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9年之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体回收为主的传统再生资源回收模式;第二个阶段是2009-2011年,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下的以零售商和制造商为主的家电以旧换新回收+政府补贴回收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12年后通过基金间接补贴带动的以个体回收为主的传统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和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新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共存的回收模式。2016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1、绿色回收稳定增长,废旧手机回收成为热宠
2016年,我国首批目录产品的绿色回收数量与2015年持平。同时,新增目录产品中手机回收成为行业热宠。回收宝、爱回收等新型“互联网回收+二手产品+处理”模式在2016年扩大融资,快速发展。华为等手机生产企业也纷纷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加入废旧手机的回收市场。
2、以个体回收为主的格局仍未打破,回收成本高居不下
通过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回收渠道的调研显示,2016年处理企业回收渠道仍是以第三方回收商为主,占全部回收量的90%以上。虽然有实力的处理企业努力构建回收渠道,但整体占比较小。同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进入有资质处理企业进行拆解处理的数量开始上升。其中,微型计算机和房间空调器较为明显。2016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运输、贮存和人员成本与2015年相比未见减少,尤其针对大家电产品的回收,物流成本比废家电本身的材料价值还高。此外,物价上涨,也导致回收人员的成本持续升高。越来越多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从业人员退出回收行业。
3、新型回收模式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作用日益显现
2016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新型回收模式不断涌现,回收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主导的EPR回收模式开始在全国大范围实施。四川长虹、格力、TCL等知名生产企业纷纷加入EPR试点,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再生资源回收与环卫垃圾收运网络融合(两网融合)项目在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将传统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和垃圾收运站/点进行功能上整合,实现垃圾与低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和储运。更多的新型第三方回收渠道也快速发展起来,例如深圳爱博绿,将回收合伙人与融资机制引入传统的回收行业。
电子废弃物回收规模分析
根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总量为366万吨,回收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17%;2016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总价值为94.4亿元,回收价值同比增长20.56%。
2011-2016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规模统计
拆解企业建设分析
目前,我国非法拆解的小作坊居多,正规拆解企业数量稳定。截止到2017年底,国家累计公布了五个批次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共计109家企业。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分布情况
2012-2017年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
拆解处理规模
其一,拆解基金补贴迟迟不到位,业内公司应收账款急剧增长,企业现金流紧张,提高开工率动力不足;
其二,部分拆解企业回收渠道不完善,回收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差。
2013-2016年正规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企业总处理能力
电器拆解量增加
“四机一脑”理论报废量巨大,正规拆解率有望逐步走高。根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测算,我国16年“四机一脑”保有量为19.7亿台,而理论报废量1.12亿台。
2013-2016年,我国“四机一脑”理论报废量保持在1.15亿台,基本保持平稳状态。从结构上看,电冰箱、房间空调器、洗衣机、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理论报废量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2013-2016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8.75%、15.51%、5.17%、-1.52%、-16.15%。
近四年来拆解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2013-2014年的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为13年基金补贴标准大幅提高带来拆解量的增长。其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补贴标准从15、20、5、0、15元/台提高到85、80、35、35、85元/台;其二,2014-2016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实际废弃电器电子拆解量从7045万台增长到793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6.13%,主要原因为理论报废量的稳定增长和流入正规拆解渠道的占比提升。
2014-2016年我国正规企业“四机一脑”实际拆解量
电子废弃物回收市场特点
1、回收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首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回收管理制度不健全、公民自觉参与回收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不管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商还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企业,对由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远远不够。这种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商只注重效益,不注重产值能耗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也因处理成本昂贵而大多采用简单粗放的作业方式进行处理加工。
2、个体回收处理模式危害大
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仍然以个体模式为主,因为这种模式不仅渠道通畅、方式灵活,而且符合我国劳动成本较低的国情。因此,个体回收处理模式在我国发展很快,也很普遍,但这种模式最容易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一方面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由于个体户在对电子废弃物的拆解过程中不会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导致排出的大量有毒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直接对人们生存的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对人体的危害。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个体户对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多以手工拆解、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为主,这些方式本身就对电子废弃物处理者本人造成严重的危害;二是处理过程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污染水、空气等进一步对人体造成危害。这种对人体的危害不仅对身体的伤害大,而且其潜伏期长,等到人们发现的时候往往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3、专业处理公司回收模式投资大、效益差
我国的电子废弃物处理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处理设备一般都是从国外引进,导致专业处理公司初期的投资巨大,其技术工人对设备的操作也不熟悉。另外这些专业处理公司在与个体回收户的竞争中也大都处于劣势,导致原料短缺,公司的效益也不是很好。
《2025-2031年中国电子废弃物处理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竞争战略分析报告》共十四章,包含中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主体分析,中国电子废弃物处理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中国电子废弃物处理行业投资风险及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