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不是早就下乡了吗?前些年村村寨寨的墙上几乎都是“补血就是补根本”,现在大多换成了“买家具,买××”,话说的虽然直接了些,但意思表达还是相当清楚。
不过,此“下乡”非彼“下乡”,本文所指的下乡是指有政府补贴的下乡,类似当前轰轰烈烈的家电下乡。
有可能吗?怎么不可能?!在中国,有积压就会有“下乡”。当年学生娃一积压,解决的办法就是“上山下乡”。那些打了鸡血的小闯将们没事在城里满街乱转,不出事才怪!琢磨半天,于是广阔天地就成了同学们的好去处。
送别之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那场面是相当的振憾!只可惜,欢欢喜喜地去,哭哭啼啼地回,战天斗地的洗礼终于让同学们明白了:写大字报还是比修地球要好混些。但不管怎么说,上山下乡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它毕竟缓冲了一代近乎失控年青人的血脉喷张。人积压了都可以下乡,家电积压就更不在话下了。家电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出口受阻,如何是好?还是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别忘了,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只要家电一下乡,买家电就有补贴、既能拉动内需,又能改善民生,这样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生机、政府得政绩,家电行业真是太幸福了!
于是,赢家变本加厉,输家欲哭无泪。疯狂扩张的家具卖场,规模是越来越大、档次是越来越高。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其虚假繁荣的背后有无数经销商群体正在悄无生息地“死去”,一茬又一茬,象割韭菜一样。
卖场、厂家、经销商三者的利益分配极不合理,即便同样是行业链条中最为强势的卖场之间,也因抢夺地盘陷入恶性争斗。可悲的是,连锁卖场间争斗的结果,受伤的总是厂家与经销商。按理说,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理应受惠。可现实并非如此。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出自同一厂家的家具产品,它们在不同城市的零售价最多会相差多少呢?(排除坑蒙拐骗的可能,你只管大胆地猜)。
答案是:2倍甚至数倍。凭什么?!同样的东西,数倍的价格,那消费者还不成了冤大头。那也没办法!因为不同城市、不同卖场的租金相差实在太大:几十或几百,这么大的距离售价能一样吗?
如此高价,大城市的经销商是不是有暴利之嫌?恰恰相反,北京、上海的大多数经销商风险最大。因为租金等营运成本太高,再加上家具卖场的疯狂扩张,大大稀释了客流量,因此每月销售额不及租金的现象屡见不鲜。60000家(工厂)与100多个(专卖摊位)这么悬殊的落差,必然决定了供需双方(工厂与卖场)地位的极其不对等。况且每一个工厂都还在卯足了劲地催生所谓的新品牌,致使供需矛盾进一步扩大。
消费者冤枉、经销商可怜、工厂无奈——这就是目前行业的现状。一般的逻辑认为:经销商不赚钱、工厂赔本、卖场自然就不好招商,卖场扩张就会减速,市场供给自然就会减少。其实不然!因为:个性化和差异化本来就是家具产品的基本属性,因此,家具行业永远都将是百花齐放。如同服装行业,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成千上万的工厂必将会是常态。(60000对100的尴尬依然会存在)。即使这种供大于求的现状无法改变,但最起码我们有理由要求:优势的一方能够尽可能地节制一些,与各方共同营造一个相对合理、公平的合作环境,而不是放任、放大、甚至透支这种优势,美其名曰:优胜劣汰。
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战略合作共推家居市场规范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家居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其基本的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