋节3天假期,电气学院的拟发展对象积极参加,到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家中探视。送去学院党组织和师生的问候,倾听老同志讲述华工精神和电气故事。既是对青年学生、青年党员提出期望,鼓励学生为建设“双一流”刻苦学习,更是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我和16级两个本科生去看望袁礼明教授。了解到袁礼明教授,1997年退休,之后担任电气学院老协分会主席。从1997年上任到2016年的辞去职务,他在老协分会担任会长十九年,热心为离退休教师服务,辛勤工作,奉献自我,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岗位可以退休,党性永不退休”。他关心下一代成长,担任学校党委组织部聘期的“组织员”12年,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分子,与入党发展对象谈话近,年年获评“优秀组织员”。由于表现出色,他曾于2008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离而不休献余热”,这是很多人对袁礼明老人的评价。这位头发花白、衣着朴素、为人慈祥的老人,在退休后坚守心中信念,发挥余热,思想永葆青春,倾心为党育人。2016年初,他辞去了老协主席的岗位,但辞岗位不辞热心肠,仍然积极了解和反馈老同志的各种问题和意见,协助新一届党支部班子开展工作。

我们从老教授身上学到了党的忠心,对老同志的热心,靠着诚诚恳恳的态度,遇事绝不推辞的风格,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深得老同志们的信任。年事已高的袁礼明同志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不平凡的工作谱写了一曲退休教师的优美赞歌,他退而不休,退不忘初心,继续发挥余热,谱写了无限夕阳红。我们要从他学起,做他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5.任毕合,潘姝慧,温仪,婉晶

9月22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怀着激动地心情,来到了张志鹏老教师的家中。张老师和他的夫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向我们讲述了有关他和华科的故事:

张老师1956年从华工毕业,1958年正式成为学校的一名教师,教授电气基础这门学科(电路理论+电磁场与波)。在之后的两年中,由于成绩突出获得了学校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进修了两年。

透过张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那个时候英国的电气行业与我国当时相比,不论在所学知识还是就业现状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英国的电气专业课程量相对国内较少并且可以任由学生自主选修;专业下具体方向的分类也没有国内明确。就业方面其用人口径相对国内也较为宽阔。

当谈到学校这几十年来的变化时,张老师向我们询问了电气学院如今的现状,告诉我们当年华中工学院时期,电气学院只有电机、水电、高压三个方向,学校硬件设施十分落后;学院规模也相对较小:那时没有紫菘、韵苑等学生公寓区,学生数量比较少。但他同时提及:当时的学校党委书记朱九思先生具有超人的远见卓识。他用幽默的口吻向我们讲述朱先生通过类似于“下围棋”的方式,一点一点规划出学校如今的布局。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华工人为学校建设做出的努力。也让我们在珍惜当下成果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以后为学校做贡献的信念。

在与张老师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张老师已经是一位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虽然在交谈的过程中,张老师很少提及之前他在党内从事的一些工作,但从他的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作为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那份待人处世的热情与真诚;对自己工作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对我们后辈的殷切期望。虽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口号提出距今不远,但这种精神的脉脉相传却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曾经,毛主席对广大青年们这样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现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鼓励当代青年勇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无到有,是张老师等前辈们奋斗终生的结晶;从崭新的现在到更好的未来,是我们青年追求的方向。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的中国,虽已被外界称作是:“腾飞的巨龙”。但我辈深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我们应当不畏困难,勇于挑战,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6.李静,叶意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在电气学院党支部的组织下,到退休老党员老师家中探望,代表学院党组织和师生送去节日的问候。中秋假期第一天一早,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带着水果来到了电气学院退休老教师叶妙元老师家。

叶老师的家庭生活非常和睦幸福,三世同堂。叶老师的女儿介绍,叶老师已是八十岁高龄,仍然每天早上坚持散步锻炼,下午有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去喻家山登高,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叶老师对学院党委书记、党组织一直以来的关怀表达了感谢之情,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努力,好好学习,前途可期,华工的电气排在第二,仅次于清华,我们珍惜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我们非常感激老一辈华工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希望叶老师能够一直身体健康,乐享晚年。

在这一次党建活动的参与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导师、党员对国家科技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深切关怀,我们也从中学到了老一辈学者的踏实努力,热心上进的精神以及胸怀天下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从叶老师的身上学到了热爱祖国,心系国家,以及如何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今后我们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争取创造出出色的成绩,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回报培育过我们的教师。虚心学习,谦虚做人,不断积累经验。

总之,参与这次探访活动我们收获颇多,我们将不断追求进步,不负组织的期望,以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

7.魏文琦,顾一钒

2018年9月22日下午,我们小组前去探望退休的老党员姚宗干老师。姚老师十分的热情、健谈,给我们小组四个人讲述了华工精神和电气故事。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姚老师字字珠玑,深刻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学校、对于党、对于祖国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自身使命的伟大责任感。

首先,姚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所在的实验室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在纷乱中,其他几个实验室丢三落四,而他们实验室却能十分完好的保存了所有的零件、工具,一丝不苟。

此外,姚老还谈到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随着全球化的逐渐加深,优秀的民族文化渐渐的被人们淡忘。然而,最近几年,在党的强调下,文化自信逐渐深入人们心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此,身为华中大的工科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弥补功课上不足,成为一名真正爱国家文化,爱民族文化的社会主义理想青年。

离开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姚老师真情的话语依然回响在耳畔,我们要做的,从现在起,做好每件事,走好每一步。

8.刘智龙,定渊博

中秋佳节之际,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为离退休的老党员、老教授们送去节日的问候。按照活动安排,我们这次去探望了李朗如老教授。

李朗如教授是电机与控制工程系的老教师,1956年就读于华中工学院(华科前身)电机系,是华中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如今在校已有六十余年。85岁高龄的老教授虽然退休也有十几年了,但是依然坚持每天上午来在电机楼的办公室给研究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老教授还在进行专业书籍的编纂工作,一本是《电磁装置设计原理》已经出版,另外一本关于电磁场数值计算的书籍还在编写当中。了解到这些以后,老教授对学术的追求和坚持令我们钦佩不已。

老教授与我们进行了亲切交流,然而老教授令我们敬佩的不仅有他丰富的学科知识,还有他不怕吃苦,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

老教授与我们聊了电气学院的历史,华中大的电气专业原本是由各个学校的电气类专业组成。就电机系而言,我们学院的电机系分别由武汉大学、南昌大学等五所大学合并而来,组成了师资力量雄厚的电机系。在交谈中,老教授和我们讲述了他年轻时艰苦的学习环境。他告诉我们,在他的学生时代,他们一个寝室少的时候有8个人,多的时候有12个人一起住,还要放桌椅和学习书籍,房间比较拥挤。在夏天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那时又没有电风扇,于是同学们经常会带着凉席和蒲扇去楼顶睡觉,去晚了还没有位置,可见当时的条件之苦。但是老教授告诉我们,大家依然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据老教授回忆,当年的假期都安排了实践性课程,他只有大一暑假回去过一次,之后的寒暑假都在各地的工厂里实习。

李老教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基础,我们在学习上尤其要打好基础,基础是做研究的根本依据。二是兴趣,我们要有兴趣地去学习,这样才会有动力,才能坚持不断学习。三是适应,我们要了解世界的变化,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不仅要打好理论基础,还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更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党性的修炼也是如此。我们学习党章、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思想政治课均是理论基础,然而没有很好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如何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只有深入学习党的思想、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做好基层的实习,真正地走进人民群众中才能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除此之外,还要有奉献精神,李教授虽然退居二线,但依旧挂念着广大学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成长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相信在李老教授的激励下,我们会更有动力为建设“双一流”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9.高子誉,郑印钊

金秋时节,学院组织了“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熊衍庆老师家中探视,既送去了学院党组织和师生的问候,也倾听老同志讲述华工精神和电气故事,让我们深有感触,立志为建设“双一流”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以下是我们小组每位成员的感想。

高子誉:九月23日,在中秋佳节到来之时,我和三位电气学院的学长,一起到喻园小区,来到离退休老干部熊老师的家中,对老师进行探访,为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我们一到老师的家中时,便受到了老师的热情欢迎与招待,老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就坐,让初来乍到还比较陌生的我们,顿时打消了陌生感。老师带着我们到客厅沙发就坐,还为我们准备了水果,在愉快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与老师的聊天。

老师热情地询问我们的专业和近来的学习情况还有未来的发展路线规划,仿佛是一位亲密无间的大朋友一般,让我们能够开怀畅谈。在彼此熟悉后,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他那珍藏许久的故事宝盒,向我们讲述了生动的而让人流连忘返的往事。

老师是华工人,是华工1953年招收的首届大学生,他在华工这块土地上,奋斗了六十多年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这片沃土上。岁月飞逝,今非昔比,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我们的华科从建校以来的历史,在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老师年轻时奔走天门武昌两地刻苦求学的艰辛;我感受到了那片曾经的小丘陵成长为一所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不易;我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为母校的腾飞倾注一生心血的奉献;我更感受到了老师和我们一样作为华工人的那份自豪。在老师的故事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华科历史的了解,了解了我们学校的前世今生和发展轨迹。老师还和我们讲了朱九思老校长,那位他特别敬佩的老校长。他告诉我们,在华科刚刚建校时,是朱九思老校长,时刻在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也正是这份团结,把武汉大学、南昌大学、中南动力学院、广西大学等师资和学生拧成一股劲,编成一条绳,共同为华工的荣誉而不懈奋斗。我们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荣誉感,我为自己是华科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郑印钊:借着中秋佳节,我们前往熊老先生家探视,倾听熊老先生讲述华工精神与故事,感受颇多。

熊老先生作为华科第一批教授,已是85岁高龄,见到他时依旧是精神饱满,笑容满面的邀请我们进屋坐下,细心的询问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熊老先生十分健谈,我们也仔细聆听他的述说。1954年入党,至今已有60多年,说道此处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熊老先生的父亲是农民,所以求学之路颇为坎坷,印象最深的是他曾经坐船七日去报考天门中学,并顺利毕业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的电机专业,求学期间辗转于南昌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提到华工的发展,熊老先生提的最多的就是朱九思老先生,对朱老先生是赞不绝口,称他高瞻远瞩,海纳百川,为华工殚精竭力,华工蒙其恩泽众多。熊老先生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严格,他的儿子也都十分优秀,都是华科毕业的。同时了解到我的导师周理兵教授曾经是他的学生,让我在心里更加了一份对他的敬重。

虽然活动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其中我们了解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华工精神,从老党员身上感受到了身为一个党员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更加激励了我们努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梦想,相信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都能以熊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青年!

10.王秋淋,周春晓,江博游,康鸿凯

今天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去拜访了唐孝镐唐爷爷,唐爷爷先前是电机系的教授,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仍然精神矍铄,非常健谈。

老先生一开始回忆起了过往岁月,讲到他毕业后就被分配留在华中工学院当老师,当时的工资只有63元,过了十几年才涨了6元钱,收入远远不算高,但是他认为他选择这个职业是国家所需,为了中国的科技发展理应牺牲一些去做贡献。虽然收入少,但是老先生也提到教书育人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学生后续一点点进步,发展越来越好。讲到他的讲课方式时,老先生提到他个人很敬佩的两位教授,一位就是他的老师,会将概念清晰完整的抄写在黑板上,板书非常严谨规范;另一位教授会从应用角度去解释电机中各种参数的意义,学生相对而言易于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之深远之长久。老先生还举了一个我们刚刚在电机学课程中学到的例子,就是异步电动机中场和路的转换问题,老先生主张讲课要讲清楚知识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打好基础,本科阶段和研究生一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应该在此。

谈到对于我们未来的期望时,老先生给了我们几点建议。首先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虽然现在国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但是国家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也实属不易,也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我们应该热爱祖国,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然后就是在本科阶段要打好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基础、外语、计算机以及专业基础,这便是本科阶段的最重要任务,其他的不强求。最后便是永远保持谦逊的态度,步入社会后遇到不如自己的人也要保持谦虚,不能因为他们的地位就不尊重他们,毕竟不能否认他们在有些方面上会比你强,只有谦虚才能持续进步,也只有尊重才能搞好人际关系。

在老先生孜孜不倦对我们进行谆谆教诲之时,我环顾四周观察一下老先生的家里,一台三十吋出头的电视,简单陈列的家具,朴实的装修,无任何名贵物品。也许这就是共产党员奋斗一生的写照,远离富贵和享乐,只有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到头来安享晚年,也是一种别样的快乐。这种精神更加触动我们。

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对晚辈的关切,也明白了学院派还未成为正式党员的我们去探望退休老教授们的用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身上感觉又充满了动力,好好学习,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投身党组织的怀抱。

11.邹新宇,佘佳豪,闫涉,张赫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拟发展对象,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前往学院离退休老同志陈忠老师家拜访,送去学院的关怀,倾听老同志讲述华工精神和电气故事,更好地激励我们前行。

我们坐下后,陈老师便开始与我们进行亲切交谈。陈老师今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但身体仍很硬朗,生活也能完全自理,陈老师讲道:“这不仅给晚辈减轻了负担,也给学校、学院减少了麻烦。”

陈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湖南大学学习的,在组建华中工学院之后来到了武汉,毕业后便留在原华中工学院学习、工作。陈老师仔细询问了我们四人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压力大不大,课程难不难等问题,并嘱咐我们要戒骄戒躁,潜下心来努力学习,为实现人生目标和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着陈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入党经历。他1951年进入大学,1953年就递交入党申请书,由当时班上的一名转业地下党员和另一名党员介绍入党,五十年代正值建国初期,我党急需发展一批新党员,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并在国家建设中身先士卒。当时的入党条件十分严苛,只有政治觉悟高、严于律己、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共产党员。经过多方面的审查,最终陈老师被党组织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陈老师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的深深热爱,并把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当时斯大林在《悼列宁》中写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人,我们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是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却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焦裕禄、杨善洲、廖俊波等共产党员的优秀事迹,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共产党人依然保持着这种“特殊品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境界、觉悟和担当,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改革事业。

经过半个小时的交谈,老师与我们一一握手告别,并起身亲自把我们送到门口。此番拜访,我们深刻的感受到陈老师作为一名老党员的共产主义情怀,我们也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决心。我们将以前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好华工精神,争做优秀的华中大学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2.汪志远,秦旷

“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由秦旷、汪志远、赵普、杨炜晨四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学习小组,有幸到离退老党员、老同志邹云屏老师家中拜访,倾听邹老师讲述华工精神与电气故事。与邹老师的交谈,令各位同学深受鼓舞,收益匪浅,并在会谈结束后,进行了认真总结:

组员汪志远感想:本次中秋节探望老干部活动中,邹老师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老师从当年入校开始讲起,讲述了个人经历、电气学科发展历程、国家繁荣发展这些年带来的变化,还有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和态度。

同行的学长们向邹老师请教了许多科研和工作的问题,老师一一悉心解答。作为本组中唯一的本科生,这些知识虽然离我尚有距离,但是让我对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与老师交流我对电气学科的过往和发展、科研的细节和所需品质、以及人生的道理更加理解,并且也开阔了眼界。

组员赵普感想:在和邹老的一个半小时的交流里,我获益匪浅。邹老提到,在当下这个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的时代,许多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变得养尊处优,缺少了真正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在科研生活中遇到瓶颈时所欠缺的。同时,邹老提到做人的人生道理时讲到,要不怕吃亏,不要因为计较眼前的一点得失就放弃了做人的原则,科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情,要懂得退让。最后邹老在提到本科生的教育工作时,他提出要让学生对自己日后的职业道路早做谋算,早定规划,要志存高远,做大官,大亨还是大师的选择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组员杨炜晨感想:在本次的中秋节拜访老党员活动中,我们受到了邹老师的热情接待,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老党员、老教授对我们后辈深深的关爱与殷切的期望。交谈过程中,邹老师从自身经历讲起,阐述了自己艰苦奋斗的求学之路与华中大电气学院的发展历程。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眼下的生活条件已十分优渥,必须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未来早做规划。邹老师还提到步入社会、与人共事的原则:不能总怕吃亏,在提高智商的同时,也要注意情商的培养。邹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们醍醐灌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真正做到与人为善。与邹老师的交谈让我感受到老一辈党员同志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树立更为明确的奋斗目标,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做好科研工作,为国家电气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13.李雅晴,家懿,毓军,德智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参加了“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活动中我们到离退休老党员、老同志家中探视,送去学院党组织和师生的问候,倾听老同志讲述华工精神和电气故事,对青年学生、青年党员提出期望,鼓励学生为建设“双一流”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活动中我们小组采访严国强党员。小组的成员有李雅晴、杨家懿、林毓军和周德智。

我们在采访中询问了老师关于如今的管理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建议。老师告诉我们说,党建工作其实比以前好了很多,每个阶段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安排的十分紧密。对于如何发展和培训党员有了十分严格紧实的规划。在管理工作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到更好。对学生争取做到,人人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实到个人的问题。工作中可以抓重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党建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对人格的培养,现在的党建工作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对党的忠诚更高。如果没有一个为国家做贡献的心,那么成绩再怎么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综合性发展,加强政治意识,有正确的认识。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要求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要触类旁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要更加重视,增强组织能力,不要把老师给你的锻炼当作一种负担。

我们采访了严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严老师说华科的发展与朱校长的高瞻远瞩有很大联系,朱校长把握住了机会。建校初期从广西、江西、湖南引进了很多老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任用华科毕业的学生,华工毕业的学生也很优秀。严老师还以激光专业为例阐述了朱校长抓住的其中一个机会从而阐述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们还问了党员和群众的区别。严老师说,党员的要求要高一些,群众可以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带领群众一起走,不但自己的事要做好,还要带领群众一起做好。就比如说在班里面,有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思想上可能有些问题,这时候我们的党员学生就要多帮帮这些同学,多了解这些同学。

当问及严老师对于我们新时代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问题的看法时,老师也一口指出,“一招鲜,吃遍天”,作为华工学子,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依旧还是学好专业知识,即使是未来从事党政方面的工作,我们也需要通过专业知识来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多和老师同学沟通接触,多做些学生工作的方式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当听完老师对于过去生活和对我们新一代华工人的期待时,我们都不禁为之感动。是啊,正是一代又一代华工人的呕心沥血,刻苦钻研,才有了今天傲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华中科大,而作为新一代的华工人,我们又怎能不继续刻苦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在课外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学校、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严老师平易近人,言语交谈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我们借着这次探视和交流的机会,请严老师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并就近来的一些时事政治向严老师请教了一些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严老师认真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仔细倾听地过程中,我们受益良多。

令我记忆最深的是严老师关于黄群校友的一些看法,他从个人价值和社会精神这个角度出发,使我们感悟到,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个人价值上面,在有些时候,更重要的是在建设社会精神方面所做的贡献。同时,严老师还结合了党员与群众的关系,阐述了作为一个党员,不仅在平时应当带动其他群众积极向上,而且,在危难关头,更应该发挥典范的作用。

在对严老师采访中,我看到了老一辈人的精神品质,看到了很多党员精神,也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最后,感谢学院精心策划了此次“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让我们都有了一个和学院老一辈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白了自己努力和前进的方向!

14.章卓雨、王贤妮、汪政辉、龙水铨

甲子华工梦,浓浓电苑情。2018年9月22日,电气学院党建活动第16小组一行四人来到了刘延冰先生的家中。作为原华中工学院建校时的第一届本科大学生,这位女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但和学生们聊起天来的时候,谈吐清晰,思路调理,眼睛里还不时流露出思考的神情。

女先生是当年一名电机电器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她们那一批人中,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在工厂、设计、科研院所工作了一辈子;有些人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的研发、设计、制造,成为技术骨干、课题组人组长、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等,为祖国的发展倾情付出,例如贺庆勋在祖国大漠深处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奉献了一生,他的名字光荣地刻在基地纪念碑上。她们中,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被评为了教授,成为了教师,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将知识传播出去。

时代,赋予了每一代人不同的使命,而刘老先生她们的使命,就是在祖国最艰难的时候,突破敌对势力的封锁,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越是艰难,就越是迎难而上,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听说来访的四人中有两名研究生时,刘老先生也回忆起了她所带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们。那时的教学科研条件确实比较简陋,唯一的教辅工具就是粉笔黑板,有时候要推导些公式,老师要板书几黑板的内容,学生在一下面一遍理解,一遍飞速记录下来,确实很辛苦。但学生们从没叫过苦、叫过累,她带的学生更是每天都起早贪黑,在实验室里做研究搞科研,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术中,有时候因为回得太晚,落水里的、遇上劫匪的都有。他们这群人,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或许不是成就最高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也就是他们这样一群人,后来成为了电力学界的砥柱力量。

最后,老先生还叮嘱了第十六小组的四名成员,要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的“充电”、“蓄电”、“放电”。这也是北大校长王恩哥上任时,向学生们提出的几点要求。

15.刘健瑞应雨恒李柏杨

一早在集贸市场拿到学院给退休老师准备的水果,我们便前往喻园小区翁老师的住处。

在探视的一个半小时里,翁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叮嘱我们,更是在叮嘱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努力不懈,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思想上。在老师的那个年代,物资贫乏,交通不便,几乎所有生活物资都是由学校配给的,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人都对党对国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现在时代不同了,时代在进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更不能松懈。老师提到当年他去做招生工作时告诫那些准大学生,上大学以后也要像高中那样,时刻绷紧神经,保持前进的脚步。让我体会更深的一点是老师对我们每个人细致入微的关怀。老师已经提前了解到我们一行三人在学校的学习与工作状况,并且仔细询问我们在大学的感受与自己未来的打算。此外,老师还叮嘱我们,到了大二,就要开始接触各种专业课,都有相当的难度,一定要在以后更加努力,在这个阶段很多同学会突然松懈,而我们几人千万不要出现成绩雪崩式下滑的情况。

16.刘柏寒,郭远航

九月二十三号,秋风送爽,我们一行人带着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对离休老同志、老党员的祝福,对李劲教授进行了探访。

初见李劲老师,老师的谦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老师为我们准备了小零食和水果,让我们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给了我们一种家人般亲切的感觉。简单的寒暄之后,李老师把我们带到书房,与我们交谈。老师的书房很简单,一个大书柜和一个大书架占据了整个书房。书架上,密密麻麻的证书、合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老师拿起一张合影,为我们介绍了他曾经的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亦是如此!

一开始的谈话中,我们表现的比较羞涩,老师却很健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在大学之前啊,没入团,因为家里有个远房亲戚,是国民党。但是当时在学校推选人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没入团的,为什么推选我呢?我在学校爱帮助别人,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也吃苦耐劳,同学老师就觉得,这人不错,就推选了我。所以啊,做人一定要善良,真诚。”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李老师这种人吧!

李老师还颇具家国情怀,在日本留学期间因表现优秀,李老师的导师曾希望他留日深造,但被李老师回绝。因为那时候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加之李老师也放心不下家中亲人,于是毅然决然地归国,在之后共和国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后,李劲教授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面的建议,虽然言语简洁,却是字字珠玑,无不是金玉良言。李劲教授总共给了我们三条建议:

学要有方,多抓精髓。李劲教授说在他上大一的时候,由于患上痢疾,他报到晚了一周,到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功课已差好多。看到大家都在刻苦学习,他却只能卧床休息,心里也是不甘。可到了期末考试,他竟是班上的第一名,这还是要归功于他独到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多思考,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科交叉,开拓视野。想要学习到真正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必须要把眼界放宽,不能仅仅死扣本专业的知识,其他领域的也要有所了解。李劲教授谈到这一点时,深有感触:当年他就是一个涉猎十分广泛的学生,自己感觉有用处的书他必然是不会放过的,这就使得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工作时也是因此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杜绝敷衍,夯实基础。李劲教授谈起了他这几年做的一些项目,让他深有感触的就是对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的应用,他说这两门基础学科,貌似和电气关系不大,可是以后却是实实在在地要用到的,扎实的数理基础将会让你受益终身。

此访李劲老师,让我们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更我们了解到一个大国科研工作者、华中大人的风度、气度!

17.秦鹏,史梦阳,郭树强,程思远

秦鹏:通过看望老党员周教授与他聊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周教授作为一位老党员的政治觉悟,还有他对新一辈年轻人的热切希望,他说明天是我们的,这让我们很感动。一个政党可以做到让人民,让自己的党员无条件地信任并忠实于它,一定是因为这个政党有着严明的纪律,对人民无限的热爱。我想,这次走访之后,周教授就成为了我今后做人做事的榜样!

史梦阳:9月23号早上,我们按照计划前去探望周泰康老师。期间很感谢尹小玲老师不辞辛苦地给我们讲解周老师的情况,并带着我们前往周老师家。周老师已经98岁高龄,是学院的奠基者之一。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在看到我们前来探望时,还能够平易近人地和我们交谈并表示感谢。最让我感动的是,尹小玲老师告诉我们,周老师现在还要坚持去交党费。我看到了一个对党真诚,对纪律严格遵守的老党员形象。其实学院不乏一批年事已高还活跃于一线的前辈们,他们热爱党组织,对党有着明确坚定的信仰,对祖国的事业甘于奉献。我们应该在这些人的熏陶下,早日成为优秀的青年人才。我一直在想,如此高尚的精神觉悟是如何产生的,我又能否有机会感悟到这些。现在,我认为这是一种博爱的表现,感受着新时代的春风,我们更有义务为党、为社会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郭树强:今年中秋节,电气学院组织了入党积极分子在中秋假期期间慰问学校老党员的活动,我感觉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后辈能够和老前辈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教导,感受老党员的风采,还可以送上自己的祝福,于是我就积极报了名。

我们的小组有四位同学,除我之外还有程思远,史梦阳和秦鹏同学。当时我们约好要去慰问的是周泰康老教授,和我们接洽的是尹小玲老师。在去周老师家里的路上,我们向尹老师了解到,周老师已经98岁高龄了,是华科硕果仅存的创始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还上过前线。到这个年纪,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却还记得每个月让他的孙子去交党费,这种强烈的组织观念令我肃然起敬。

程思远:在去周老先生家前,尹小玲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个老前辈的一些故事。他是中共党员,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也是我们华工的创始人之一,当年的创始人在世的如今只剩下他这一位了,这位老人已高龄98岁了,在我们心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听尹老师给我们说周老先生的小事,老先生虽然身体每况愈下,耳朵听不太清楚,眼睛也看不太清楚了,可是心里却是什么事都记得清楚,就比如交党费,每次交党费都特别积极,总是催着自己的孙子去交党费,可见周前辈的党组织观念特别强,当年他的工作作风想来也定是很严谨了。

尹老师跟我们提起前几年的时候周老前辈很喜欢跟探望他的学生聊天,只是最近话讲不太清楚,但他心里见到我们这些学生还是欢喜的。后来见到老先生本人,可见不假。

进门,老先生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好,还没等我们问好,他就提前跟我们说了声中秋节快乐,老人的语速很慢,问好的时候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吐出来的,很慈祥,让我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因为高龄,老先生话不多,但脸上始终漾着兴奋,也总会吃力但又执拗的反复教诲我们要天天向上,积极努力。为了不打扰老先生休息,我们待了不久便告别了,告别的时候,周老先生还不忘和我们每个学生握手,我能感受到周老先生的两只手枯瘦柔软却传递出寄予希望的温暖。

前辈感触颇深,我们应当向周老前辈学习,牢记党组织纪律,严谨工作作风;应当谨遵周老先生教诲,青葱年华就应当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18.冠三,伟晨,振宇,志杰

金秋九月,是个丰收与感恩的季节。中秋来临之际,应学院党组织号召,张伟晨、张志杰、陈冠三以及戚振宇一行小组四人,带上学院准备的水果,于23日上午在动模楼看望了坚持在科研、学术一线的陈德树老师。陈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历任我院教授、电力工程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等,是继电保护领域的泰斗。对于他来说,接触行业、接触学生早已融入日常生活。

“喂?陈老师,我们到动模楼了,老师您现在方便吗?”

透过动模楼的玻璃门,只见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的向我们走来,朴素整洁的衣衫,灰白干净的头发,微弓的背,镜片后面深邃博雅的目光。原来,这就是我们此次中秋探访的退休老教师陈德树。

说明来意后,陈老带我们走进他的实验室,年近九旬的老人仍旧每天工作在科研一线,节假日不休,做实验、搞科研已然是他的生活而不是工作。

聊起研究生学习经历,陈老洋溢着笑容如数家珍。1952年陈德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国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哈工大读研,课程由苏联专家任教。“我们当时刚上大学的时候基础都很差,哪有学过什么继电保护,我们学的都是一些技术基础,是补习,后面的路还是得靠自己走啊。”陈老坦言,在哈工大学习期间,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外,学到的最多的就是严谨,这也是我们现在做学术搞研究的最根本的态度。“有态度还是不够的,更要吃得了苦。”陈老在研究生过程中,多次到地处偏远的变电站现场检修运维,一干就是一通宵,第二天再坐着马车“叮叮当当”的回去。

对于入党这件事,陈老一度和我们强调“理性入党”。“我们现在很多人啊,做事都喜欢从众,没有自己的思考,理性入党和感性入党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们作为高校出来的,那更应该拔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理性入党首先是要有对社会,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一定认识,有了思想高度,才能保证每个新生党员的纯洁性和使命感。此外,陈老还强调一旦确定了想入党,就一定坚持下去。“我是1953年递交申请,直到12年后才批准,当时我社会关系太复杂,程序尤其繁琐,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一腔热忱,内心坦诚,30多个社会关系他毫无保留地列出来,期间虽然屡次因同样原因无法入党,但陈老先生不曾犹豫、后悔,始终秉持着满腔热情与坚定信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由衷地敬佩陈老师的坚持与不忘初心,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应当具有的精神与品质。

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与陈老一同忆往昔峥嵘岁月,恍惚之间已近中午,我们四人依次与陈老握手道别。临别之际,看着陈老深邃的目光,内心感触良多。作为华工电气人,陈老师为电气学院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电气学院能有今天的成就,与陈老师密不可分。陈老师在退休后仍然心系学院的科研,关心学生的发展,不计报酬地参与一些科研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老师尽职尽责的态度、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都令我们十分动容。党员的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口号,我们应当学习陈老先生,用毕生的行动为行业、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积极发扬党员精神,努力绽放党性的光辉。

THE END
1.电热锅系列电煮锅DZG-600A ¥299 白瓷养生微压锅 ¥599 1.8L多功能电热锅 ¥199 青瓷电热锅 ¥899 涮烤一体锅 ¥599 可视化空气炸锅 ¥699 4L压力锅 ¥699 陶土电锅 ¥899 多功能微压电锅 ¥899 1 第1页 共1页http://www.chuzhiyi.com/cpplist/?i=63
2.智能家电网——中国第一智能家电专业资讯门户网站。提供智能电视12月5日,广州东方宾馆,第25届CIBIS建筑智能化峰会期待您的到来!携手行业精英,共创绿色、智能、互联的建筑未来。 2024-11-28 能源管理综合布线数据中心 新闻 智慧建筑引领“双碳”时代:CIBIS广州峰会邀您共话行业未来 作为本年度CIBIS峰会的收官之站,第25届CIBIS建筑智能化峰会广州站汇聚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通过A、Bhttps://sha.qianjia.com/news
3.厨房美学新标杆:5款设计感与实用性并存的冰箱推荐格力松下卡萨帝厨房,不仅是烹饪的地方,更是家居设计的重要一环。随着现代家居理念的变化,厨房中的电器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家庭生活美学的一部分。那些兼具设计感与实用性的冰箱,它们不仅能成为厨房的视觉焦点,还能有效提升你的生活品质。以下是五款值得关注的冰箱推荐,格力的新品自然占据了重要位置。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KVT75I0553TDTR.html
4.深交所:今日将海尔电器调出港股通股票名单IT之家12月14日消息 今日,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因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实施成份股调整,将海尔电器调出港股通股票名单,自今日起生效。 IT之家了解到,资料显示,港股通是指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通过上交所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联交所进行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联交所上市股票。其范围是香港联合交易所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https://www.ithome.com/0/524/531.htm
5.凛冬将至:从美的海尔格力最新财报,解读中国家电危与机比如格力2021年报显示:自2010年开始,格力电器相继在长沙、郑州、石家庄、芜湖、天津和珠海建立六个再生资源基地,主要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回收处理,以及废旧线路板、废旧塑料深加工资源化业务。 再生资源循环业务,解决的不仅仅是社会层面上的责任担当问题;在经济层面上,也解决了一个全新商机产生及利润点新增https://36kr.com/p/dp1744802548347913
6.第十届HiiiIllustration国际插画大赛入围名单揭晓马术之梦 插画:Allan Deas(西班牙) 客户:川宁(英国) Parousia 客户:小熊电器(中国) NB1906兔岛探险 插画:YUMI YOU慢游室(中国) 出版:《新政治家》(英国) 阿玛利亚·罗德里格斯的诗作 插画:AndréCarrilho(葡萄牙http://xingxiancn.com/article/26183
7.全国300多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企业大比拼,充电桩企业到底哪家强专业销售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中、低压配电电器产品,主要经营品牌有ABB、施耐德、西门子、常熟开关、人民电器、众业达、穆勒、罗克韦尔、菲尼克斯、爱默生、常熟开关、许继、阿继、杭州之江、长征电器等国内外多家名牌电器产品。 79.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 https://www.evpartner.com/news/detail-23735.html
8.学到了:这样使用电器一年可节省数百元在生活中,家用电器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节省了时间成本。不过伴随着家庭中的电器逐渐增加,电量的使用也随之增多。 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每个家庭每年的电量使用在1200千瓦时,在亚洲地区成为耗电量榜首国家。一部分能源专家分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一部分家电电量的消耗属于未使用状态下的流失,包括电视、空调一类https://news.mydrivers.com/1/530/530656.htm
9.沙发这个高度竟会影响家人财运2、光线禁忌:客厅中光线阴暗、窗帘颜色过于深暗 我们常说“明厅暗房”,就是强调客厅相对于房间来说应该更加明亮,采光条件更加好。明亮的客厅能带来家运旺盛,一帆风顺。反之,则可能会导致财运中断。 建议在房屋装修风水中,客厅风水尤其重要。客厅首先要采光条件好,阳光明亮。所以阳台上尽量避免摆放太多浓密的盆栽,以免https://www.unjs.com/z/610146.html
10.家用电器板块表现强势深康佳A涨停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7月31日早盘,家用电器板块表现强势。截至9时42分,深康佳A涨停。长虹美菱涨超6%,长虹华意涨逾4%,澳柯玛、倍轻松、TCL智家等跟涨。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7313144284556.html
11.教职工之家管理制度(通用14篇)三、室内的电器设备、书籍及娱乐设施等由专人负责操作、保管。基地职工进入“职工之家”参加活动时,须向管理人员办理借阅、领取登记手续,做好使用记录,活动结束后,须将书籍、娱乐工具放回原处,电器设备需断开电源,任何设备不得私自带出。检查完毕后须将门窗关闭完好,方可离开。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eyrzu52.html
12.生活小窍门鼻塞家疗5法 酒精棉球能防治麦粒肿 快速止鼻血3法 治高血压病6法 防治口干舌燥3法 摆放家用电器的讲究 含碘盐的鉴别与保管 家庭安全从小处着手 如何识别真假调味品 香味亦差。搀红糖的蜂蜜颜色显深;搀白糖的蜂蜜颜色浅白。 2、搀有面粉、淀粉或玉米粉的蜂蜜,色泽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15/15/2652739_69566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