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区,拎着编织袋、骑着三轮车的拾荒者无所不在;无论在机关院校还是建筑工地,拾荒者无孔不入,时刻坚守……
伴随着国有废品回收业的萎缩低迷,北京城里的“拾荒军”不断壮大起来,他们每天都与被都市人嗤之以鼻的“垃圾”打着交道,实践着自己的“淘金梦”。据一位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北京市“拾破烂的游击大队”有10万之众,另外还有20万人在大大小小的私人企业里从事废品回收,这浩浩荡荡的30万“拾荒军”每年从北京拣走30亿元人民币。
进京农民的最低起点
“一把钉耙、一条麻袋、一杆秤是每天来这里捡垃圾的标准配置,前几年他们来了是一阵吆喝,现在改用了高音喇叭。这些人把该收的收走了,有些不能收的,只要瞅准机会也‘收’走了。”一位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师傅这样描述拾荒者。
9月初的一天,在团结湖水碓子小区,记者与一位“配置齐全”满载废品停在路边歇息的中年拾荒人交谈中了解到,他原来在老家务农,由于各种负担太重,一年下来除了温饱,就剩不下什么钱了。听村里人说北京好挣钱,到了北京,才发现那些“挣大钱”的老乡几乎都在收废品。不过现在每天走街串巷也挣不了几个钱,因为来北京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各方面也都管得越来越严了。
同是拾荒者,也分三六九等,一位“业内人士”把这大致概括为“刨不如捡,捡不如运,运不如换,换不如收”,“坐在家不动就赚钱”的当算最高境界,是那些已有相当实力,自办废品收购站的“破烂王”,最低层次的是捡破烂的———走街串巷拣垃圾,一般月平均收入约在千元左右,当然如果关系户多,能“吃”大单位,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也有可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教育程度同样关系到拾荒者收入的多少,这颇有些出人意料。一位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他自己一没技术,二没本钱,现在的文化水平也就是干收个废书、报纸、啤酒瓶这些风险小的行当。他每天大概能收入十几元,如果能碰上有个搬家的,给人帮帮忙,能收多些废书或家具什么的,好的一天能挣上二三十元。同村的老乡好多人都在北京干起了家电回收,很挣钱,但那需要有文化,得有眼力,懂行。今年年初,他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北京上学,当爹的一心想多挣钱供孩子念书。他说“没文化干啥都吃亏。”
不设门槛的市场空白
据了解,早年来北京拾荒的“先驱”中,挣着钱的大都回老家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北京扎下了根,他们从艰苦创业中学到了“循环经济”的经营之道,开始承包垃圾场做起小老板或中间商。虽然从事此行当多年,但有照经营者寥寥,也谈不上什么管理。“干我们这一行的,前些年都是些孩子、老人家,现在可不一样了。眼下要靠拳头和势力拼抢,年轻力壮的才挤得进来。”一位回收行业的“精英”向记者介绍,除了传统的运输工具平板三轮以外,名片、手机已经成为新一代拾荒者联系业务必不可少的“行头”。
在居民小区、学校、建筑工地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都会有固定的“互助小组”严把死守,有一个固定的“地盘”是拾荒者有稳定收入的前提,而各“互助小组”也多以家族、老乡之情维系。拾荒者之间或是不同的“互助小组”因为占据“地盘”而引发的争执,甚至殴斗的事件时有发生。
边缘人拓展的生存空间
9月8日中午时分,记者跟随一辆运送废品的平板三轮车,来到朝阳区东坝乡。在一个废品回收市场的路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废旧物资回收站,有的专门回收废纸,有的专门回收钢、铁、铜等金属类产品,还有的回收木材类废旧物资等,类别明确,各有所司。
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以来,朝阳区政府下发文件,要取缔这个废品回收市场,要我们停产或者转产。就目前来说,朝阳区的大小回收市场近200家(包括无照的),其中很多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或者是下岗失业人员,当然对于无照经营的黑回收点取缔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对我们这些有营业执照的合法经营者也进行取缔,真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过。
当记者问及该市场每年能回收多少价值时,其中一位老板用笔粗略计算后告诉我们:“就我们这个市场来说,每年能够回收废钢3万吨以上,书本、纸板、塑料1万吨以上。朝阳、海淀、丰台3个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旧物回收市场比较集中。保守的估计,这3个区每年所收废旧物资总价值能达10多亿元人民币,纯利润达总收购废旧物资价值的4%,所以说,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隐患众多的监管盲点
就目前北京市废品回收业的状况,记者找到了北京市供销总社,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近年来北京拾荒帮的崛起,固然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但也与国有废品回收业的萎缩低迷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供销社一直承担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相应管理的职能,废旧物资回收原来是由供销系统的回收处负责管理,但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原来回收处共有十个人,现在连最后一位老同志也退休了。现在对于回收行业的监管归北京市商委。
记者多次与北京市商务局联系,均未能得到正面答复。商务局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要耐心等待。直至发稿,记者的等待依然没有结果。(记者李文华王旭辉)
不可“荒”了拾荒者
城市拾荒者的生存状态及这一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直颇受争议。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废品回收这一行当。
从大而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制定强制性的产品耗能和环保技术标准,倡导循环经济,力求使本国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我国也在积极尝试建立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回收利用的各种再生资源日益增多,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就愈发必不可少。
或许是由于我们维护城市形象的顾虑太多,着眼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太弱,国有废品回收行业近年来一直呈萎缩态势。
国有废旧物资回收系统的萎缩和退出,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有些城市由于没有正规的废品交投站,市民卖废品不方便,久而久之,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成为城市拾荒者,有的甚至举家、举村到城市收售废品,外来无证废品收购人员抢占了这一块阵地。由于缺乏管理,“卖废品”竟也频频引发居民投诉。
2002年,国务院取消了设立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企业特种行业许可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尚没有一个国家性的法规,出现了管理真空,回收渠道混乱,客观上给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问题。此外,我国的旧物回收市场也暴露出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