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休斯CEO在该公司2月初举行的全球年会上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这并非解决碳排放和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全球经济和生产活动100%由可再生能源支撑的情景不可能存在,油气等化石能源不会消失。一方面,如果在缺乏充足储能配套时过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会适得其反,克罗地亚一个小变电站故障引发的欧洲大面积停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德国一直被誉为欧洲减排和环保的“模范生”,但年初以来,其太阳能发电量为零,风电在社会用电中的占比也处于较低水平,这是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本质决定的。即使号称90%以上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丹麦,也还是需要燃煤电厂来为电网稳定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绿氢、碳中和等吸引了人们过多目光,以至于“能效”被多数人忽略,而仅通过改善能效每年就能减少约5亿吨的碳排放,这相当于巴黎协定目标的27%,因此化石能源的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并不矛盾。最后,虽然大油公司正在陆续宣布“净零计划”和推动公司转型,并为之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都是在为其油气核心业务服务。
原文链接:
CCS技术可解决全球62%的碳排放
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RystadEnergy)最新发布的《能源转型报告》称,理论上,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可以解决全球62%(25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前提是传统CCS的捕获率为90%,而实际运行中不太可能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发展诸如直接空气捕捉技术(DAC)、生物能碳捕捉与封存(BioEnergyCCS,BECCS)等负碳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全球现有CCS项目每年可捕集约4000万吨二氧化碳,到2026年可增至1.1亿吨;全球的地下二氧化碳储集能力约为11.5万亿吨,其中,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的地下储集能力最强,中东、北海的地下储集能力较弱。此外,RystadEnergy的统计称,目前,在有碳定价机制的地区,发电、能源、工业生产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80亿吨,约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9%,且大多数国家的碳价格都较低,这不利于CCS发展。
欧盟探讨2023年前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
欧洲议会能源委员会近期通过了一项决议,强调应当在2023年前出台符合WTO规则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表示,该机制应当覆盖所有进口产品,在2023年前的起步阶段,可以先从高耗能和高碳产品开始,如电力、水泥、钢铁、化工和化肥。欧盟委员会的立法代表称,必须尽快出台与欧盟内部碳价格相一致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否则无法真正降低欧盟的碳排放。欧盟认为,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有助于促进高污染行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并加快创新;而且碳边境调节机制应当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改革挂钩,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征税收入应用于气候目标。
欧盟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或引发新气候危机
【油气要闻】
石油巨头产量2028年达峰
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RystadEnergy)近日称,受新冠疫情冲击长期石油需求和能源转型影响,预计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壳牌、道达尔等5大石油巨头2025年的油气产量为1750万桶油当量/日,2028年将达到1800万桶油当量/日的峰值。在疫情发生前,雷斯塔能源曾预计5大巨头的油气产量将在10年内将保持增长,2025年为1900万桶油当量/日,2028年为2000万桶油当量/日,2030年前不会出现产量峰值。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受油价下跌和需求骤降影响,5大巨头的总亏损高达760亿美元,油气产量比2019年减少了约90万桶油当量/日,降幅约为5%。
LNG需求或在2040翻番
壳牌在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LNG展望》中称,得益于亚洲天然气需求的强劲增长以及难以实现电气化领域的用气需求增加,到2040年,全球LNG需求将在目前约3.6亿吨的基础上翻番,达到7亿吨。壳牌称,在2020年全球深受新冠疫情影响期间,LNG充分发挥了其灵活性,满足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在未来全球减排中,天然气和LNG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天然气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只有煤炭的一半,污染物排放只有煤炭的十分之一。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宣布了比较明确的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将在2050-2060年间实现碳中和,韩国计划在2030年前让24家燃煤发电厂改用LNG,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提高300%;中国的LNG需求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印度的LNG进口量大幅增加,这都是推动全球LNG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壳牌预计,未来LNG需求的一半以上将来自有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LNG行业需要在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创新,以降低其碳排放,使LNG在减碳困难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建LNG项目面临诸多挑战
油价网2月21日刊文称,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煤改气的推动下,全球天然气需求有望在今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并接下来的几年内持续增长,带动LNG需求和贸易量显著增加,生产商正为新一轮LNG项目决策做准备,其中卡塔尔近日批准了LNG扩能计划,是目前已宣布项目中投资额和产能最大的。咨询机构雷斯塔能源(RystadEnergy)称,要满足未来5年的能源需求,需要每年新增LNG供应约1.04亿吨,但目前已宣布的新建LNG产能高达10亿吨/年。过快的供应增长很可能导致全球LNG市场在2030年前后出现供应过剩。与此同时,未来新建LNG项目的要求也会更高,既要考虑如何与成本相对较低的卡塔尔和俄罗斯LNG项目竞争,还要在整体环保上下功夫,因为LNG需求量较大的发达经济体都宣布了在30年内实现净零排放的战略目标。卡塔尔在宣布新LNG项目的同时,还强调将为项目配套一个碳捕集和封存设施,并回收LNG厂75%的废水,以及增加额外的环保投资。此外,兴业银行近期表示,在为新的LNG项目提供融资时,将会先研究项目的排放情况。
阿联酋将调整出口原油官价基准
【新能源要闻】
退役海上油气平台或可成绿色电力平台
澳大利亚LegacyGlobalGreenEnergy公司CEO称,正研究将退役的海上油气平台改建成绿色电力生产平台的方案。他表示,全球至少有17个国家在海上有退役或即将退役的海上油气生产平台,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有超过3700座海上平台需要作废弃处理,澳大利亚海上有约15座,政府和石油公司都对这些平台的后续处置问题“感到头疼”,LegacyGlobalGreenEnergy公司希望能通过海底电缆将这些平台与陆上电网链接,使其成为海上可再生能源集输站,初步预估的改装成本约为平台移除成本的一半,既实现了变废为宝,也减轻了石油公司的资金负担,还符合能源转型的行业趋势。该公司称,已有多家石油公司对平台改建项目表示了兴趣,近期将选择合适的平台开展可行性研究。
韩国力促新能源汽车发展
BP和雪佛龙联合投资地热初创公司
近日,一家名为Eavor的加拿大地热能开发初创公司宣布,获得了BP和雪佛龙总计4000万美元的投资,用于推广Eavor公司自己研发的“Eavor-Loop”地热发电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一套安装在地下3000-4000米的封闭管道系统,以及与该系统连接的地面设备,利用工质流体在地下管道和地面设备间的流动,将地下热能带到地上用于发电,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工质流体的流量和流速调节发电量。与传统的地热发电技术相比,Eavor公司的技术具有诸多优势:首先,该技术采用了封闭系统,工质流体仅与地层进行热交换,没有流体交换,不会造成地下流体污染;其次,该系统对地热储层的渗透性没有要求;第三,工质流体循环的动力来自热虹吸,无需泵来提供额外动力;第四,不需进行压裂造缝,没有诱发地震的风险;第五,整个工作流程几乎没有碳排放,也不需要额外的水补给和水处理;最后,有效发电载荷稳定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Eavor公司在2018年11月发布了该技术的概念视频,在2020年2月完成了其示范工程的商业可行性验证。
奥地利拟开展绿氢货车测试
奥地利国有石油公司OMV近日宣布,与奥地利邮政服务公司(OesterreichischePost)就开展绿氢重型货车运输测试签署谅解备忘录,将负责为测试项目提供绿氢燃料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奥地利邮政服务公司称,将尽快开展绿氢运输车辆测试,并整合到现有运输车队中,且这一项目是开放性的,希望有更多公司参与其中。据称,首辆绿氢卡车测试将在2023年前启动;OMV将在其位于奥地利施威夏特的炼厂内投资新建一套电解装置;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使在营绿氢燃料货车总量达到2000辆。
摩洛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摩洛哥能源与矿产部长近日表示,截至目前,该国已完成47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3950MW,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37%,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电力总需求的20%,还有100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建设中。摩洛哥希望通过在不同城市开展大型太阳能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规模,目标是到2030年使52%以上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摩洛哥政府已要求所有在该国运营的合作伙伴和运营商都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