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即将读研的学生,1999年出生,21岁。今年暑期回国,来北京实习。五月刚搬到北京的第一天,买了一个新椅子准备组装,技术盲的我装了半个小时之后仍旧失败了。
室友说“不如试试这个app的服务吧,省得自己捣鼓。”
下单半个小时内师傅就赶了过来;二十分钟之后,零件繁多的椅子已经装好了。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网络上的服务如此万能便民。在隔日的选题会上,和编辑闲聊天,提到最近的生活。在场的95年前的同事们都没有用过这个服务,她们怂恿我来叫单小哥,听他有趣的故事。
不知怎么的,这成了一个选题,也是我第一次面对面“采访”。
这也算不多的“交单”采访了吧。等小哥(小王)到了办公室之后,他告诉我说这是路上接的单,还问我为啥付钱付的这么快。其实我是担心他反悔转单,就迅速把钱给付了。
小王很年轻,只有26岁,比我长5岁。
小王也接到过很多需求不同的单子,包括“送忘带的衣服”、“排队帮买一些无法外卖配送的商家”、“帮充燃气”等等。
有些单子比较特殊,所以他的记忆会更深刻。
“有些顾客自己比较不好意思去买成人用品,就会让我们代买。这种单子男性顾客会更多一点,避孕药在我们代买物品中挺常见的。“
我凭借着这股盲目的自信,下了第二个单子。也是我人生中第二次“采访”。
这一单里我备注了年龄要求(35岁),希望能挖掘到不同年龄人的故事。
聊起“万能小哥”的经历,他说“遇到过太多奇葩或是印象深刻的单子,说来话长,甚至不知道从何说起。”
在六月一号那天,他接到一个帮买礼物的单子。
有个男顾客下单让他去买一个巨型毛绒玩具,需要把原包装拆了重新包装之后再给人送过去。“他说这是要送给他媳妇,我当时觉得这个人还挺在意他的对象。”
这个订单前后整整折腾了两个多小时,送到时才发现他媳妇是个“小姐”。
小张把东西送完后正准备走,女顾客抓住他说“师傅,你别告诉他我在哪工作啊,我一直和他说我在饭店工作的”。
“我当然不会和他说,我的工作也就是给人送东西。我觉得干久了啥事儿都能碰着。替那个男的感到有点不值罢了。”他后来回忆道。
其实他在配送时,也遇到过让他感到尴尬的顾客。
在聊天后期,我一度妄图潜入“小哥群”,想通过“卧底”获取更多有趣的故事。提出请求后,遭到了小哥义正言辞的拒绝。
这一次,我备注需要女性接单,等了五分钟也没人接单,期间我加了5元调度费,到最后还是一位小哥接了单。
既然都接单了,我就采访吧,女性人群可能相对更少一点,当时这样想着。
接单的小哥小胡在采访过程中说“现在大家都愿意花钱请小哥帮忙,其中大多数人态度都比较好。有时候我会遇见很暖心的顾客。”
但小胡也有遇到过吃力不讨好的经历。有一次帮顾客进口药,他跑了各大药店,花了40分钟,最后才了解,在北京这种药的进货渠道已经断了45天了。
“如果她本人经常使用这个药的话,她也应该是知道的,当下就有种自己被恶搞的感觉。”小胡无奈地说。
采访的最后,我还是沉迷于“卧底业务”,尝试性的问了问小哥拉群的事儿,他很爽快的说已经邀请我了,但是最后群主并没有通过我的申请。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小嗡说“刚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业务很新奇,想试试到底能帮我干什么."
她是个留学生,三月份飞回国内的时候需要隔离。当时酒店隔离只允许家长送物资,不允许叫外卖。
小嗡因为嘴馋下了几个外卖订单,同时她还叫了一个“万能小哥”。她备注到:要不穿外卖标志性服装的小哥接单,并且装成她的亲戚把外卖送进去。
“这个小哥超级聪明,帮我把外卖单都撕掉了。”
之后小嗡所在的隔离点监管更加严格了,不让送任何的食物。小哥就向便利店要了装矿泉水的包装纸盒,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了盒子里,然后让工作人员送上去。
回复我的小柔说,她说觉得小哥的出行工具真是多样。
小柔男朋友之前也叫过万能小哥的“道歉服务”,小哥不仅帮买眼药水,还附上了来自男友的“真诚道歉”。小柔说“我男朋友平时很少放下面子来和我道歉,感觉这次他挺有心的。我也惊讶于跑腿的服务如此之广。”
在了解过故事后,我才知道“万能小哥”有多万能…虽然常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但也有可能“想象力限制了我的消费”。
甚至还要接受来自女顾客“观赏”。
“点外卖的时候,我让小哥在小区门卫把我爸买的三文鱼一起送上来,我开门拿东西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哥真的好帅。这单外卖吃了什么,两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
小哥在一些顾客的心中早已不只是”送外卖“或”送快递“。呼叫小哥成为我们解决那些至少对自己来说是棘手的麻烦时最高效的方法。
周围也有很多朋友,独自一人在城市中的工作和生活,难免在陌生的地方磕磕碰碰,有时候遇见突发情况,又尴尬又着急。尤其是女孩子来说,独居生活也许面临更多的琐碎的困难。
“闹钟的叫醒总是听不到,没有个人把我拉起来,今天上班又得迟到。”
“租的房子里爬进了一只老鼠,想到和老鼠共处一室都背后发凉。”
”下班了,突然下起暴雨,没有带伞我只能在公司楼下等着雨停。“
这个时候,小哥比男友更加“随叫随到”并且听从你的安排。他们的存在让不少人增添了“一个人也能好好照顾自己”的信心。
跑腿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许我们并非每时每刻都有需求呼叫小哥,但小哥的确每天都在为不同的人奔跑着。也许我们夸大了小哥的“万能”,但这些故事的确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