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节能补贴政策(精选5篇)

此前,政府对公务采购的混合动力车最低补贴4000元,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补贴最高为25万元。

2009年对汽车市场刺激作用最大的一项政策就是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消费者购车之后,在纳税环节明明白白地得到实惠,收到了惊人的效果,在全球车市低迷的情况下,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50%。而减税的操作也十分简单,不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

近日,山东的李先生投诉称,他于今年5月份购买了一台合资品牌汽车,在购买时,因商家说其排放量在1.6L以下有节能补贴,李先生才最终决定在该店购买。但交完款之后,李先生的3000元节能补贴在没有从车价内扣除的情况下,一直没拿到。李先生询问商家,对方表示,“国家的补贴还没有下来”。因此,此事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这起投诉并非个例,在近半年处理的投诉中,有24起关于经销商未向其下发节能补贴款的投诉。从根本上说,节能补贴政策是一项大好的惠民政策,但在实际的销售情况中,不少经销商不仅没有单独将补贴返还给消费者。更有甚者,将补贴金额混在已有的现金优惠中,故意误导消费者,让其以为降价是商家的“让利”,而3000元的补贴也就这样,上了“隐形的翅膀”。

有些经销商在销售时,既没有在车型上贴上有关的节能标识,也没有主动向消费者提及有关的政策,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也只能明摆着被“忽悠”。

消费者有知情权,在购买节能减排目录车型时,享受3000元的节能补贴是其权利,而经营者则有告知的义务。经销商应张贴对3000元补贴车型的介绍,店内的补贴车型也应分别挂上3000元的补贴宣传牌以及贴上节能补贴车型的标识。此外,销售人员还应该将补贴信息和具体车型当面告知消费者。规定虽然如此,但在现实中。仍然有经销商打着“球”,试图“忽悠消费者”。

在此,提醒朋友们:在购车前还是要做点“功课”,避免因被“忽悠”而蒙受损失。可先在工信部等网站上查询一下,想买的目标车型是否在补贴目录中。此外,最好多跑几家经销商,进行价格对比,并在购车时主动向销售人员询问补贴金额事宜。此外,最好再查查该款车型在补贴前的最大优惠幅度。

四成受访者认为补贴力度不够大

根据《深圳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实施方案》,深圳将在国家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的基础上,分别最高追加3万元和6万元补贴。这意味着,在“国家+地方”的组合拳下,补贴额度几乎可以覆盖目前各类新能源车售价的50%。

对此,在关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的网络调查中,有31.1%的人对此方案表示满意,但有42.9%的人认为这样的补贴力度还不够大。专家指出,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是为了补贴而补贴,补贴的目的不是资金拨付,而是要通过补贴达到节能的目的。

效果有多大仍是未知数

在本次调查中,有46.6%的人表示会因为能得到补贴而考虑购买新能源车,34.9%的人则不为补贴所动。

尽管政府在以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但补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费,仍然还是未知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肯定会产生促进作用,但绝对量不会很大。在补贴之外,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

吴迎秋认为:“目前,大家对新能源车的成熟度还是有疑惑的。有的人会考虑新能源车的动力问题、可靠性问题、稳定性问题、未来的使用成本等问题。从眼前来看,尽管采用了这样一种补贴的方式,但是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依然还是高于同类传统燃气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购买者的观望态度。另外,对新能源车本身的争议也很大。这些产品刚刚研发出来,技术的成熟度、产品的周期等,相对传统内燃机汽车还是很不一样的。新能源汽车在实验室中的数据表现可能已经很好,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是需要顾虑的,大家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

在补贴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民众最担心的问题中排名第一的是“补贴之后,经销商的其他优惠缩水,造成消费者受益不明显”,另外“可能出现不公平现象或违规操作”,以及“补贴的车型太少”“执行力度可能打折扣”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吴迎秋也对这些问题表示了担忧,他认为一些经销商可能从中得到利益,而没有把国家层面上要补贴消费者的那部分利益交到消费者手里,所以需要加强营销网络的管理和市场的监督。

“市场热”尚待形成

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政策已经下发一个多月,深圳等城市也纷纷制订各自的补贴标准。与“政策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热”尚未形成。虽然充电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已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新能源汽车也成为各大车展的焦点,但事实上,市场上真正能买到的新能源汽车很少,而消费者们也大多在观望。

参与调查的人认为,目前中国新能源车推广面临的阻碍中,排名前五位的问题是配套设施如充电站等不够齐全、技术不够成熟、车价不够低廉、用车成本太高和售后服务不佳。

吴迎秋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仅包括技术,还包括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否与产品吻合等,这是一个需要适应和完善的过程,要在实践中来逐步推进。吴迎秋表示,现在做一些示范性的尝试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些示范迅速地积累一些东西、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企业要在产品技术上下功夫,在成本上下功夫,此外,政府也要积极创造一个提倡节能环保的大环境。

尽管如此,在汽车行业内,这则消息还是吊起了不少人的胃口、也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支持的人有之,反对的人也不少。在我看,汽车产业的确需要一些促进发展的政策,但绝不是短期的刺激和普惠的恩泽。

从2008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汽车消费税改革、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汽车补贴等一系列提振车市、调整结构的利好政策,累计投入的资金以百亿计。其结果是,在全球汽车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普遍重挫的情形下,中国汽车一枝独秀,在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种结果表明,这些政策在当时的形势下十分必要、起到了“保增长”的作用。

但也要看到,政策的另一个初衷——“调结构”并没有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从产业结构上看,在政策的恩泽下,许多原本已经奄奄一息、面临被重组或并购的企业又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甚至新设了基地、增加了产能,继续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中国汽车的产业集中度并没有提高、依旧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从产品结构上看,尽管多项政策以鼓励小排量和节能车为目标,但大型豪华车、SUV却依然持续火爆,成为令人诧异的增长点。为什么会这样?政策设置的宽泛、普惠是重要原因之一。以2010年6月开始执行的“节能惠民补贴”为例,陆续出炉的7批名单囊括了超过470款车型,惠及几乎所有的乘用车企业。不难想象,这样宽松的门槛显然不能调结构、促节能,只能起到拉动消费的片面结果。

言及此,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过往几年政策的普惠,使不少人把政策的初衷片面地理解为刺激车市、“保增长”,而忽视了“调结构”这一更重要的目标。也正是这种误解,让他们在车市又一次遇冷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呼唤新的“刺激”。

须知道,2008开始的一轮汽车推动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的“4万亿”经济推动政策的组成部分。“4万亿”的初衷,既有“保增长”的一面,更有促进中国经济战略转型、改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面。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部署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被外界称为“小4万亿”的战略部署在强调“稳增长”的同时,依旧把“调结构”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验最为重要的是分析各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同环节支持重点的变化。

国外主要发展经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美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不仅加强对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形成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总结其经验,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获取技术实力是基础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实力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动力电池技术、动力总成技术,还是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动机技术等,都深刻的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以动力电池技术为例,上世纪60―90年代,其技术的安全性和比能量、比功率无法达到产业化需要,一直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0余年间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体进入商业化阶段,搭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丰田Pruls的销量突破200万辆。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更为重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支持,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明确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韩国颁布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

二是实现节能减排是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而逐步得到发展的,但由于技术、经济原因,短期来看,发展的关键是实现节能减排。在此方面,国外政府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降低整车重量和油耗、尾气量,首先,各国政府出台的税收、补贴政策般都是与油耗控制政策和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结合使用的。同时,还加强了对高油耗、高排放车辆的惩罚。如:在美国,新车型是根据油耗改善率来确定减税额的,符合环保节能政策的车型最高可获得3000~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在意大利的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如果该汽车是一辆“没有汽油或柴油引擎的电动汽车”,对其免除道路税的年限是5年,而不是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的3年,保险也相应地减少约50%。英国在征收车车辆保有税时,对于新购电动汽车,根据CO2的排放量分级征税,排放越少征税越少。

其次,电动汽车的电池重量和整车总重直接决定着其能源的节约情况。为此,部分国家按照整车重量的差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优惠措施。如在美国,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明确提出减税额度应根据车的总重进行调整,以反映车辆排放减少的水平。2002年出台的《能源政策法》提出,按纯电动汽车总重划分为四档(8000磅且≤14000磅,>14000磅且≤26000磅,>26000磅)确定不同的减税幅度,购买总重不超过8500磅的纯电动汽车减3500美元,若这种纯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100英里的或有效荷载容量达到1000磅的,可以增大减税幅度到6000美元。

三是走向市场是核心

我国的主要发展经验

近十余年来,我国电动汽车行业仅用了不到2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仅相当于丰田公司年度开发投入的1/20),不仅显著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大大缩短了与日美欧等国问的差距,而且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夯实了实现未来产业自主发展的基础。总结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经验如下:

注重政府支持初期的研发体系规划与布局

与国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情况相类似,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依靠政府系统研发支持起步的。但与国外汽车行业的整体结构不同,我国汽车行业创新资源较为分散,组织创新资源进行研发的难度较大。为此,我国政府在通过863计划系统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研发的前期,不仅加强了对研发体系的系统规划,而且尝试利用科技计划的大规模投入,引导行业创新资源的合理布局,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

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初期,根据当时我国主导产品为汽车的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一直保持在100家以上,行业科研资源散落在北京、上海、长春、武汉、重庆等许多城市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内,各单位问缺少有效合作的现状,在技术开发中,863计划确立并坚持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其中燃料电池轿车布局在上海,依托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燃料电池大客车布局在北京,依托清华大学和京华客车厂等;混合动力轿车布局在武汉,主要依托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开发,后奇瑞和长安公司也加入;混合动力大客车布局在武汉和长春,主要由一汽集团和东风电动汽车公司利用各自的底盘技术进行开发;纯电动汽车布局在北京和天津,客车由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轿车由天津清源动力有限公司研发。通过科技计划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支持,逐步使各参研单位聚拢围绕“三纵三横”组织研发,从而使各单位的研发目标与我国政府支持电动汽车行业科研攻关的目标相一致,有效整合利用了分散的研发资源。

注重科研项目开发的明确目标产品导向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科研开发的最终目标不是形成

从作为整车牵头单位的构成分析,既有专业的汽车制造企业,如一汽,东风汽车公司,奇瑞,长安等,也有以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人才为主组建的新型科技企业,如北京清能华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基本发挥了当时国内各参研单位的优势。

注重产业形成各阶段扶持政策间的衔接

从2001年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步走过了研发培育阶段和产业培育阶段,目前正处于产业培育阶段的中后期。分析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表明,我国不仅系统加强了对关键技术、整车产品的研发支持,而且随着研发的逐步深入和技术成果的持续产出,相继在产业化扶持、小规模示范运行、纳八公告程序、集中示范运行和鼓励购买整车产品等方面加强了政策扶持,通过有效衔接研发培育阶段和产业培育阶段的政策扶持措施,顺利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两点思考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逐步步入规模产业化阶段。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接近消费者,为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仍面对一些问题。消费者的疑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由此也引发了如下两点思考。

做什么才能使它更经济

其次,对于低价。目前,各级财政补贴力度较大,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已经接近同型号传统燃油汽车,以比亚迪F3为例,比亚迪F3DM低碳版豪华型市场价格为16.98万,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后的价格为8.98万元,仅比比亚迪F3(2010款)豪华型的售价高了1.3万元。

但是,恰恰是在这两个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影响着私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首先,与庞大的城市相比,规划建设的充电基础设施仍较少,远远未达到支撑私家新能源汽车出行的要求,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便利性仍较差。其次,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多处于中低档车的销售价格区间,在这个售价水平上,我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高,这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拓展。未来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

THE END
1.节能补贴3)在订单提交页面发票信息处,选择“普通发票(纸质)”,抬头选择“单位”填写收货人姓名,下方会显示该商品的节能补贴金额,并在提交时自动扣减相应补贴金额。 5.购买须知 1)关于身份信息:按照北京市商务委关于节能减排商品补贴的相关要求,为保证用户的合法权益,请用户下单时准确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符合http://help.dangdang.com/details/page228
2.节能补贴政策节能节电环保上市公司北京中科宇杰招商加盟,中国工业节能产业位列前茅,全国累计完成500多项节电工程,综合节电率高达15%-65%,累计为企业节约近亿元电费;专为您提供智能节电器设备代理项目、招商信息咨询、节电设备厂家加盟指导等,是节能节电创业者的致富平台。http://www.emcglobe.com/jie-neng-bu-tie-zheng-ce
3.如何享受节能补贴节能补贴是为了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而提供的一种政府补助。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您享受到节能补贴: 1. 了解当地的节能补贴政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节能补贴政策可能有所不同。首先,了解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相关政策,以便知道哪些产品和项目有资格获得补贴。 2. 选择符合条件的节能产品:在购买家电、照明设备或其他节能https://m.yiche.com/baike/598242.htm
4.节能家电补贴2013年5月16日,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将于本月底到期,没有新的方案。业内人士预计,节能补贴政策到期将掀起家电市场节能产品抢购热潮,5月下半月“翘尾效应”将会十分突显。[1] 自2012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启动惠民补贴政策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家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带来https://baike.sogou.com/v60173408.htm?fromtitle=%E8%8A%82%E8%83%BD%E5%AE%B6%E7%94%B5%E8%A1%A5%E8%B4%B4
5.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是什么?从国美、大中、永乐等家电卖场了解到,家电卖场已迎来节能产品购买热潮,不少消费者纷纷表示希望搭上“节能补贴”末班车,以便以更优惠的价格选购到理想的节能家电。 据了解,为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国美电器将于5月10日在全国展开“节能补贴”倒计时营销活动,在国家惠民补贴政策基础上,还将联合各大厂商展开国家补贴、厂商https://m.shejiben.com/ask/wenda/114619.html
6.争议家电节能补贴【争议家电节能补贴】今年11月底,北京启动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市民购买9种节能减排商品将获得补贴。补贴比例分13%和8%两档,最高额度为800元。在消费低迷,家电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政府以财政刺激消费,可算尽心尽力。消费者少掏钱,对此项政策喜闻乐见,这是很正常的情绪。不过,家电行业抓紧清库存之余,应该对补贴政策别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20151230580831052.html
7.国家的节能补贴政策有哪些律师普法总而言之,国家节能补贴政策有节能家电补贴;惠民政策;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消费者购买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五类高效节能家电五类节能家电产品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一、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宏观指导,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加强预警调控https://www.110ask.com/tuwen/12606544342837033687.html
8.2012国家新节能惠民补贴出台欲买家电请稍等家居生活平板电视节能补贴机型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根据之前国家颁布的能效等级,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都可以享受到。其中液晶电视为能效1级,且能效指数达到1.7及以上水平;等离子电视为能效1级,且能效指数达到1.4及以上水平的机型可以入选,简单的说就是一二级能效等级的平板电视产品,具体标准可以详见下表。 https://www.jdbbs.com/article-315-3.html
9.政府搞的“节能补贴”活动?一查竟是无证经营新民晚报讯(记者 夏韵)家住浦东的崔老伯向“新民帮侬忙”反映,所住单元楼下张贴了一张各种家电“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的小广告,其上还说旧机换新机“每台补贴300元”。“这到底是真的假的?落款盖章的公司都没听说过。”崔老伯对这个优惠活动的真实性有了质疑。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64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