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陆嘉敏、王欢、曹子杰)
1.1销量复盘:疫情扰动销量,政策助力+供给恢复驱动销量回升
1.1.1总量维度:销量尚未见顶,长期仍有向上空间
2022年全年汽车销量有望继续实现同比正增长。2005-2017年,中国汽车销量从576万辆快速增长至近2900万辆,而后从2018年开始,受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疫情爆发影响,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三年下行周期。2021年开始,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助力汽车销量再度实现同比正增长。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销量完成2430万辆,同比增长3.3%,我们预计全年总销量有望突破2700万辆,同比增速约3%。
年内来看,疫情后供需两端恢复驱动销量重新向上。2021年以来,电动智能转型下的汽车行业遭遇全球缺芯困境,2022年,缺芯状况有所缓解,但3月份开始长春、上海等地疫情爆发导致产销触底。随上海疫情缓解,供应链恢复,以及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出台,车市供需两端恢复良好,6-9月,月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均超过20%。10月、11月因全国疫情“点多、面广”,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出现一定回落;12月随疫情管控进一步优化,销量增速有望回升。
中国车市中短期总量难言见顶,长期销量有望进一步增长。2021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14辆,仍大幅低于欧洲、美洲与亚洲等国家。通过德日美三国数据看出,人口密度越低、公路里程越长的国家因通勤、物流的需求更大而拥有更高的千人汽车保有量。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400辆。按照OECD数据,中国人口峰值为14.6亿,并考虑汽车报废年限为15年,我们测算出未来中国汽车年度销量有望达到3900万辆,较2021年2627万的年销量有48%提升空间。
1.1.2结构维度:电动对燃油替代加速;乘用车前低后高,商用车逐步企稳
能源结构:新旧能源车型替代加速,2022年1-11月,新能源车销量606万辆,同比增长104%,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25%,相比2021年全年提升11PCT;燃油车销量1824万辆,同比下降11%。
车型结构:乘用车占比前低后高,商用车逐步企稳。2022年1-11月,乘用车销量2129万辆,同比增长12%,商用车销量301万辆,同比下降32%。汽车销售占比中,乘用车占比在年内逐渐走高。乘用车中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分别为1005/1011/84/29万辆,占比47.2%/47.5%/4.0%/1.4%;商用车中客车、货车销量分别为36/265万辆,占比11.8%/88.2%。
1.1.3新能源汽车销量复盘:迈过S型增长曲线拐点,渗透率继续提升
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已迈过S型增长曲线拐点。回顾2012年到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月销同比增速连续15个月超100%,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2年4月份同比增速仍超四成,随后也快速恢复至高位。2022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600万辆,渗透率接近25%,全年销量有望突破630万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双积分”政策倒逼车企产品结构升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助力新能源汽车成为销量爆发点。明年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结束,而新能源免征购置税仍将继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仍是各大车企竞争的主要战场,自主、合资车企对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升级与资本的持续投入将持续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向上突破。
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更高,插电式混动增速更快。2022年1-11月,纯电动汽车销量473万辆,同比增长93%;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33万辆,同比增长154%。纯电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样赋能插电式混动技术的发展,相比燃油车,插混更具燃油经济性,动力性能与智能化表现更佳,相比纯电动汽车,插混车无续航焦虑,在冬季和充电设施短缺地区具有更强适用性。近年来,比亚迪、长安、长城、奇瑞、吉利等自主车企插混技术实现多样化发展,正成为广大车企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的新发力方向。
1.1.4乘用车销量复盘:购置税优惠+新能源快速增长,乘用车市场恢复高增速
乘用车销量增速高于行业总体水平,同比增速达12%。受益于30万元/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2022年乘用车市场恢复较高增速,截止11月,乘用车全年销量2129万辆,同比增长12%。分车型看,轿车销量1005万辆,同比增长14%;SUV销量1011万辆,同比增长13%,均实现较快增长。MPV因售价较高,消费者消费欲望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需求略显疲软。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仍将助力乘用车销量的持续增长。
1.1.5商用车销量复盘:最差时点已过,需求逐步企稳回升
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海外表现亮眼。商用车需求受生产资料影响较大,由于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升、供应链紧张,叠加高油气价、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商用车整体需求放缓。2022年1-11月,国内商用车销量301万辆,同比下降32%;客车销量36万辆,同比下降21%;货车销量265万辆,同比下降33%。海外市场表现亮眼,1-11月,商用车累计出口53万辆,同比增长46%,中国商用车品牌海外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1.2行情复盘:板块估值或已至低位,中长期配置时点显现
1.2.1指数复盘:伴随销量波动明显
汽车指数走势与汽车销量关联度较大,车市进一步回暖带动指数上行。2020-2021年,车市在疫情后实现快速回暖,带动指数走出翻倍行情。进入2022年,3-4月疫情影响导致汽车指数出现回调,二季度复工复产进展顺利与各地促消费措施落地,带动汽车指数实现反弹;三季度以来全国疫情“点多、面广”影响车市需求,指数同步回落。
汽车板块总体表现位于行业中游,子版块整体下跌。截止2022年12月16日,汽车(中信)年度涨幅-15.20%,居中信一级行业第16位,跑输上证指数(-12.97%)2.23%,跑赢沪深300(-19.96%)4.76%。子板块整体下跌,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销售与服务/摩托车涨幅分别为-14.24%/-23.85%/-14.48%/-18.00%/-9.32%。
1.2.2个股涨幅复盘:少数客车个股与零部件板块表现较好
除少数客车个股与零部件板块表现较好,其他个股表现一般。按中信行业分类,汽车板块共有208只个股,其中49只实现上涨,占比23.6%,涨幅较大的个股集中在客车(中通客车、ST曙光、安凯客车)、零部件(钧达股份、德宏股份、广东鸿图、征和工业、登云股份、浙江世宝、晋拓股份)等领域。乘用车板块与汽车销售与服务板块表现一般。
1.2.3板块估值复盘:估值短期见底,长期有望随电动、智能化趋势上升
汽车板块PE、PB已至近年中枢水平。截止12月16日,汽车(中信)PE、PB估值分别为42.35倍、2.37倍,接近三年来平均值,三年估值分位点分别为52.29%、46.41%。进入三季度以来,因各地疫情多发态势,估值进入短暂回落期。回顾过去三年,板块估值低于均值的原因主要为疫情、缺芯,随后因供应链恢复与多轮消费刺激政策落地而实现修复。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逐渐落地,有望对车市回暖产生积极影响,汽车板块估值向上修复通道有望开启。
长期来看,电动、智能化趋势拉动板块PE估值上升;净资产总额稳步增长,PB估值水平基本稳定。2020年之前,汽车板块PE估值围绕在20倍左右。2020年后,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估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和需求度不断提升,车企智能电动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未来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预期将更加乐观,推动汽车板块PE估值向上。PB估值方面,板块估值维持稳定,上市公司产能投建有序推进,表内净资产总额有序增长,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逐渐提升。
零部件板块PE估值修复空间更大,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截止12月16日,汽车零部件Ⅱ(中信)PE估值为40.98倍,低于三年来平均值,估值分位点为16.69%;PB估值为2.56倍,接近三年来平均值,估值分位点为37.25%。长期来看,零部件板块同样受益于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在关键零部件赛道的替代趋势愈发明显,PE估值有所提升;PB估值方面,板块估值维持稳定。
2.1危:政策端补贴退坡,供需两端面双重压力
2.1.1供给端:疫情影响供应链稳定性,原材料价格影响成本
疫情反复背景下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或对汽车供应链带来一定压力。近期,疫情反复,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或对汽车供应链带来一定压力。11月末以来,每日新增约2000-4000人。截至2022年12月13日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含港澳台)累计确诊病例达36.99万例。确诊病例的高速增长,或对2022年底及2023年年初汽车供应链的生产、运输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产销或面临增长压力。
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影响制造端成本。从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来看,2022年下半年以来,铝价和冷轧板价格表现相对平稳。铜价和天然橡胶价格在上半年呈现一定回落之后,又有抬升趋势,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或对企业盈利端带来一定的影响。
2.1.2政策端: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车补贴退出
新能源补贴政策将于2023年退出,纯电车型单车影响约0.73万元-1.26万元,插混车型单车约影响4800元。目前政策方面,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非公共领域乘用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其中续航里程在300~400km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0.91万元,≥400km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1.26万元,相比2021年分别减少0.39万元和0.54万元。根据政策内容,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全面退出,将对车企盈利产生较大压力。
2.1.3需求端: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下行或致需求承压
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增速下行,汽车消费复苏弹性减弱。乘用车因可选消费品属性,居民收入情况对汽车消费复苏影响较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或抑制乘用车需求。2022年前三季度工资收入同比增速为+5.1%,去年同期增速为+10.6%,相比于2021年工资增速有所下降。
2.2.1电动化:“新能源”对“旧能源”的替代趋势
参考挪威、瑞典、芬兰等国新能源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样符合S型增长曲线。中国电动车的渗透率,正在朝着欧洲国家的渗透率轨迹曲线演进,按照S型曲线,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已于2021年开启加速提升。
电池原材料成本有望企稳回落,或会与新能源补贴退出形成对冲。电池正极成本约占新能源车BOM成本20%以上,碳酸锂2022年初价格约28万元/吨,11月价格已高达57万元/吨左右。经我们测算,当前新能源车单车碳酸锂成本在1.5万元/辆左右,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单车成本约降3000元。2023年碳酸锂预计进入去库存周期,价格中枢继续上行几率不大,价格有望企稳回落。成本端的企稳或会与新能源补贴退出形成对冲,缓冲车企经营压力。
我们预计2023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860万辆,同比增长32%,渗透率达36%。回顾2022年初,新能源车型因电池价格上涨进行调价后需求不减,表明新能源市场已由政策补贴推动演变为车型产品力及消费者主观需求拉动,我们对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持谨慎乐观态度,我们预计2023年有望实现销量860万辆,同比增长32%,渗透率36%,同比提升9pct。
纯电车型渗透率提升逻辑:从微型车(纯电渗透率近100%)→紧凑型车(纯电渗透率近47%)→中大型轿车→SUV→MPV各个击破。2022年1-9月,纯电市场20万以下车型占据70%份额。国内自主车企早期通过五菱宏光MINI、奇瑞冰淇淋等微型车进行市场验证,积累消费者纯电认可度,随着电池续航提升,车企陆续推出更高级别的优质纯电车型,当前多款纯电MPV已投放,后续各级别车型纯电渗透率有望各个击破,纯电市场方兴未艾。我们预计2023年纯电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560万台,同比增长16%,渗透率达23%。《2021-2035新能源汽车规划》强调以纯电动乘用车为中国新能源未来发展主流,造车新势力亦主打纯电路线。截至2022年10月,国内纯电渗透率已快速提升至23%。2023年特斯拉或推出ModelQ,产品价格下沉,预计售价16万,Model3、ModelY改款车型交付,配置大幅提升,或为纯电市场注入全新竞争活力。我们预计2023年纯电销量有望达560万辆,同比增长16%,渗透率23%。
混动车型:混动供给优质:比亚迪持续发力,头部车企加速跟进。2022年,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混动车型凭借绝对销量优势成为新能源市场标杆,以吉利为代表的自主车企加速跟进混动布局,在新能源推广战略上更多从“一步到位”转变为“拾级而上”,插混强车有望在2023年集中面市,包括比亚迪驱逐舰07、腾势SUV长城、仰望硬派越野SUV,吉利博越LHiX、星瑞HiX、长安CS75PLUSidd、UNI-Vidd等。
插混车型渗透率提升逻辑:1)产品力:比亚迪DM-i推动混动技术台阶式跨越,比亚迪混动车型在油耗、热效率、电机电控、售价、使用成本等方面优势显著,带动插混车型产品力及用户认识的大幅提升;2)需求端:疫情背景下,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趋于保守、厌恶不确定性,与PHEV车型使用成本低、续航双重保障的路线十分吻合;3)客观因素:油价高企,燃油车使用成本高;充电基础设施尚在扩建阶段,纯电车型续航焦虑仍然存在。我们预计2023年插电混动销量有望达到3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98%,渗透率达12%。截至2022年10月,国内插混渗透率自年初4%翻倍提升至8%。2023年插混产品力+性价比的增长逻辑不变,插混限牌影响边际弱化,因为更大增量来自非限牌三、四线城市。我们预计2023年插混销量300万辆,同比+98%,渗透率12%。
2.2.2智能化:汽车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的升级趋势
自动驾驶从“高速到城市”,城市道路高阶智能驾驶量产上车。2022年,自主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巨头等通过布局城市NOA领航辅助(L2+级辅助驾驶代表功能),将自动驾驶从“高速道路”推广至“城市场景”,小鹏、极狐、长城率先跑出。
分车企来看:1)北汽极狐:αS全新HI版NCA支持城市道路、夜间场景和高速、城市快速路场景,支持跟停与自动起步、加塞识别与处理、非机动车避让等功能;2)小鹏汽车:小鹏G9MAX版搭载XNGP全场景辅助驾驶,可在无高精地图区域实现导航辅助驾驶,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内部道路、停车场等各种日常行驶场景的全覆盖。
国内外自动驾驶供应商纷纷推出L2级ADAS方案。①外资在L2级占主导地位:2022年1-9月,在L2及L2+级ADAS市场,博世、维宁尔、大陆、采埃孚等占据超60%份额;②国内供应商率先布局行泊一体方案:易航智能、智驾科技、福瑞泰克、宏景智驾等已推出NOA行泊一体方案,易航智能方案已在上汽大通MAXUS车型量产,智驾科技已获合创新车型量产项目定点。高阶智能驾驶:成果已现,量产可期。主机厂、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商为提升竞争力,纷纷进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赛道。今年进博会上,丰田发布与小马智行合作的L4自动驾驶项目,面向L4车规级量产设计,将率先搭载在丰田S-AM并于2023年上半年Robotaxi运营;本田发布未来自动驾驶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超感系统”,将率先搭载全新CR-V和本田皓影,2023年覆盖品牌全系列车型。
汽车智能化已接棒电动化进入渗透率加速提升阶段,政策规范和支持下2023年L2-L3级别自动驾驶占比有望超70%。《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表示到2025/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超过50%/70%。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文件,围绕OTA、汽车雷达、数据安全等内容,从地方政府、企业、资本等维度规范和支持智能网联基建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汽车行业有望充分沐浴政策红利。
2.2.3整车:自主品牌从“国内”走向“海外”的全球化趋势
头部企业领先优势明显,市场份额更加集中。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平台、产业链整合等优势,份额持续集中,其中比亚迪凭借优秀的三电技术以及亮眼表现,2022年6月以来在乘用车市场中的份额快速提升,2022年10月比亚迪市场份额达到9.3%。
自主品牌走向海外,有望成为新增量。随着我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的同时走向海外市场,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较去年提升明显。2022年1-11月我国汽车出口销量达到278.3万辆,同比+56.3%。2023年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2.4零部件:供应体系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国产替代趋势
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主要的合作模式包括:1)以欧美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平行配套模式;2)以日韩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塔式发展模式以及3)以中国部分大型国有整车企业为代表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平行配套模式vs塔式配套模式:平行配套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均面向社会,实现全球采购市场化运作;塔式发展模式是以汽车整车厂商为核心,以零部件供应商为支撑的金字塔形多层级配套供应体系,该模式下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有着更紧密合作关系;纵向一体化模式即整车企业既生产整车又生产一定数量的汽车零部件。国内配套方式向平行配套和塔式配套发展。全球汽车工业行业正逐步向生产精益化、非核心业务外部化、产业链配置全球化、管理机构精简化的方向演化发展。受此影响,国内整车厂商正逐渐由纵向一体化模式向平行配套模式和塔式发展模式转变。
供应商模式从传统金字塔形转变为圆桌状。此前主机厂将传统座舱中车机屏等视为配件,倾向于外包(软硬件)节约成本,故供应体系更接近垂直的金字塔结构:TierN(n家)→Tier2(数家)→Tier1(1-2家)→主机厂(1家),Tier1整合各个部件,为主机厂提供打包方案。车企对供应链把控意愿空前,单项长板突出的Tier2供应商将较以往更具竞争力。主机厂倾向于自研算法和软件,造车新势力等本土车企新车开发周期缩短,倾向于培育本土响应速度更快的Tier2。主机厂更希望掌控座舱全产业链(软件+硬件+服务),最大程度上进行优势整合、及时更新方案、降低采购成本,与单项长板、具备精细化产品、个性化定义能力(底层逻辑设计、技术、数据积累)优势突出的Tier2或TierN公司在车型开发阶段进行直接对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迎来切入合资供应链的历史性机遇,国产供应商有望加速进口替代。1)成本:国内享有工程师数量红利,供应成本优势明显;2)能力:特斯拉上海工厂标杆效应下,外资车企重新定位国内供应商的供应能力。3)稳定:疫情影响下,部分零部件产品出现断供现象致使整车生产不得不中断。受此影响,整车厂在部分领域加速开拓国内备选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推动零部件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同时,收入端下滑+费用端加大,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稳定的中国市场为根基,有望加速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
3.1乘用车:“新车周期+技术储备”寻找整车龙头
新车周期维度:由于汽车存在销售周期,因此新车上市会对车企销量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销售与产能爬坡因素,22-23年新车将对23-25年各车企销量产生重大影响。从我们统计的2023年整车厂新车规划来看,传统自主品牌中,新车数量比亚迪≈吉利≈长城>广汽>长安>上汽;新势力中蔚来>小鹏=零跑>理想=哪吒=赛力斯;外资品牌中仅有大众将向中国市场投放新车。不同系别对比来看,新车数量上:自主品牌>新势力>外资品牌,这表明整车领域国产替代的大趋势有望延续。
技术储备维度:从电动化、智能化两方面出发进行梳理。1)电动化技术又可细分为混动技术和纯电动技术。混动平台方面,主要集中在具有多年燃油车技术积累的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其中比亚迪和丰田混动技术较为领先;纯电动平台方面,自主、外资、新势力品牌都有涉及,其中特斯拉和新势力车企电动化平台开发较早,技术较为成熟。2)智能化方面,当前电动车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续航里程、经济性等方面,各个车企都有相应的智能化布局但并未形成体系,展望未来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化产品有望成为更重要的卖点。
3.1.1比亚迪
22年重要新车:元PLUS、驱逐舰05、海豹和腾势D9,其中元PLUS和驱逐舰05定位紧凑型车,售价在11-16万元区间,上市后月均销量分别达13418、4507台;海豹定位中型车,售价在21-29万元区间,上市后月均销量接近2500台;腾势是比亚迪高端品牌,腾势D9定位中大型MPV。23年新车规划:现有15款左右车型规划,包括护卫舰07(今年12月,B级SUVdmi)、驱逐舰07(明年二季度,B级轿车dmi)、海鸥(明年一季度末,A00级EV)、电动皮卡(可能在明年二季度末,EV+dmi)、海狮(明年四季度,类似海豹的SUV);其他如宋Plusdmi、海豚等会有小改款;腾势SUV新车;高端品牌仰望2-3款新车;第五个品牌细分市场车型等。
3.1.2吉利汽车
22年重要新车:博越L、几何系列(几何E、G6、M6)、极氪ZEEKR009,其中博越L、几何E、G6、M6定位小、紧凑型SUV,价格区间在8-16万元;极氪ZEEKR009定位中大型MPV,售价在49-59万元区间。23年新车规划:1)雷神混动系列:A+级SUVPHEV(2023Q1),A级轿车PHEV、续航50-100km(2023年5/6月),A级SUVPHEV(2023年7/8月),A+级轿车PHEV(2023年底);2)燃油车系列:A级轿车、A级SUV;3)几何系列:中大型SUV(2023年7/8月)、浩瀚架构(20万以内),B级轿车;4)其他车型:SigmaEV(路特斯品牌的纯电SUV)、Polestar4EV(电动SUV轿跑)、睿蓝7(紧凑型轿跑SUV)、SIMUCar(集度汽车的首款车型)等。
以雷神系统发力混动市场,2021年底首款搭载雷神智擎的星越LHi·X上市。智擎Hi·X采用的发动机具备了高压直喷、增压中冷、米勒循环、低压EGR(废气再循环)四大先进技术,热效率达到43.32%,在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同时雷神DHTPro采用3挡速比,通过直接驱动的模式,将能量直接传递到车轮。所以雷神智擎Hi·X拥有更高的效率以及更省油的用车体验。
3.1.3长安汽车
22年重要新车型:阿维塔11、深蓝03、Lumin、UNI-KiDD、欧尚Z6iDD和林肯Z。23年新车规划:第二代iDD平台,阿维塔新车型、深蓝C673、UNI-ViDD、3款iDD系列产品等。
通过蓝鲸iDD布局混动业务,该系统下的发动机与变速器具有较高的性能优势。蓝鲸NE发动机:实现45%的热效率。蓝鲸NE发动机采用了AGILE敏捷高效燃烧系统(高压直喷技术)、智能热管理系统、米勒循环、智能润滑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在未来的5年内会将可变气门升程、可变截面电子涡轮增压等一系列技术加入到新款的蓝鲸NE发动机中,实现45%热效率。蓝鲸电驱变速器:最高传递效率达到97%。蓝鲸电驱变速器将拥有高压液压系统、电子双泵技术、S-winding绕组技术和三离合器集成技术4项核心技术。整套变速器可实现电驱动综合效率90%、电机控制器最高效率超过98.5%、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kW/kg、液压系统压力60bar。整套「蓝鲸iDD混动系统」最高传递效率达到97%,系统综合扭矩最大可达590N·m,实现0-100km/h加速6s,极速200km/h。
以诸葛智能发力智驾系统,智能、电动全面发力。8月29日在长安汽车第二届科技生态大会上诸葛智能品牌正式发布。在交互体验上“诸葛智能”拥有“交互策略脑”,在诸葛智能品牌理念引领之下,长安汽车与众多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从智慧识别到智慧分析,再到智慧策略与智慧执行的4个核心维度中,基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算法平台,打造了12个智能引擎,构建出可持续进化的“交互策略脑”。智能驾驶方面“诸葛智能”拥有“智驾策略脑”,基于安全、效率、舒适、连续、进化的底层原则,长安汽车构建诸葛智驾在行车、泊车、安全三大场景下的936核心技能,推出无忧领航、轻松巡航、放心泊车、安心护航四大服务,赋能用户轻松、愉悦的驾乘体验,实现全时陪驾、分时代驾。
3.1.4长城汽车
22年重要新车:哈弗系列(神兽DHT、H6DHT、酷狗、H6DHT-PHEV)、欧拉系列(芭蕾猫、闪电猫)、坦克500、魏牌系列(摩卡DHT-PHEV、拿铁DHT-PHEV)。23年新车规划:哈弗第四代H6,神兽、酷狗会陆续推出新车;WEY2款MPV和梦系列;欧拉朋克猫;坦克700、坦克800、坦克400燃油版和PHEV版等。
磨剑三年,从“0”到“1”,依靠柠檬混动打破合资垄断。混动领域,长城率先打破合资技术垄断,汲取优势+结合场景优化,研发出柠檬混动DHT,可简单概括为“1-2-3”。1)一套DHT高集成度油电混动系统:“七合一”高效能多模混动总成为核心的混动体系,包含1.5L/1.5T混动专用发动机、定轴式变速箱、GM/TM双电机、双电机控制器和集成DCDC。其双电机混联拓扑结构,针对不同场景采用EV、串联、并联、能量回收等不同模式以平衡动力与油耗。2)混动二架构:柠檬混动DHT适用于HEV、PHEV两种动力形式。3)三种动力总成,分别对应A级、B级、C级车型。
长城汽车咖啡智能2.0以“智慧、智联、智驾”为开发导向,全面发力智能化领域。1)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采用SOA理念,开放标准API接口,支持功能生长、车云一体,软件平台化开发。2)智能座舱“1+2+N”:1个人机交互设计体系,“可扩展算力中枢+自研智能软件”2个可成长基石,实现N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此外,长城汽车首发智能座舱系统GC-OS,采用高通8155芯片打造智能座舱平台,FOTA大版本每3个月升级一次。3)智能驾驶:自研智驾IDC3.0计算平台,单板算力达360T,且可持续升级至1440T,可有效支撑高级车载运算。
3.1.5广汽集团
22年重要新车:广汽埃安(AIONLXPLUS、AIONVPlus、AIONYPLUS)、广汽传祺(影酷、影豹、传祺M8)、广汽丰田(锋兰达、威飒、bZ4X)、广汽本田(e:NP1极湃1、ZR-V致在)。23年新车规划:广汽埃安A02、A19、AS9,广汽传祺M8HV(传祺M8混动车型),AH8(埃安+华为合作开发的中大型纯电SUV),NewMPV(定位中高端纯电MPV),NewCoupe(合创汽车纯电动轿跑)等。
3.1.6上汽集团
22年重要新车:上汽乘用车(MG5天蝎座、iMAX8EV、MGMULAN)、上汽通用(世纪CENTURY、创酷RS、LYRIQ锐歌、星迈罗、昂扬)、上汽大众(奥迪A7L、凌渡L、奥迪Q4e-tron)、上汽通用五菱(佳辰、星辰混动版、星驰)。
23年新车规划:轿跑SUV(智己汽车的第三款车型)、Cyberster(名爵在共创平台“MGCyberCUBE”下打造的纯电动两门敞篷跑车型)等。
6月23日上汽荣威正式发布混动系统——超级电驱EDUG2Plus,具有“超快、超顺、超稳、超智”的特点。(1)超快:荣威的这款超级电驱使用了多款内燃机与驱动电机的组合,其中内燃机共有最大功率为93kW的1.5L、138kW的1.5T以及185kW的2.0T三个版本,而驱动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80kW,峰值扭矩达到270Nm。(2)超顺:荣威的这款超级电驱系统通过2x5形成10挡变速效果,在保证纯电和发动机都能实现车速线性攀升以外,在不同驱动模式切换时也能做到无缝衔接,顺畅过渡。(3)超稳:这款超级电驱在安全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比如超级电驱系统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按照国际最高安全标准UL2580设计制造,不仅能够达到IP68的最高防水防尘等级,同时也顺利通过了新国标的针刺试验,达到了“0燃”水平。(4)超智:这套全新的超级电驱搭载了“智能动力系统调节”、“智能电量管理”、“智能HMI提示”等功能,还有多种驾驶和能量回收模式。
3.2零部件:从“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出发,筛选高成长优质赛道穿越周期
3.2.1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之基,渗透拐点已至
汽车的底盘由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制动系统四大系统组成,包括驱动、换挡、制动、悬架、转向五大部分。线控底盘系统构成包括线控转向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线控换挡系统、线控油门系统和线控悬架系统。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成形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电信号传递信息,响应更快,精度更高。传统的操纵汽车的方式:当驾驶员踩制动、踩油门、换档、打转向盘时,都是通过机械机构来操纵汽车。而线控技术则是将动作转化为电信号,由电线来传递指令操纵汽车。由于线控系统取消了一些笨重的、精确度较低的气动、液压及机械连接,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确和敏感的传感器、控制单元及电磁执行机构,其具有结构紧凑、可控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线控底盘高度集成、结构紧凑,重量更轻,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桥梁。
3.2.2线束线缆:汽车的血管与神经,迎智能电动升级大机遇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汽车线束主要由导线、端子、接插件及护套等组成。具体工艺为:将电缆与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压接后,塑压绝缘体或者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汽车的线束产品为定制型产品,不同主机厂或者不同车型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均有所不同。汽车线束是汽车能源、各种信号运输的载体,将中央控制部件和汽车控制单元、电子电器执行单元、电器件连接在一起,构成汽车的电控系统,是汽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
汽车线缆分为常规线缆和特殊线缆,常规线缆包括PVC低压线缆及交联高温线缆,特殊线缆包括铝线缆、对绞线缆、屏蔽线缆、硅橡胶线缆、多芯护套线缆、同轴线缆、数据传输线缆、充电线缆等。电动化趋势下,高压线需求提升,电动车需要的高压线有动力电池高压电缆、电机控制器电缆、快充线束、慢充线束、高压附件线束,主要是对车辆提供高压强电供电作用。车用传感器增加将显著提升数据线需求,用于数据传输的车用线缆主要有非屏蔽双绞线、星型对绞线缆,同轴线缆等,可以应用于传感器、显示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太网传输等。
3.2.3智能座舱:汽车智能化先锋,千亿蓝海国产化加速
智能座舱从车内看,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同时也将与其他的智能终端设备:比如智能手机、手表等实现互联,进而与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场景无缝衔接,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一环,助力互联的全面打通,最终目标是将汽车由单一的驾驶、乘坐工具升级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能移动空间”。该空间有望成为除住宅、办公场所之外的第三个基本生活空间,能够满足消费者社交、学习办公、订餐、路线规划、旅行决策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要求。从车外看,智能座舱将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网设备实现V2X(Vehicle-to-Everything)联结。感知交通信号、路况、车外娱乐生活场景信号,助力自动驾驶感知层和决策层的工作,进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的实现。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座舱AI算力,模拟人的思考、更懂人、感知人,从而主动精确地提供服务,座舱内部的决策运算工作也将扩展至车外,在车载芯片外建立独立感知层,由云端计算中心统一提供AI算力。
座舱配置的全面升级带动单车价值量大幅提高,智能座舱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传统座舱的3至5倍。我们估计传统汽车座舱单车价值量在2500元左右,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部件升级: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声学系统;2)部件新增:座舱域控制器、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智能语音、氛围灯、抬头显示(HUD)等,整套智能座舱整体价值量我们估计有望达到0.75万元-1.35万元,为传统座舱的3-5倍。此外,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持续推进,智能座舱各部件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3.2.4一体压铸:一体压铸新趋势,汽车制造大变革
一体化压铸部件空间广阔,2025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亿元。根据信公咨询统计数据,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前地板、中地板的重量分别为50-60、110、70kg,按照50-60元/kg的定价模式,单车价值量分别约为3000、6000、3850元。以此测算出2021年一体化压铸部件的市场规模为2.9亿元,预计2025年、2030年分别达到476.4、2021.1亿元,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58%、225%。
3.2.5电驱动:电动车核心部件,尽享电动化红利
从燃油车“三大件”到电车“大三电”+“小三电”,汽车动力核心器件发生转变。汽车电动化使得汽车动力领域核心产业链发生变革,由以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三大件”,转变为以“大三电”+“小三电”为核心的电驱动系统以及动力电池。“大三电”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控制器+变速器,“小三电”包括高压配电箱(PDU)+车载充电机(OBC)+DC-DC变换器。
电驱动系统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将持续受益于政策推动。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预测与规划,2025年、2030年、2035年汽车年产销量分别达3200万、3800万及40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达20%、40%及50%;此外,该路线图还同步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路线进行了规划,至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乘用车电机比功率7.0kW/kg,电机系统超过80%的高效率区间95%,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70kW/L,纯电驱动系统比功率3.0kW/kg,综合使用效率90%。
竞争格局未定,OEM自主配套+海外Tier1+本土第三方同台竞争。透过市场份额看竞争格局,OEM自主配套由于自身量产规模占据电驱动市场较大份额,但目前行业内参与者众多、仍处于洗牌阶段。1)OEM自主配套:弗迪动力、蔚然驱动科技、零跑科技、蜂巢电驱动、华域电动、大众变速器、现代摩比斯、上海变速器等。2)海外Tier1:日本电产、联合电子、富奥法雷奥西门子、采埃孚、博格华纳、纬湃科技等。3)本土第三方:汇川技术、中车时代电气、巨一动力、上海电驱动、英搏尔、华为等。
4.1比亚迪
国内电动车龙头,掌握核心三电技术,纯电混动齐发力销量高增。比亚迪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龙头,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居自主品牌首位。产品布局方面已形成王朝、海洋网络,覆盖纯电插混产品。公司混动系统经十余年变革,最终形成双模双平台战略,公司DMi混动系统以高效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功率型刀片电池为核心技术基础,兼具动力性能和超低油耗,混动产品市占率快速增长。
4.2卡倍亿
专业汽车线缆供应商,客户结构优质。公司成立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汽车线缆的研发、生产和服务。公司主业为常规线缆,近几年主业由常规线缆拓展至新能源线缆业务,且公司新能源线缆占比呈现逐年提升趋势,由2016年的7.8%提升至2021年的12.6%。公司近年来扎实主业发展,营收稳步增长,2016年-2021年营收复合增速为26.4%。
4.3伯特利
伯特利:国内领先的线控制动龙头。2004年伯特利成立,2005年制动器总成产品批量生产,2008年综合驻车制动卡钳和真空助力器/主缸产品批量生产,2012年EPB、ABS量产,2018年全球首款双控EPB量产,2021年线控制动产品量产。伯特利是国产线控制动领域的主要玩家之一,目前产品有两类:一类是机械制动产品,如盘式制动器、轻量化制动零部件;另一类是智能电控制动产品,包括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线控制动系统WCBS等。
线控制动产品产销两旺,多条产线有望陆续投产。1)产品:分机械制动产品和电控制动产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盘式制动器、轻量化制动零部件即真空助力器;后者主要包括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以及如今突破性的线控制动产品WCBS;2)产销情况:3)未来产能规划:线控制动产能扩张稳推进,WCBS2.0已获多个项目定点,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量产。据公司半年报披露,公司上半年新增轻量化产品项目4项,计划2022年再新增4条线控制动产线,其中两条产线将于2022年下半年投产,另外两条产线将于2023年上半年投产。
4.4保隆科技
保隆科技成立于1997年,公司的传统业务包括气门嘴、排气管件、平衡块、TPMS以及轻量化结构件,近几年公司业务向汽车智能化与轻量化方向发展,新业务包括空气悬架、传感器和ADAS业务。公司传统业务稳步增长,汽车金属管件、气门嘴和TPMS业务营收由2017年的1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1.9亿元,CAGR为32.3%;新业务快速放量,公司空簧减震、ADAS和传感器业务近四年营收的CAGR约为61%。
持续斩获空悬定点,有望迎来收获期。公司2022年10月以来新增空气供给单元和前后双腔空气弹簧定点项目,总金额分别为13亿元和23亿元。至此,公司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储气罐、传感器、悬架控制器等产品均获得了量产项目定点,合作伙伴涵盖新势力、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实现了从感知、控制、执行的完整产品方案,巩固了保隆科技在空悬领域的领先地位。
4.5拓普集团
公司是NVH龙头,立足于减震和内饰业务,积极拓展汽车电子业务。公司创立于1983年,总部位于中国宁波,设有动力底盘系统、饰件系统、电子系统等事业部,主要产品包括减振系统、饰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底盘轻量化系统、热管理系统等五大系列产品。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客户放量,公司营收快速增加,2022Q1-Q3公司实现营收111.0亿元,同比增长41.9%,扣非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60.6%。
发布定增预案,多品类产能扩张加速平台化战略推进。公司于2022年12月12日晚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40亿元。投入项目:1)重庆120万套轻量化底盘+60万套内饰件;2)宁波380万套轻量化底盘+160万套内饰件+130万套热管理系统;3)安徽寿县30万套轻量化底盘+50万套内饰件;4)湖州长兴80万套轻量化底盘+40万套内饰件;5)智能驾驶研发中心项目。公司底盘、内饰、热管理等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在手订单饱满,新产能有助于公司新项目落地,并有望加速公司Tier0.5级合作模式转型。表23:拓普集团定增资金用途(万元)序号项目名称投资总额拟投
4.6中鼎股份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非轮胎橡胶制品龙头,发展历程可分为内生发展期和外延并购期两个阶段。内生发展期(1980-2009):主要产品为汽车密封件。公司前身为1980年在安徽省成立的宁国密封件厂;1992年宁国密封件厂完成改制,中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9年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公司“创新型企业”称号。外延并购期(2010-至今):通过收购兼并逐渐拓展特种橡胶、智能底盘、流体管路系统等业务。2010年公司收购天津飞龙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进入军工、铁路等特种行业橡胶件配套领域;2011年首次顺利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2014年收购德国百年企业KACO公司,全球销售收入达107.5亿元;2015年收购德国WEGU公司和法国FM公司,晋级“中国汽车工业30强”;2016年并购德国AMK公司;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20强”;2017年收购德国TFH公司;中鼎挺进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第18位,跨进“十亿美元俱乐部”;2021年收购普利司通减震橡胶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智能底盘-空气悬挂及电机系统、冷却系统、智能底盘-轻量化、密封业务、降噪减震底盘系统。1)空气悬架系统:公司通过并购海外企业AMK,实现了公司在汽车空气悬挂领域的布局,目前AMK空气悬挂系统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名。2)热管理系统:公司通过并购德国TFH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热管理管路系统总成业务,积极研发生产热管理管路产品,公司热管理系统客户覆盖较多主流车企。3)底盘系统轻量化:公司通过收购德国WEGU开始布局高端底盘减震领域,后收购四川望锦公司获得底盘系统核心安全部件球头铰链核心技术。4)密封系统:公司通过并购COOPER、ACUSHNET、KACO等海外企业,扩张其在橡胶密封业务领域的市场布局,公司目前已经开发生产了新能源电池模组密封系统和电桥总成等产品。
4.7文灿股份
国内领先的汽车铝合金铸件研发制造企业,已实现全球化布局。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在南海区里水镇,2020年完成了对法国百炼集团的收购,在江苏南通、无锡、天津、大连、武汉及墨西哥、匈牙利、塞尔维亚、法国等地设有17个生产基地。公司掌握高压铸造、低压铸造和重力铸造等工艺方式,主要从事汽车铝合金精密铸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汽车客户提供轻量化与高安全性的产品。一体化压铸即将实现量产,有望于Q4开始贡献收入。2022年上半年,天津工厂和南通工厂9000T压铸机已完成新势力客户定点的大型一体化产品试制,这是公司继2021年11月6000T压铸设备上首次完成半片式后地板的试制后,时隔不到半年内再次在一体化铸件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彰显公司在大型一体化产品领域的先发优势。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产品定点的一体化压铸产品均取得了产品试制成功,包括半片式后地板、一体式后地板、前总成项目和上车体一体化大铸件,后续产品将进入到小批量交样过程中,公司预计在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贡献收入。
公司与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厂商及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如大众、奔驰、宝马、奥迪、雷诺等国际知名整车厂商,特斯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广汽新能源等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吉利、长城汽车、赛力斯等国内知名整车厂商,以及采埃孚、博世、大陆、麦格纳、法雷奥、本特勒等全球知名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此外,公司在2021年还与亿纬锂能、欣旺达及阳光电源等知名电池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4.8爱柯迪
国内领先的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专业供应商。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汽车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营业收入中90%以上来自汽车类压铸件。公司聚焦汽车轻量化、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动化、自动驾驶方向。2014年公司在墨西哥注册成立子公司IKDFAEZA,启动建立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2017年上交所上市。
公司产品从中小铝合金压铸件向中大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产品拓展。主要产品以中小型零部件为主,具有产品数量较多,品种繁多,多批次、多家客户工厂发运等特点。根据爱柯迪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环评信息的产品方案显示,新能源汽车车身部件的规格为40千克,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单元产品的规格为10千克,较公司传统中小件产品的规格有较大增加。据公司招股书,公司传统产品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100-200克,其次是200-300克,然后是100克以下,公司预计300克以下产品占比合计接近60%。
4.9英搏尔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驱动与电源总成龙头。公司前身是2005年成立的珠海英搏尔电气有限公司,2015年整体变更为英搏尔股份,2017年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前,公司业务以电机控制器为主,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电子油门踏板等为辅,产品主要专注于纯电动乘用车以及中低速电动车领域;上市后,业务向电机、电源总成、电驱总成拓展,并进一步延伸至全系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车型、混动车型、换电车型等,同时产品在电动工程机械、电动专用车等领域也获得广泛应用。
新能源业务放量,拐点向上趋势已成。公司聚焦电车动力域,2019年营收及归母净利出现下滑,主要系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退坡+中低速电动车产业政策的影响。2020年以后,公司新能源动力总成及电源总成放量配套更多车型,叠加专用车环保、电动化趋势下电机电控市场的开拓,公司收入及归母净利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Q1-Q3公司营收同比+202.53%,归母净利同比+91.40%。
你的汽车电瓶只能用3年,老司机却能用8年,修车工告诉你如何做!
发动机舱不能用水这样清洗,清洗不当会造成车辆故障,得不偿失!
很多人明知丰田开不坏,为啥却买大众车?内行人终于说出真话
发动机正时链条多少公里换?还是永远不用换?修理工现场告诉你
奇瑞车和吉利车,质量差距有多大?修理工现场告诉您
最适合穷人开的10款车子排行榜,这些车子的性价比确实挺高的!
使用了20年的车,跑了30万公里如此完美车况!车主是怎么做到的?
建议大家不要买这款合资车,油耗高,发动机质量更是差到顶点
开惯吉利星瑞,再开大众朗逸,车主对比后感叹:一个真牛一个吹牛
吉利和奇瑞到底谁更实在?拆开车门“揭老底”,听听车主们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