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泄露应急方案范例6篇

29家个体诊所中,口腔诊所20家,美容诊所3家,中医针灸诊所2家,中医推拿诊所4家,除了中医推拿诊所不产生医疗废物外,其他诊所均有医疗废物产生。57家内部医疗机构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7家,保健站(医务室)44家,村卫生室5家,产生医疗废物的内部医疗机构有39家,其中医院1家,门诊部(卫生所)5家,保健站(医务室)28家,村卫生室5家。

2.2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都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度,以单位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为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的建立健全(包含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时贮存、处置、交接登记等内容)、发生医疗废物处置意外事故时应急方案的建立等方面,个体诊所稍好于内部医疗机构(表1)。

个体诊所和内部医疗机构中均配备了专(兼)职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其中个体诊所专职比例为32%,兼职比例为68%;内部医疗机构专职比例为3%,兼职比例为97%。

区卫生局每年组织1次医疗废物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个体诊所中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率为92%,内部医疗机构为64%。

2.3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置

个体诊所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产生;内部医疗机构的主要医疗废物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无病理性废物产生。个体诊所废物总体产生量大于内部医疗机构,但村卫生室的废物产生量大于个体诊所(表2,表3)。

25家个体诊所均设置了专门分类收集点,并做到相对独立且易于管理。39家内部医疗机构中35家设置了专门的分类收集点,33家的分类收集点做到相对独立易于管理。

25家个体诊所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均符合要求,39家内部医疗机构的符合率为74%;个体诊所脚踏开启的封闭硬质医疗废物盛器符合率为56%,内部医疗机构为41%;72%的个体诊所和15%的内部医疗机构做到在医疗废物盛器上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说明。5家个体诊所、11家内部医疗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可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进行毁形处理并浸泡消毒,医务人员均采用人工毁形方式,在毁形操作时只有2家个体诊所、2家内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佩戴护目眼镜、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常用的浸泡消毒剂有戊二醛液、消毒灵粉、爱尔施消毒片、银燕消毒粉等。

2.4内部转运与暂时贮存

92%的个体诊所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76%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68%定期清洗消毒。41%的内部医疗机构使用密闭周转箱暂时贮存医疗废物,13%标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3%定期清洗消毒。

2.5处置与交接登记

个体诊所医疗废物主要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由处置单位专用车辆统一上门回收,平均处置周期为21~28d,夏季时7~14d。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废物回收对象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不回收处置化学性废物。内部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由医疗机构自行运送至附近的公立医疗机构,由后者一并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运送车辆多为自行车、小货车,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内部医疗机构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直接混入生活垃圾丢弃(表4,表5)。

3讨论

3.1个体诊所医疗废物总体产生量多而稳定,处置环节规范,内部医疗机构应重视对医疗废物的处置管理

构内得到规范管理。

3.2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污染隐患更大,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应全部纳入集中处置

与个体诊所相比,内部医疗机构由于没有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没有专用运输条件自行运输医疗废物,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丢弃等现象较普遍,医疗废物传播疾病与污染环境的隐患更大,这与内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生量相对较少、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减少经济成本支出等原因有关。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自行运送到其他医疗机构代为处置,在运输环节中没有专用运输设施与设备,可造成医疗废物在运输路途中的遗撒、泄露和丢失,存在疾病传播的风险与环境污染的隐患,而代为处置的医疗机构按法律要求是不得接受非本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的。还有部分内部医疗机构直接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丢弃,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更为回收重复利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器械提供了便利,埋下安全隐患。个体诊所与内部医疗机构应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纳入集中处置,不得自行将医疗废物运送至附近医疗机构代为处置,更不得随意丢弃医疗废物或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村卫生室作为内部医疗-机构中的一类,具有特殊性,产生的医疗废物量比个体诊所多,更应直接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上门回收处置。

3.3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缩短上门回收的周期并加强处置废物的能力

THE END
1.小区废物回收合同书(精选6篇)4、任何一方要终止协议,应提前一个月告知对方。 5、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___乙方:___ ___年___月___日___年___月___日 小区废物回收合同书 2 甲方:___ 乙方:___ 鉴于甲方负责管理小区的环境卫生相关事务,乙方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hetongfanben/20220705090342_5262479.html
2.废品回收协议书1、废品回收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电话: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准予乙方进入甲方所管理的收购废品的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协议期限: 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二、付款方式: 乙方每次收购废品,即付予甲方废品收购费。甲方必须保证每日提供300斤废品予乙方,如不足300斤,则不足的部分乙方按每斤0.4元于付款时扣除https://www.safehoo.com/Files/Copy/201704/479695.shtml
3.废物回收协议书(精选10篇).docx废物回收协议书(精选10篇).docx 12页内容提供方:素珍 大小:25.24 KB 字数:约7.26千字 发布时间:2024-11-20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废物回收协议书(精选10篇).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18/8065127113007000.shtm
4.包装回收协议书.docx包装回收协议书背景包装废弃物的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都提出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参与包装回收。为了给予包装回收行业提供指导和规范,制定此《包装回收协议书》。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包装回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并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4492098.html
5.废品收购回收环保协议(精选5篇)4.3.甲方有权对乙方废物的处置进行跟踪检查,对不符合规定或造成环境污染,取消其收购资格。 5.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甲方:上海-有限公司乙方:上海润东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日期:2011年5月28日日期:2011年5月28日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i7mfgx7.html
6.废弃物管理方案设备物资部门:负责与供货方签订回收协议以及对部分废弃物品的回收;负责供货车辆进出场、卸料等保持干净,以免污染环境。 安全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施工现场及生活区的安全文明施工,保护环境卫生。 四、所需物资及预算经费 五、开始时间及完成时间 在工程开工前与相关方签订相关的协议,直至整个施工过程的结束。 https://m.cbi360.net/hyjd/20220220/252612.html
7.通州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服务委托协议二、合同名称: 通州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服务委托协议 三、项目编号: 11011224210200011886-XM001 四、项目名称: 2024年通州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服务 五、合同主体 采购人(甲方): 北京市通州区植物保护中心 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云杉路北京设计小镇·智汇园2号院22号楼 http://www.ccgp-beijing.gov.cn/xxgg/qjzfcggg/qjhtgg/t20240722_1605543.html
8.废料垃圾处理合同11篇(全文)锌熔法在诸多回收处理方法中属于使用最广泛的,很成熟,钨的回收率为95%。但与此同时,该方法最不适宜处理粉和锌污染的废物,在回收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如产品的性能较低,生产成本高、能源消耗高、低温真空技术和设备复杂等。 4.电化学法 在废硬质合金的阳极电场作用下选择最适宜的电解质,控制阳极电位,通常在酸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85jvn93.html
9.山西危险废物处理山西危废协议签订山西废机油桶回收处理山西太源危险废物治理中心专业从事山西危险废物处理、太原废油漆桶回收处理、山西废化学试剂回收处理的公司,联系电话:13546728999,欢迎咨询我们http://www.wxfwczzx.com/
10.长江大学经济学院青年志愿者支队:暖心之旅4、“暖心之旅”大型公益活动涵盖了义务迎新,慰问孤儿院,义务献血,缅怀先烈扫墓活动,爱心募捐,废物回收,小学生安全知识普及,为西门小学捐建“爱心图书馆” ,西门小学“六一”汇演等丰富内容。 (二)活动背景和意义 由于荆州市经济状况相对落后,造成很多小学生处于窘迫的困境,另一方面,孤儿院管理体制不够全面,导致儿童http://www.zgzyz.org.cn/content/2012-10/29/content_7229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