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城乡垃圾却长期存在“一埋了之”等现象,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产生一定生态安全隐患。如何对垃圾进行精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让城乡生活更美好?日前,来自国家部委的权威专家赴河北唐山深入调研并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示范引领,上下“一盘棋”促垃圾变废为宝
在城市不少小区,虽然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配备了相应垃圾桶,但业主自觉意识并不强,物业也难以做到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垃圾中转站对大到家具、家电、办公桌,小到塑料、碎木板材、玻璃制品、化纤棉麻等堆积如山的“废品”资源化利用率很低,许多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被铲车砸碎拍扁,直接当成“废物”拉走填埋焚烧。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此,调研组的专家们认为,要通过企业示范引领,各行各业协调联动,上下“一盘棋”,形成合力促垃圾变废为宝。
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专家艾崇公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全国产生废钢铁2.4亿吨,废弃有色金属1437万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6.7亿吨,报废机动车200多万台,废塑料1890万吨。他表示,开发利用好废旧物资,对缓解国家资源的瓶颈约束、降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度和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各级政府要加大培育骨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对开发利用废旧物资起到行业引领作用。
在唐山市废旧物资再生加工企业——马家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一间展厅内,各类垃圾化身为资源的产品展示给调研组一行留下深刻印象。全国政协第四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秘书长、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白煜章表示,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前景广阔,各行业各部门应该在方方面面给予支持,为企业赋能,形成废旧物资利用的合力。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零打碎敲。而是统筹管理,各行业都要一以贯之,形成一盘棋。”国家税务总局专家谢滨建议,各地各部门都要担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地方责任,并落实好现有政策。以税务部门为例,要降低循环经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环保税等税赋,使企业经营能轻装上阵。
因地置宜,以最节约的方式促垃圾资源化利用
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华夏董氏集团一项调查发现,生活垃圾中有不少物资通过合理加工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比如占比近50%的餐厨垃圾可以加工转化成粗油脂、生物有机肥、饲料等,塑料、橡胶、玻璃、纸质、木质、铁质品等垃圾经过分拣归类后,可作为再生产品的原材料。有资料表明,回收1吨废塑料相当于节省6吨以上的石油,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省740公斤石英砂、130公斤纯碱和130公斤石灰石……
据了解,华夏董氏集团2016年以来,在一些城市探索形成了“家中分袋投放、桶内分拣归类、车辆分装运输、园区分别加工”的“四分法”模式,从源头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好,循环利用也好,都要结合当地实际,以最节约的方式实现精准处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一位专家有感而发。他认为,各地要因地置宜,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循环经济新路径。对于类似唐山这样的资源型工业城市,要把矿山、钢厂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作为当地一号工程,要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建设建筑垃圾生态产业园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能源资源配置要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致公党中央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建议,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不要仅局限于企业内循环、市域循环,还要拓展视野,找到区域互补点,精准发力促进循环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周志强则强调,“无废”概念,要从减量、绿色生产生活、资源化利用三方面统筹考虑废物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
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支持循环产业发展
“国民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资源的增量却在减少,要解决这一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说,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已迫在眉睫。
“在‘十四五’时期,将加快长效机制建设,支持循环再利用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专家张丛珊说,目前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这可以为垃圾资源化利用节约很大成本。但从垃圾分类到分拣,到作为资源真正进入循环体系,还需要若干政策保驾护航。有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