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维修、小病大修、偷梁换柱甚至收钱跑路,在找人维修家电时,你有没有踩过“坑”?本网持续追踪,抽丝剥茧揭开家电维修乱象的根源。
普通人很多对家电维修一窍不通,所以只能任由维修师傅漫天要价,成为被宰的羔羊。可是,你知道吗,上门给你维修家电的“师傅”,也许几天前和你一样还是个“小白”。
目前家电维修行业准入门槛很低,只需通过工商登记,就可以注册电服务维修企业。成为一名家电维修工,门槛甚至更低。
前不久记者就体验了一把“小白”上路的感觉。
在58同城网站上,记者找了一个“家电维修师傅”岗位,进行了申请。招聘的这家企业是一家全国连锁的大型维修平台。
以下是记者的应聘从业过程——
“现在的家电维修,没有以前那么难。以前可能还需要修电路板什么的,现在主要都是以换件为主,只要你知道哪里坏了,把对应的零部件换了就行。”面试时,对方告诉我,一般培训15天左右,就可以独自接单。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在1万元左右。
第二天,我跟着师傅来到了一户人家。师傅经过简单操作,就将洗衣机排水口的故障解决了,收了80元。
事后,我发现,师傅并不是太愿意接这一单。交流中,师傅隐晦地表示,来这么一趟只收80元,有点亏,以后维修要做到“看人下菜”,才能多挣点。
而放眼全国,这样的新手还有很多。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家电服务业活跃法人单位数约10万家,长期从业人员240万左右(旺季增加从业人员100万左右)。虽然群体庞大,但大多数经营主体规模却较小,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家电维修领域为何“套路”深?记者采访了从事该行业十多年的业内人士,作为信誉良好的商家,他对行业的乱象也是深恶痛绝,究其原因,他认为行业进入门槛低,从业队伍鱼龙混杂是导致乱象丛生的直接诱因,更深层次的则是行业标准难统一、监管不到位,还存在执法盲区和漏洞。
“这些维修师傅做的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你很难再找到他,监管部门也很难管到他们,甚至因为骗取金额达不到标准公安也很难对他们进行立案。”该业内人士表示。
尽管2012年商务部出台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规定,不得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或内容,不得虚报故障部件,故意替换性能正常的部件等。情节严重的,商务主管部门可处三万元以下罚款。但这些规定还较为宽泛,监管还不够严,处罚力度也不大。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由于不懂技术对维修师傅的套路往往看不明白,即使感觉不对也不太敢闹僵,“因为对方都进到家里了,怕会引起其他不可预料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