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是属于多点开花。
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在国内的空调上属于第一梯队,而海尔属于第二梯队。
但是在冰箱、洗衣机上,海尔独自一家处在第一梯队,美的集团算是第二梯队,貌似就没有格力电器啥事儿了。
从业务的多元性来看,美的集团是基于2C业务,做起了2B的工业机器人等业务;而海尔是在原有2C业务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智能家居、智慧家居业务。
同时,美的和海尔近些年都在积极开展海外业务的布局。
------
一、简介
海尔智家,原名青岛海尔,是源自于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
1989年,青岛电冰箱总厂进行改组,同时以定向募集的方式成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更名为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1月,正式在上交所上市,简称为青岛海尔。
青岛海尔作为海尔集团家电业务整合的核心平台,在不断整合家电资产的同时,积极加强上市公司股权管理。
如:
青岛海尔相继成立海尔集团电子商务公司;受让海尔集团持有的章丘海尔点击98.15%的股权;收购了青岛海尔空调74.45%的股权。以及通过定向增发完成了青岛海尔空调、合肥海尔空调器、武汉海尔电器、贵州海尔电器的收购。
成功收购德意志银行持有的海尔电器集团20.01%股权,同时增持了31.93%的股权。截至2010年,青岛海尔累计持有海尔电器51%股权,确立了其作为海尔集团白电旗舰的地位。
为减少关联交易并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青岛海尔还收购了青岛海尔模具等10家公司股权,最后实现了对海日、海高等研发公司资产的整合。
2014年,青岛海尔采取了股权合作的方式,邀请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作为其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同时,还通过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美国GE家电业务、新西兰Fisher&Paykel公司、意大利Candy公司以及持有墨西哥MABE48.41%股权等措施,构建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海外市场竞争力,积极布局海外资产。
2019年,青岛海尔正式更名为海尔智家。
为什么要更名为海尔智家?
其实从当前海尔的主营业务就可以看出来,这也算是体现出来了其战略目标。
其实海尔的主营业务也没啥稀奇的,主要从事家电研发、生产和销售,涉及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厨电、小家电等智能家电产品。
同时还从事智慧家庭场景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所以,“智家”是在于智能家居/智慧家居的业务打造。通过丰富的产品、品牌、方案组合,创造全场景智能生活体验,满足用户定制美好生活的需求。(家电、家居、假装一体化)
如果将海尔的主营业务进行划分,可以分为3大模块。分别是中国智慧家庭业务、海外家电与智慧家庭业务,以及其他业务。
1、中国智慧家庭业务
海尔在中国市场提供全品类的家电产品,并以家电为基础,结合海尔智家app、三翼鸟app以及线下爱体验中心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构建智慧家庭解决方案。
其中包含家庭美食保险烹饪解决方案(食联网)、家庭衣物洗护方案(衣联网)、空气解决方案(空气网)及家庭用水解决方案(水联网)。
2、海外家电与智慧家庭业务
先后收购了海尔集团的海外白电业务、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Fisher&Paykel公司、Candy等公司,持续扩大海外业务布局。
目前海尔在北美洲、欧洲、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日本、中东和非洲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为用户制造和销售冰箱、空调器、冷柜、洗衣机、洗碗机等全品类的家电产品及增值服务。
3、其他业务
海尔拓展了小家电、渠道分销以及其他业务。
小家电业务主要是由海尔设计,并委托第三方代工生产,最后以海尔智家的品牌进行销售。这项业务旨在丰富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产品种类。
渠道分销业务主要是利用海尔的渠道网络,为海尔集团或第三方品牌的彩电、消费电子类等产品提供分销服务。
二、市场空间
1、国内家电
无论是空调,还是冰箱、洗衣机,国内早就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市场的需求以替换为主。所以说,在这一块,国内的增量不多。
同时,这些年由于智能化,所以很多空调、冰箱、洗衣机在走高端路线。
比如,
新风空调在原有调节温度的基础上,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能过滤大颗粒杂质外,还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PM2.5、花粉、细菌、病毒等微小污染物。
海尔的高端品牌卡萨帝Cube90Series7系列冰箱,搭载洁净冰技术和独立制冰模块,能确保冷空气纯净,制出的冰块纯度比普通冰箱高10倍。
同时,带有冷冻和干湿分储技术,可延长生鲜、蔬菜的保鲜、冷冻时长至2倍,还能使食物多汁性及风味口感的保留度高达99%。
带有分区洗护功能的洗衣机,让大人、小孩的衣服分开洗,或者是内衣、外衣分开洗,避免交叉感染。
厨房电器中的吸油烟机、燃气灶等,属于城镇生活的必需品,然而截至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后续想要再进一步的提高难度还是很大的。
而对于农村,吸油烟机以及燃气灶等,不是属于必需品。
所以,对于厨房电器来说,总体类似于空调、冰箱、洗衣机,国内的市场总体处于存量阶段,更多的需求来自于替换。
同时,这几年房地产的形式,也给厨房电器带来不了多少的增量。
所以,小家电这一块能够带来的行业增量也不多。
从整体角度来看,国内的家电行业竞争态势也比较充分,既有国际品牌如西门子、松下等,也有一大批国内知名厂商,如美的、格力、海尔、老板、海信等。
截至2023年6月30日,行业CR4主营收入占比为63.82%,同比增长了0.67%;CR8主营收入占比76.49%,同比增长1.13%。
美的、海尔、格力等头部企业依旧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但这些企业,在国内的未来增量,无论是得益于整个行业的增量,还是市场集中度的提升,都很有限。
2、海外家电
北美和欧洲是两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所以从整个家用电器的行业的增量来看,不会很大。
在北美,头部品牌的市场集中度很高,海尔和惠而浦呈“双强”的态势。二者销量市占率接近50%,而其他品牌市占率均不足10%。
相比之下,欧洲的家电行业总体的集中度却不是很高。
欧睿数据显示,西欧市场中,2023年家电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博西、ArelikAS、惠而浦,零售量市占率分别为20.3%、12.0%、10.7%,其余品牌市占率均不足10%。国内企业海尔及海信市占率分别是7.6%和2.0%。
在东欧市场,行业格局更为分散,2023年大家电头部三家公司分别为ArelikAS、海尔和惠而浦,零售量市占率分别为13.9%/12.2%/7.8%。
除海尔外,国内品牌海信、美的在东欧也具有一定的占有率,2023年销量份额为5.2%、2.9%。
这主要是由于欧洲国家众多,各自的销售渠道不一,家电市场比较分散。
2023年德国在欧洲国家中大家电市场规模最大,零售额为118亿美元,但占欧洲市场的比重仅有16.7%;其次为英国,零售额86亿美元,占比12.2%;法国零售额72亿美元,占比10.2%。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各自国家头部的商超均不同。德国规模较大的商超有Aldi、Lidl、Edeka、Rewe、Kaufland等,法国则为Carrefour(家乐福)、Leclerc、Auchan、Casino、Intermarché等。
较为分散的国家和渠道分布、及多元的语言和文化,导致行业格局的变化相对缓慢,提升了家电企业在欧洲的进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对于这两个成熟市场的集中度,个人觉得未来再继续大幅的提高,难度不小。
虽然欧洲的市场集中度低,未来空间大,但客观的困难确实存在。
澳新的家电市场呈多强争霸的格局,行业前三的销量份额在10%-15%左右。从整个大家电行业来看,2023年海尔位居行业销量第一,市占率达15%;伊莱克斯销量市占率为13.9%,位居第二;LG销量市占率为10.6%,位居第三。
行业头部3家的市占率为39.5%,格局较为分散。
从细分品类看,
冰箱,伊莱克斯市占率位列第一,2023年销量份额为23.0%,其次海尔市占率为18.2%,三星及LG销量市占率在14%-15%。
洗衣机,海尔独占鳌头,销量市占率为28.4%,其次为LG,市占率为16.1%。
厨电,伊莱克斯份额居首,2023年销量市占率为26.8%,其次海尔市占率为11.0%。
空调,竞争格局相对分散,龙头大金的市占率为13.5%,海尔以4.4%的销量份额位居第六。
洗碗机,博西销量份额为21.9%,位居首位,海尔以15.9%的市占率位居次席。
整体而言,澳新市场各大家电品类格局均相对分散,龙头市占率在20%-30%之间,其余品牌市占率不足20%。
澳新也相对属于成熟市场,但未来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还是值得期待的。
日本也是属于家电行业的成熟市场,总体呈现的是“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2023年日本大家电市场中,松下以19.5%的销量市占率遥遥领先,美的旗下东芝品牌以9.2%的销量市占率位居次席,日立、海尔、大金、鸿海精密(夏普)销量市占率均在8%左右,第二梯队的品牌较多,行业格局较为分散。
2023年,在冰箱和洗衣机的这2个细分品类,海尔在日本的销量市占率分别为24.7%和17.6%,位于第一和第三。
在行业的增量和集中度的提升上,日本整个市场也很难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东南亚及南亚,这个地区的家电行业发展处于成长期,而中东非及拉美,其家电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随意这2个市场,无论是未来的行业成长增量,还是在市场集中度上,都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综上,在行业成长和市场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增量市场,未来主要在东南亚及南亚、中东非及拉美这2个市场。
其余的市场能够带来的增量相对都会比较小。未来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替换上,比如消费者对于节能产品、智能产品、追求品质的高端产品等。(这类产品的客单价通常更高)
3、智家「整装」
上述的市场空间其实是属于家电行业的市场空间,但别忘了“智家”。
海尔是基于原有家电业务的基础上,在打造智慧、智能家具业务。那这一块的市场空间又如何呢?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家装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04万亿,2017-2022年CAGR为7.9%,预计2022-2025为CAGR为7.5%,保持平稳发展。
具体分产业链来看,根据亿欧智库,2020年上游家装建材/中游家庭软装/下游家装服务规模分别约占家装行业整体规模的30%/45%/25%。
从各板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数据看,下游家装服务公司最强,家庭软装行业居中,上游家装建材行业较差。
由此,行业的供给者开始思考新的增长点。比如互联网家装、定制和整装这类能够带来更多品类销售、更高客单价和提高更多流量效率的家装概念开始出现。
整装模式下,消费者在设计环节即对材料、施工、软装和家电完成了一站式选购和布局,在施工环节能够提前对嵌入式家具家电进行空间布局。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2年,国内整装市场规模为8558亿,2019-2022年CAGR为7.8%,渗透率水平从20.7%提至23.4%。
选择整装模式消费者的原因,主要是省心省力、保证质量。
根据中装协调查,有71.5%的消费者认为选择整装模式主要是“希望一站式解决问题”,此外,“大公司保证质量”、“不懂装修、怕被坑”等的原因分别占比40.8%/26.8%,“材料比自己买便宜”仅占比约20.4%。
根据奥维云网统计,2022年销售额在30亿以上的家装企业仅5家,CR5不到3%,而销售额在1亿以下的小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
目前,国内的家装企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管理模式粗放、服务和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且地域特征显著。
以头部企业为例,龙头东易日盛2022年华东和华北收入占比合计达约73%、名雕股份2022年珠三角地区收入合计占比达约94%,全国性的家装公司并未出现。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参与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产企业
作为自然流量的第一个入口,房企体量较大,在获客和品类整合方面见长,但没有做产品的经验和基础,同时渠道建设也不足。
2)家装企业
作为传统装修服务提供者,家装企业涉足整装有天然的获客及服务优势,但除了与地产企业一样,没有产品和渠道经验外,企业体量较小带来的是品类整合能力差、数字化程度不足等劣势。
3)定制家居企业
作为装修链条中链接软、硬装环节的企业,各方面均有涉及、短板较少,是当前整装领域中布局较早的一类企业。但在数字化、品类整合等方面有所不足,成本可能较高。
4)互联网企业
以阿里和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例,流量成本高、渠道覆盖不足,但数据处理能力、物流仓储以及话语权强。
5)家电企业
作为标准化程度高、原有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品类,家电企业在产品端和渠道端积累了较大优势。例如,大件品仓储物流能力强、数字化中台能力强、网点广、经销商体量大以及售后能力强等。
与此同时,大型家电企业现金流充足,收并购能力强,赋予了优秀的品类整合能力。
如,海尔集团拥有海尔全屋、有屋和博洛尼三大家居品牌、美的系控股顾家家居,有望形成业务协同等。
家电企业的劣势主要在于设计能力不强、自然流量顺序靠后,一般需要与装企合作或者独立培养设计师团队。但也可以通过央空、厨电以及智能家居等前装品类进行拓展。
从整装的市场来看,其前景很广阔。
对于海尔来说,
在2006年就发布了U-home,开启智能家居初步探索;2020年推出场景品牌三翼鸟强化布局智慧家庭和智能家居战略。
三翼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也算是让海尔在整装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三翼鸟的未来发展如何,将会影响海尔“智家”的战略发展,后续也需要持续追踪。
三、海尔的优势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的市场中,海尔总体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1、品牌
海尔这些年在持续深化从高端品牌,到场景品牌,再到生态品牌的三级品牌战略转型。
自主和发展并购形成了七大品牌集群,包括海尔、卡萨帝、Leader、GEAppiances、Candy、Fisher&Payke和AQUA。
可以满足全球各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广泛而深入的用户覆盖。
在中国市场,通过Fisher&Paykel、卡萨帝、海尔、Leader等四个品牌,分别实现对超高端、高端、主流、细分市场人群的覆盖。
在美国市场,通过Monogram、Café、GEProfile、GE、Haier、Hotpoint等六大品牌,全面的对高中低端各细分市场进行覆盖。
2008年至2022年,海尔品牌冰箱、洗衣机零售量在全球大家电品牌中分别连续15年和14年蝉联第一。
2、全球网络布局
在海外市场,美的是通过代工起家,近些年开始转向发展自主品牌,而海尔这些年来始终坚持通过品牌收购来拓展海外市场发展。
目前,海尔有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在部分市场,海尔已进入当地行业头部品牌梯队。跨品牌、跨产品、跨区域的全球化布局,已经成为海尔的第二成长曲线。
根据欧睿数据统计,2022年海尔在全球主要区域大家电市场(零售量)份额如下:
在亚洲市场零售量排名第一,市场份额21.4%;在美洲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5.6%;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排名第二,市场份额12.8%;在中东及非洲排名第三,市场份额7.5%;在欧洲排名第四,市场份额8.3%。
3、数字化
如果非要硬说海尔的第3个优势,我觉得就是数字化。但,这些年来,稍微大一点的企业,其实都在搞数字化,打通从产品定义到研发、制造、供应链、销售、售后服务全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化采购,建立供应商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供应商引入、合作、淘汰的全旅程运营,简化业务流程,供应商引入周期大幅缩短。上线供应商备选库、零部件成本核算模型、AI相似料成本大数据分析等工具,降低采购成本。
数字化研发体系,通过建立集成研发数字中台,拉通企划与采购供应商体系,实现智能设计与模块异步开发,提升物料通用化水平,降低采购成本,推进数字化仿真平台建设,提升一次设计成功率,缩短研发周期。
数字化营销,围绕营销全链路数字化,建设媒介中心、内容中心、活动中心和商机管理中心支持在线活动、在线引流、在线交互、在线转化。建立数据驱动管理的运营体系,实现员工的平台作业,系统自动化调度,提高员工作业效率。销售费用率、费率同比优化。
海尔的费用率这几年在逐步的下降,和企业本身开展数字化,降本增效有很大的关系。
四、关于海尔的估值
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不是很担心海尔的未来发展前景。
只要有肉吃,海尔大概率和美的一样,都要抢到一块。
对于海尔,和其他的出海企业一样,由于很多的业务在海外,避免不了因为地缘政治等冲击,所以在心里上也要有预期,多留点安全边际。
从近几年的营收来看,美的基本上都比海尔多出来1000亿左右
但海尔的毛利率要比美的高出来5%左右,这说明海尔的赚钱能力更强。
这样最终导致了美的的毛利率在9%左右,而海尔的毛利率在6%左右。
我看了一圈海尔近些年的财务数据,总体还是挺不错的。
如果从最终的盈利能力上做对比,相比美的还是要差一些。
但我还是认可,海尔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如果给海尔15倍的合理PE,业绩增速按照8%,毛估估海尔2024年的净利润在190亿,那么3年后的合理市值在3600亿左右。
如果打6折,那么其合理的买入市值对应是2160亿。
截至2024年12月6日收盘,其市值为2743亿,所以目前的海尔,并不算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