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如火如荼。
但一些消费者反映,在以旧换新过程中,旧家电不论品相好坏均是“一口价”回收,而且多是几十元的“超低价”。消费者抱怨,如此回收影响以旧换新意愿。
如北京某市民2021年购买的一线大牌近万元的冰箱,平台估值仅有60元。在某电商平台上,冰箱类家电旧品不论品牌、新旧,抵扣60元;空调类,挂机250元、柜机450元;电视35元,洗衣机50元。
而在线下,虽然各实体店、卖场回收价比线上高一些,但报价却与旧家电的残值没有直接关系。
多位家电回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大多数旧家电回收后只能拆解,只有少数特别新的会流入二手家电市场。而拆解的利润很低,回收还要耗费人工成本、核检成本、搬运成本等,商家对回收旧家电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工人日报》4月29日报道)
新闻链接:
线上电商平台甚至线下家电卖场的以旧换新,其实就是卖家一定程度上让利,在已有价格促销以及服务保障政策以外,为鼓励消费者购置新家电、淘汰旧家电的一种方式。
如果旧家电本身可以流入二手家电市场,消费者往往会自行联系这类市场、收购方。这意味着,联系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家电卖场的消费者,其实已经经过了一轮筛选,基本上是无法被二手家电市场接受的、消耗磨损程度比较高的旧家电。
回收来的旧家电,回收价确实不高,但还涉及到搬运、拆解等多项人工成本,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商家的补贴行为。
所以,家电回收价很低,很难归咎于商家刻意压价。我们甚至不妨说,现有的这种“超低”回收价的机制,其实大大减少了家电产品的消费浪费,使得可以延续发挥基本功能的家用电器继续服务于居民家庭,而不是被轻率地更新换掉。
当然,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无论是在美国、日本、欧洲国家,还是我国,被定义为耐用消费品的家用电器,而今的使用周期比起过去的同款,比如现在的电冰箱跟以前的老款电冰箱,现在的电视机比起以前的旧款,功能完好期更短,往往是法定以及厂商承诺的保修期过后就迅速进入一个比较尴尬的故障频发的阶段。
过去,一些网友谈及这些问题时,常有所谓的业内人士“大聪明”讥讽前者存在被迫害妄想症。但美国、日本一些专家和媒体通过对家电厂商的深度报道也清楚地指出了这一问题,也就是现在的家用电器在设计中就有意缩短了耐用性(以加速换新)。
这种情况下,哪怕很多居民家庭非常小心、爱护地使用家用电器,也无法完全避免新款家电在保修期后出现故障,要么只能不断花钱更换(配件)、维修,要么换新。
当然,这也使得线上、线下家电回收只能对这类家电出具看似非常离谱的低价。
家电使用寿命明显缩短,功效、功能正常期显著缩水,表面上看这可以加快消费者家电消费,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总额是受限的,在家电上花费了更多钱,就必然只能压缩其他方面的消费。而且,家电厂商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厂商的这种做法实则固化了国有品牌品质不高的印象,所以就必然使得中高端消费者的购买转向品质得到更好保证的品牌,包括海购等渠道购买的外国品牌。
现在掀起的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促进换新,而且应当通过提高各类家电的行业标准、质量要求,并大幅延长法定保修期,来使得消费者对于国产家电品牌形成更高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