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刘晓磊□蒙敏莹黄福兴)循环经济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重点产业,也是该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做大做强,已形成涵盖再生不锈钢、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锌、再生塑料及汽车再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成上中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的完整循环产业链条。2024年1至10月,全市循环经济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

园区厚植“沃土”企业发展“繁茂”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服务举措,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产业资源要素保障,加大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助力产业发展基础提升的同时,着力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在各项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梧州临港经济区初步建成“回收—拆解—粗加工—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及贸易”一体化、上中下游企业相互衔接配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园区内全产业链闭路循环,是再生资源年处理能力超560万吨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为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长洲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通过引导企业对回收的废旧不锈钢材料进行重新熔炼,形成了“回收—冶炼—热轧—酸洗—冷轧—制品”的不锈钢再生循环全产业链,该园区也成为国内产品结构较完善、产业链较长、集群带动效应较明显的短流程不锈钢专业园区。

截至2024年10月,梧州市规上循环经济产业企业45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8%,完成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3%,占五大产业规上总产值的38.6%。从龙头企业看,实现产值超亿元企业18家,占循环经济产业规上企业数的40%,产值占比99%,同比增长25.8%。

技改赋能发展产业提档升级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该市坚持在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体系下功夫,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市循环经济产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从而带动产业整体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升级。

梧州市金海不锈钢有限公司是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采用数字化技术在订单、生产、运维、销售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实现“产销一体、管控一体、业财一体”,生产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下降10%,工厂产能提升14.2%,经济效益明显。今年,金海不锈钢公司获得工信部颁发的数字化转型三星贯标认证。

此外,梧州市还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创新升级加大研发投入,严格落实各项研发投入惠企政策,鼓励循环产业企业加大并保障研发经费投入。截至目前,全市45家循环经济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填报研发费用覆盖率已达到20%以上。

THE END
1.第27周报山西河北江西新疆印发再生资源回收方案;万物新生7月2日,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万物新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已投入使用。该产业园位于大冶湖高新区,由万物新生(爱回收)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08亿元,用地面积43.65亩。 据悉,万物新生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将分为三大业务:建设华中地区爱回收运营中心,为用户提供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检测、仓配、售后等服务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D3A9DM05414HNL.html
2.深圳市爱博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方plus爱博绿的 “互联网回收+交易平台+分拣中心”模式、“互联网+回收”体系建设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废旧电器电子创新商业模式,均属于行业首创,为废旧家电回收、实现固废资源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爱博绿聚合回收信息,整合上门回收服务、分拣中心运营、再生资源交易、废旧家电拆解等产业链条,切实解决传统回收行业散、乱、小、污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1/22/c5963747.html
3.《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7页)家电行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doc 7页内容提供方:ranfand 大小:72.5 KB 字数:约3.91千字 发布时间:2020-07-07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3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05/8134045121002122.shtm
4.《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布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依托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推进农膜回收、处理、利用示范。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农资销售企业等相关责任主体参与回收。健全废旧农用农膜回收体系,在覆膜量较大的地区率先建立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支持乡镇集中开展回收设施建设和区域性残膜回收。到2025年,全区农膜当季回收率达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