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网站首页之前,先简要分析下它们的发展史。
1998年刘强东在北京成立京东公司;
2001年成为光磁产业最有影响力的代理商;
2004年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开辟电子商务领域;
2007年京东多媒体网正式改名为京东商城,屹立于B2C市场,并建成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物流体系,并推行POS机上门刷卡服务;
2008年京东商城扩充了平板电视、冰箱、空调等大家电产品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3C网购平台;
2010年11月,图书产品上架,实现从3C网络零售商向综合型网络零售商转型;
2011年7月,京东与九州通合作,正式进军B2C在线医药市场;
2013年7月,京东成立金融集团;
2014年数十家潮流品牌和十一家高端品牌入驻京东;
2015年京东集团与韩国电商网站乐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公司组织架构重组,调整为4大事业部,3C、家电、消费品和服饰家居。
2003年阿里巴巴宣布投资1亿开办淘宝网,正式进入C2C市场;
2003年10月推出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
2004年7月推出阿里旺旺,承载阿里系一切的沟通桥梁;
2006年淘宝推出了类目、属性等分类方法,更好的引导用户进行购物;在导购这个角色中,淘宝更是推出了首页类产品、社区类产品、营销类产品;
2007年,淘宝内部开始孵化B2C电商,即淘宝商城,也就是今天的天猫;
2011年,淘宝网孵化的业务线在拆分中清晰起来,淘宝网、淘宝商城、一淘(购物搜索)、聚划算(团购)业务相继独立。
从以上可以看出,淘宝最初是单纯的C2C,京东是单纯的B2C,发展到现在两者间有效的结合。京东是从原有的IT电子产品发家到后来涉足电子商务领域后主要的产品线是3C产品,到现在发展成为综合性电商平台,而阿里系现在旗下的产品,大多数都是由淘宝引申而来,如天猫、一淘网、聚划算、全球购等。
作为电商类平台,首页扮演的是非常重要的“导购”角色。而作为导购,首先要知道是谁在使用首页?核心用户是谁?不难看出是买家、卖家、小二、合作伙伴等,从用户的优先级来看,买家明显优先级最高,再然后是卖家。细分买家用户群体,也就是新手、专家、介于两者之间的用户,而新手才是核心用户,只有新手才会在首页研究各个板块。因此从新手着手,继续细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针对这3大类用户群体,分析京东、淘宝首页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淘宝的标题栏中我的淘宝、购物车、收藏夹主要是为买家服务,卖家中心、网站导航主要为卖家服务,而商品分类与联系客服两者均有服务,功能设计中买家、卖家的服务入口非常明显,都在一级菜单中显示。
京东的标题栏中我的订单、我的京东、京东会员为买家服务,客户服务、网站导航为用户和商家服务。
2)京东没有收藏夹这个功能,并且把我的购物车入口放在了搜索栏右侧,而淘宝将购物车放在了顶部标题区,个人认为这两个区域对用户给用户的使用成本差不多;另外一点是点击淘宝首页的购物车,下拉框中显示5个最近添加的产品,而京东首页的购物车,可通过下滑显示购物车里的所有产品,不需要再次点击进入购物车查看购物车里的所有物品,可能淘宝主要是想让用户进入购物车页面,让用户有个更直观的选择,并且在购物车页面有降价商品和库存紧张的分类,可以增加一定的转化率,京东则直接简化了用户购买的决策流程,直接在首页选择需要购买的物品。
3)在该处京东增加了企业采购,为大批量的企业采购提供了优惠的专属入口,可以理解为B2B模式的创新和试验;
相同点:其实不该把淘宝的5个小版块的内容分为第二版块,但为了对应首页3屏的楼层导航设计,暂时把该小部分区域划分为二屏区域。这两个模块虽有大小之分,但模块的作用一致:个性化推荐。
淘宝根据产品的人气值设置了5个小版块,不仅提升了淘宝内产品的入口,更可以基于大数据个性化的为用户推荐适合她的模块,增加用户购买率。
京东在该屏设置了营销模块:京东秒杀、领券中心,个性化模块:发现好货、优品专辑、排行榜。由于每一个用户在京东上浏览、点击、收藏、购买的商品都不相同,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对用户做画像,基于购买记录、或者是浏览偏好甚至是地域的特点,使得在该板块中展现的商品千变万化,实现了千人前面的个性化页面。
1)淘宝和京东在首页第三屏的区域都设置了楼层导航,对于综合型电商平台来说,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产品也越来越多,搜索同一类商品,在搜索结果页面显示的页数也越来越多,用户一般会浏览排名靠前的产品,导致流量的两极分化,因此在首页增加产品入口使产品分流,让更多的卖家有更多的机会展现是楼层导航的作用之一,另一个作用是楼层导航还扮演着导购的重要角色,从用户使用场景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说逛街、逛超市、逛淘宝,而楼层导航就是利用用户“逛”的行为场景,对应的用户是无购物目标的初级买家,通过提供丰富的特色板块和个性化推荐可以提高用户的购买欲和购买体验。楼层导航还可以使用户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逛的模块,并且还增加了快速置顶的功能,提高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