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远:苏联可以避免解体?俄罗斯首部国家历史教科书新观念评析

俄罗斯首部国家历史教科书新观念评析

吴恩远

[摘要]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俄罗斯教学领域思想混乱,影响到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俄罗斯政府从2007年开始着手编制国家统一的历史教科书。2016年,根据《历史教学方法新观念》编制、经国家审定的历史教科书——《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正式出版。教科书论证了伟大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必然性;对苏联建立的历史意义给予正面评价;把“斯大林模式”定性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认为苏联如果选择正确的改革道路,可以避免解体。

[关键词]苏联俄罗斯意识形态历史教科书

苏联解体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俄罗斯联邦的历史教学并未使用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教材来充当学生的教科书。这一状况导致历史教学思想混乱,并严重影响到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和历史观的教育与培养。俄罗斯政府从2007年开始着手编制国家统一的历史教科书。2016年,经国家审定的历史教科书正式出版。本文意在探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出版背景和过程,并着重对教科书所体现出的历史新标准和教学新观念进行评述。

一、国家统一历史教科书的出台背景: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教学思想混乱

苏联解体后,当时的俄罗斯政府认为,苏联的历史经验表明专制思想是导致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因此,俄罗斯必须实行多党制和思想多元化。而这也通过宪法加以确定。1993年12月12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第十三条规定:“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容许作为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或者垄断的意识形态。”[3]于是,在教学领域没有采用国家统一的思想教育教材,学校和教师完全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教学参考书。[4]

在上述会议中,多数教师认同国家统一制定和编制新的历史教材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克服之前的混乱现象。教师代表列昂尼德·波利亚科夫(ЛеонидПоляков)指出,1990~1991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解除了武装,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放弃了把世界看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观念。在思想领域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全人类价值的一些抽象、模糊的概念,如“自由”“民主”“市场”“人权”“公民社会”等。结果,原来的道德观念全变了,这导致人们头脑一团糟,社会一团糟。因此,必须改变对西方民主的盲从现象,制定新的合乎社会发展观念的教科书,培养一种民族意识形态,即民族的世界观、俄罗斯人的世界观。[6]

上述主张不可避免地突破了俄罗斯宪法关于“不容许存在垄断的意识形态”的规定。普京对此这样解释:“制定统一的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有统一的观点并不意味着用官方的、官僚主义的态度来统一意识形态领域。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要贯彻逻辑的一致性;要认识到我们国家和我们的国家体制在其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可割裂性和相互联系性;要看到尽管过去发生了最具悲剧性、最复杂的事件,但这些事件仍然是祖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历史是民族统一和历史文化基因的基础。”[7]普京认为,可以容许教科书存在不同的观点(后来出版了经国家审定的三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但绝不容许有那些污蔑或者丑化国家历史的观点。现有俄罗斯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科学发展需要,对国家历史的解释“停滞”在20世纪90年代,采取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抽象的、矛盾的解释。目前这种教育方法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正确的人格。

第二,有利于消除俄罗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史学界充斥着全盘否定甚至丑化俄罗斯历史,特别是20世纪历史的各种历史教科书。很多教科书以否定苏联的革命历史和批判苏联的社会制度为主题,竭力渲染苏维埃时代的黑暗以及生活的荒诞与痛苦;有意无意地轻视先辈在过去时代所做的一切,轻视近百年来俄罗斯国家的存在,彻底抹黑苏联历史;有的历史教科书甚至否定伟大卫国战争的正义性,把这场战争描写成两个极权主义政权之间的争斗,同时大讲战争带来的灾难,企图把苏联人民说成实际上的失败者。2009年5月19日,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第549号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总统直属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那些为了贬低俄罗斯联邦国际威望而篡改历史事实的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向总统提交这方面的报告;制定与篡改历史、损害国家利益行为进行斗争的战略计划;向俄罗斯总统提交拟采取的措施;审视俄罗斯联邦各级机构和组织在这场斗争中的情况并协调其行动;针对有损俄罗斯利益、歪曲历史事实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反击措施并尽量减轻其消极后果,拨正历史航向。[8]

在与历史学家的座谈中,普京强调:“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学生们对我国历史的重大事实、历史杰出人物事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应对我国人民在俄罗斯国家上千年的历史中所做的一切给予客观的评价。无论如何不能以各种理由或无缘无故挑衅我们的历史。当然,历史如同任何人文社会科学一样,面对不同的观点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但最重要的是必须以客观、公正、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要热爱自己的祖国。”[9]普京还强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结果问题上,绝对不能容忍侮辱自己国家的观点。

关于对苏联历史的评价问题,普京认为,绝不能抹杀国家和人民在这一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所做的一切,苏联时期国家取得的成就是无可置疑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从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出发,对国家和人民在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加以诋毁。[10]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危机不仅使俄罗斯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也沉重打击了俄罗斯思想文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展开对俄罗斯的文化围剿和精神侵袭,恶果已然显现:原有的价值观念崩溃,价值观定位出现偏差,许多人言必称美欧,认为只有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进而扭曲丑化俄罗斯,抹黑俄罗斯的历史和领导人。

普京主张尊重历史传统,强调家庭观念,更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他认为,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人们只有对历史的耻辱感,蔑视甚至仇视自己国家的历史、否认国家的历史经验,那么任何民族认同都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尊严感、没有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批评是对自己的贬低,毫无成果可言。”[11]普京强调,历史教科书要使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建立在真正的爱国主义基础之上,因为缺乏爱国主义思想而妄谈民族认同是无益的。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公民认同,需要共同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意识、公民团结及责任感”。[12]

第四,有利于解决教科书中概念混乱的情况。М.叶罗欣娜(М.Ерохина)教授指出,当前俄罗斯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存在概念混乱的状况,致使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不同教科书对20世纪末的“改革”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这段历史是“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时期”,有的认为是“探索更加富有人性的社会主义的时期”,还有的认为“这是革命性变革的改革时期”,以及“这是对俄罗斯现代化道路实行渐进性变革,而非革命性变革的时期”,等等。所以,即使为了教科书概念使用的准确也必须制定国家统一的历史教材。[13]

编著历史教科书的学术负责人、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А.О.丘巴里扬(А.О.Чубарьян)院士向普京总统报告说,通过组织讨论历史教科书编著问题的教师代表大会,85%以上的教师代表都赞同学校教学必须使用统一的历史教科书。于是,由国家编著统一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就这样决定下来。2013年4月5日,俄罗斯政府成立了根据新的历史观念编写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工作组,主席由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俄罗斯历史学会主席С.Е.纳雷什金(С.Е.Нарышкин)担任,副主席由教育与科技部部长Д.В.利瓦诺夫(Д.В.Ливанов)以及俄罗斯文化部部长В.Р.梅津斯基(В.Р.Мединский)二人担任,А.О.丘巴里扬被任命为工作组学术负责人,俄罗斯科学院祖国历史研究所所长Ю.А.彼得罗夫(Ю.А.Петров)等人担任“新观念”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

二、历史教材的“新标准”和“新观念”

和苏联解体前后时期的各种教科书不同,编写新历史教材首先面临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以什么思想指导或者统率历史教材的编订?指导思想好比是新教材的“灵魂”,学生据此认识和评价历史。教科书“新观念”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第二,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编入教科书?这好比是构筑教科书的“血肉和骨架”,为此提出了教科书的“新标准”。

1.“新观念”的产生

早在2007年,当普京总统第一次会见历史学家商讨制定历史教科书时就提出,编订教科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他强调,新标准的实质是立足于对学生思想的培养,编写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教材。[14]

2013年2月19日,普京提出,编制历史教材需要有“统一的观念”。这指的是,俄罗斯历史是合乎逻辑发展的不间断过程,其中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是相互影响的;必须尊重国家发展的每一段历史;俄罗斯国家的命运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传统和文化共同形成的。这样,“新观念”的内涵更加具体化了。

2013年10月30日,在俄罗斯科学院大楼举办了俄罗斯历史学会扩大会议,对“新观念”进行最后审核。学术负责人丘巴里扬院士介绍了“新观念”的具体内容供大家讨论,大会通过“新观念”草案。2013年11月1日,《历史教学方法新观念》(草案)上报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审批。2014年5月,俄罗斯历史学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国家历史教学方法综合新观念》,确立了新版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文化新标准,并开始编写统一的新版历史教科书。

由此可见,新版历史教科书的编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权威性,国家最高领导人出面推动,学术界权威人物领衔编写教科书;二是现实性,制定新版历史教科书的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三是广泛性,教科书在编订过程中普遍征求了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传媒机构的意见。

2.“新观念”的主要内容

“新观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借助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学术严谨性,能够注意到国家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的多样性,能够注意到历史人物的多因素性格,了解族际之间交往的历史文化方式,爱护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等。[16]

3.历史文化“新标准”

受俄罗斯总统的委托,俄罗斯历史学会制定了俄罗斯统一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文化标准”(简称“新标准”)。“新标准”是学校历史教学的科学依据,既适用于基础教育,也适用于深入研究历史和人文科学的专业教育。[17]

历史文化“新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应掌握法律至上、社会和谐、稳定、自由与责任等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俄罗斯历史发展各阶段的传承性,社会妥协与互相尊重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关系的必要条件等。[18]

第二,针对俄罗斯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规定了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的内容以及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这一章节中就列出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1921~1928年”“30年代苏联社会的文化生活”等内容。[19]这就意味着,关于俄罗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人物,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写什么或不写什么,以后都有了国家规定的重要参考标准。不是什么书都可以称为“历史教科书”。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工作小组围绕这些“困难问题”在学界组织了多次讨论。2014年1月16日,小组负责人、时任国家杜马主席的谢尔盖·纳雷什金向普京总统汇报了工作小组是如何解决这些难点的。他指出,这些“困难问题”是制定统一历史教科书工作中的最大障碍,但工作小组现在对大部分难点已经达成一致看法。统一历史概念并不意味着关于国家历史种种问题的争论的结束。恰恰相反,正是不同历史学派的争论才推动了历史学科的发展。[21]

丘巴里扬院士向普京总统阐述了工作小组是如何具体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的。他说,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讲述是最困难的,但经过与教师、科研人员等学术界代表的多次讨论,对20世纪的俄国革命形成了以下看法。其一,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为“伟大的革命”。现在俄罗斯甚至不同派别的人多数能够接受这个观点。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历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由此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因素。其二,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与“现代化”一词相联系,最初曾经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最终这种观点还是被接受了。其三,俄罗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包括中亚国家、高加索地区加入俄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俄国殖民化的过程。但是工作小组认为,不仅应注意到多民族统一的特点,更应注意到这些民族加入俄罗斯帝国,后来并入苏联的结果,以及这些民族在经济发展、政治声望的提高、国民意识的增长等方面得到什么。[22]

三、代表国家主流思想的历史教科书

在俄罗斯国家教育科技部、国家历史学会以及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通过国家审定,正式成为俄罗斯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涉及20世纪俄罗斯历史的教材有两个版本:一是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托尔库诺夫(А.В.Торкунов)院士主编);二是大鸨出版社发行的《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沃洛布耶夫(О.В.Волобуев)院士主编)。

之所以说上述教材是经过俄罗斯官方认定的历史教材,是因为它们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标志。第一,这两本教材的扉页都明确写着“本书经过俄罗斯教育科技部推荐”。第二,这两本教材的封面或扉页都明确注明,教材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历史文化标准”编写的。[24]这意味着,苏联解体以来,有关苏俄历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争论有了代表国家主流思想的观点。

(一)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都存在把苏联解体归咎为十月革命“原罪”的观点。如俄罗斯政治学家Д.А.沃尔科戈诺夫(Д.А.Волкогонов)就说过:“苏联历史的悲剧是由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预先决定的。”[25]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造成苏联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苏联因此最后崩溃。还有人认为,旧俄国根本不存在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因为“旧沙皇俄国属于封建军事帝国制度,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没有基础和条件来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6],苏联的剧变和失败,需要从这个方面“认真加以研究”。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专门设有“伟大的俄国革命:二月革命”“伟大的俄国革命:十月革命”两节,阐述了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意义。

1.战争加剧社会矛盾

1917年年初,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费开支每天高达6500万卢布,涨价、投机倒把、排队、战事不顺以及许多其他紧急问题,沙皇政府都无法解决,这一系列因素引发了社会民众的极大不满。当时社会流传的一首诗写道:“沙皇,你对俄国做了什么?抓年轻人去当兵,让整个俄国落泪。”[27]

2.统治阶级的分裂动摇了沙皇专制基础

尼古拉二世的错误以及革命力量和自由派对他行为的不断批评,导致沙皇专制的威信降低。此外,士兵对于派他们去镇压游行队伍的决定感到愤怒,大量士兵开始站到工人一边。

3.下层群众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战争引起国家经济崩溃,人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居民对粮食供给中断的状况已忍无可忍。在一些城区,人们开始摧毁小商铺和大商店。政治和经济罢工风起云涌,仅1917年2月25日就有30万人走上街头进行抗议。这些成为大规模运动爆发的导火索。[28]

4.临时政府继续参加战争的政策无法解决民众迫切的生活问题

继续战争的方针决定了临时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临时政府推迟解决国家土地和国家体制的问题。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城市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活动。1917年7月4日,约50万人举着布尔什维克的标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在彼得格勒进行游行示威。游行前一天,一些军队的委员会号召武装推翻临时政府,征用企业、银行、仓库和商店。在莫斯科、哈尔科夫、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明斯克和其他城市也发生了反政府的群众示威。从4月到7月短短几个月国内总共爆发了三次政治危机。[29]

5.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的原因

首先,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制定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为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指明了方向。《四月提纲》明确提出,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将使“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和最穷苦的农民手中”。[30]其次,布尔什维克以其通俗易懂的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给人民和平”“给农民土地”“给工人工厂”“各民族平等”,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望,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再次,教科书指出,战争延续、重大问题解决迟缓、缺乏稳定的国家政权、经济危机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人民革命情绪增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善于利用这种情况并将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31]最后,民众支持布尔什维克。教科书写道:“布尔什维克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在于,广大民众明白,他们是为在俄国建立世界上最公平正义的社会而战。”[32]

6.十月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

教科书指出:“十月革命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内,布尔什维克创建的新社会制度更成为全世界千百万人的榜样。世界各地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共产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革命的先进代表。1919年3月,俄罗斯联合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力图组成‘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十月革命的思想不仅影响到革命者,‘资产阶级’国家领导人也清楚认识到,剥削与压迫劳动人民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革命。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影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试图逐步缓解社会内部矛盾,以避免发生共产主义运动。”[33]

从以上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十月革命的观点可以看出,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由于沙皇政府无力解决国内外面临的尖锐矛盾,广大民众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状况和布尔什维克党善于引领革命运动导致的。那种认为革命缺乏必然性甚至是少数人发动的“阴谋”的观点是完全无根据的。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没有能力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从二月资产阶级革命转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的。那种认为“1917年革命应当停留在资产阶级二月革命阶段”的论调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社会主义苏联成立的意义

教科书高度评价了苏联建立的历史意义,认为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起全新的苏维埃社会主义体制,苏联的成立是重要的历史事件。[34]

1.解决民族问题

旧俄国是“各民族的监狱”。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基础上制定民族政策。国家对于生活方式为游牧半游牧的从事狩猎、捕渔业和养鹿业的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这些民族按照自己的习俗和传统享有自治权,可以开办民族学校、剧院,出版本民族语言的报纸和文学作品,一些民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改为列宁格勒)成立了东方民族学院和北方民族学院。[35]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教科书写道,国家不仅在新经济政策期间恢复了国民经济,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时,苏联率先在世界上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消除文盲、解决大规模儿童无家可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妇女权利平等,推广卫生基础知识,建立妇幼保健制度等。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行全民免费初等教育,在城市实现七年免费教育。[36]此外,教科书还承认,“在苏维埃政权初始,苏联社会的精神生活相对自由和多样”。[37]

3.提高苏联国际地位

1924~1925年,苏联与他国的外交关系进入了新阶段。1924年2月,苏联与英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同一年,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希腊、瑞典和芬兰也承认了苏联。1924年夏,苏联与墨西哥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20年代,苏俄政府与波斯(伊朗)、阿富汗、土耳其、中国、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许多东方国家展开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政府执掌政权。苏维埃政府给予了它们实质上的物质援助。[38]

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高度评价苏联成立的重大意义。2016年,普京在俄罗斯统一党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苏联)计划经济具有确定的优势,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务。例如,解决了苏联人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这毫无疑义是共产党的功劳;苏联解决了教育问题,这无疑也是共产党的贡献。十月革命前,全俄有2/3的人口是文盲,在欧洲处于最低水平。1940年苏联每千人受过普通教育的人数达到245人,远远高于美、英、德、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9]

教科书承认,“当前,俄罗斯关于苏联的评价,即苏联社会和苏联政权的特点的争论仍然存在。其中每一方观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论据。但是苏联文明这种罕见的现象还需要认真研究。苏联的出现不仅是由于当时俄罗斯社会内部矛盾深化的结果,也是对外部文明出现危机的回应。要回答诸如俄罗斯社会自身发展的独特性这类问题,需要探寻许多关键性问题的答案”。[40]

(三)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即“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

如何评价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即“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是苏联历史中最具争议的问题。国内外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斯大林式的极权制度最终必然走向这种可悲结局”。如《苏联剧变新探》一书明确指出,“本书认为,苏联剧变的根子在于有60多年历史的斯大林模式”。[41]

俄罗斯学界为了编写历史教科书,围绕这一问题举办了200多次讨论会,最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1.对“斯大林模式”的定性

苏联解体以来,国内外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用尽了一切否定之词,如“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兵营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认为其政治特点是“一党专制”“个人集权”等等。

新历史教科书写道:“俄国始于19世纪末期的现代化,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俄国现代化的新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一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苏联仅仅在10年之内就奠定了未来工业强国的基础,在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下保证国家能够拥有巨大的国防生产能力。在经济规模上苏联稳居世界第二。但强大的经济潜力并不意味着苏联天生就具有绝对优势,这种体制的运行需要集中动员庞大的国内力量。俄罗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只有动员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创造性的和忘我的劳动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现代化的结果就是苏联建成了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基础。”[42]

教科书这段文字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的几个特点:第一,30年代的苏联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承继俄国从19世纪就开始的现代化道路,也汇入了当时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第二,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现代化模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第三,苏联的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2017年6月16日,普京在回答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Stone)的提问时,也对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做了评价。他认为,斯大林的所作所为顺应了时代的需要。[43]

2.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工业分布合理,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出现新的大型生产项目,伏尔加河沿岸地区油田(第二个巴库)的开采迅速扩大了能源工业规模。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如拖拉机制造、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动机制造等。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出现了机床制造工厂、重型机械制造厂、农用机械制造厂等。1935年5月,莫斯科开通了第一条长度超过11公里的地铁线路。在城市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土库曼—西伯利亚铁路把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工业地区连接起来。苏联工业产值大幅提升。到1940年,大约有9000个新的工业企业在苏联建成。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苏联工业生产指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美国之后)。苏联各个工业部门在总产值方面超过了德国、法国和英国。

新版历史教科书最后总结道:“苏联依靠劳动英雄主义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劳动强度实现了经济独立,并成为能够生产任何工业产品的大国。国内已经形成的工业潜能可以匹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4]

3.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新版历史教科书写道:“苏联的现代化涉及生活各个方面,从工业、农业到教育、科学、社会、日常生活和人们的风俗习惯。居民迁移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文化的整体影响急剧增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被破除了。”[45]

同时,教科书也指出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的发展具有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是加速发展的工业现代化、“文化革命”和科学教育,广大民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职业发展和升迁机会,人们充满热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民主程度降低、意识形态检查加强、寻找“人民的敌人”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等现象。这一高峰出现在1937~1938年。“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的特点是管理过度集中、领袖独裁以及用党的机构代替苏维埃政权。[46]

(四)苏联的解体及原因

新版历史教科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苏联解体的过程及原因。

1.20世纪80年代苏联改革的背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曾说当时的苏联处于“停滞时代”,苏联社会似乎濒于崩溃。1990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报告中说道:“我们接受的是一份沉重的遗产。荒芜破落的农村、农业和加工业。生态状况严重。有100多座城市处于灾区,1000多家企业因此而停工……早在80年代之初就已很清楚,我国表面的富足是靠着野蛮地毫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撑的,我们曾面临很快就会陷入一种后果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境地。”[47]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当时的苏联体制已经无可救药,必然崩溃。

新版教科书断然否定这一点,认为当时苏联国内的状况“并不是什么悲惨的境地”。书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是国家历史上发展最顺利的时期:私人汽车进入家庭,工资水平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有1亿多人改善了居住条件。”[48]此外,当时苏联在航天科技、热核武器研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49]

另一方面,新版教科书也承认苏联当时经济发展出现危机现象,这主要表现为:苏联落后于当时正在兴起的世界科技革命发展潮流,计算机技术与西方的差距在10年以上;生产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过高,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人均寿命下降到世界第37位。[50]这意味着,当时苏联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必然走向失败。今天,70%以上的俄罗斯人都同意这一观点:如果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苏联完全可以避免解体。

2.改革道路的选择

新版教科书指出,当时苏联面临两种改革方式的选择:一种模式是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其特点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对国家保持严格的政治控制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可以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行深刻的经济变革;第二种模式是捷克—匈牙利改革模式,其特点是把国民经济体制全面纳入市场化改革,并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当时,很多学者和领导人认为中国模式不适合苏联,苏联社会民众更倾向于在消费标准上向西方看齐。

教科书也毫不隐讳地指出,当时党和国家经济机构的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现存的秩序表示厌倦,也对保持旧的政治体制不感兴趣,认为第二种模式较之中国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适合苏联。这种思想的逻辑是,不可能依靠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来解决所有社会经济问题。[51]

3.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

1985年4月,苏共新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实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对机器制造业实行技术改造和促使“人的因素”积极化是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因此,改革的第一阶段依然是在从前的苏联模式轨道上进行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85年4月~1987年7月,当局成功提高了工业生产增长速度(1985~1986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4%,而上一年度只有1%~2%)。[52]

戈尔巴乔夫等人认为,改革成效不明显的原因在于党内存在“阻碍机制”。于是,从1987年开始,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首先,干部被大规模地撤换,所谓“党内高层的保守力量”相继被撤职。到1987年年初,70%的苏共政治局委员、60%的州委书记、40%的苏共中央委员被撤换。[53]一大批主张西化的官员,如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被提到重要岗位。其次,制定了“公开性”“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纲领:取消对“美国之音”、英国BBC等国外传媒的限制;在历史和文学等领域出版了曾被禁止的文学作品,如阿·雷巴科夫(А.Рыбаков)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弗·杜金采夫(В.Дудинцев)的《穿白衣的人们》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斯大林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被提出来。此外,一些所谓揭露苏联极权主义国家本质的西方文学作品,如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的《1984》、罗伯特·康奎斯特(RobertConquest)的《大恐怖》等作品也得以公开出版。新的信息风暴很快冲毁了官方意识形态所依赖的制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在此之前就受到冲击,在“公开性”的条件下这一思想体系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主要作用。[54]

对苏联历史的批判和重新评价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成为戈尔巴乔夫“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教科书写道:“揭露斯大林主义、对阻碍机制加以研究后,他们总结出这样一个思想:苏联一切不成功的根源在于这一社会制度。”[55]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说道:“现存的政治制度使我们不能防止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生活不断积聚的停滞现象,并且使进行的改革必然遭到失败,其突出的特点就是经济管理职能越来越集中在党政领导手中。”[56]

这样,提出改变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就顺理成章了。第一步就是取消了苏联宪法第六条。第六条规定了苏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随后就是允许多党制,允许通过普选推选基层单位的领导人。结果苏共很多候选人落选了,169名州党委第一书记中有32名未被选中,苏共政权旁落。一大批毫无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工地主任”担任了领导。与此同时,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苏共丧失了在国家体制中的领导地位。

接下来,出台了国有企业私有化(转变为私人所有制)的“500天纲领”,同时极大缩减中央的经济支配权力。这就意味着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经济管理体制被完全破除。但是,以生产者物质激励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在当时并没有成功建立起来。其结果是,旧的管理体制被破坏了,而新的体制又没能建立,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困境。[57]

教科书最后明确总结道,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促使各种社会、政治、民族、宗教思想流派和利益关系发生激烈冲突。对社会事态的不满最终形成了对政权体制的大规模不满。[58]

4.“主权大阅兵”与苏联解体

教科书指出,在改革的6年中,任何改革目的都没有达成。国内物资供应奇缺,导致地方利益争执,民族矛盾凸显。教科书写道:“中央权力的削弱,清晰地显示了中央没有能力保护联盟利益。戈尔巴乔夫直接向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人民发出的呼吁并没能使相互敌对的趋势停止。潜藏了几十年的各民族间的冲突高涨起来。”[59]

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最先发表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苏联法律的优先权。此举严重打击了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威,瓦解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国家治理的完整性。随后各加盟共和国依次效仿发表高于苏联法律的共和国宣言,实质是独立宣言,这被称为“主权大阅兵”。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浪潮导致了苏联最后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本人后来也承认,由于当时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导致一个尽管存在严重社会弊端,但却完全可以避免解体的国家灭亡。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纪念改革25周年的一次会议上说道:“苏联解体并非不可避免……苏联是我们自己毁灭的。这是我们的失算和错误。是我们的改革者们自己犯了错误……”[60]

(五)学习20世纪苏联史应该接受的观念和启示

新版历史教科书在卷首写有“导言”,在卷末写有“结束语”,代表该书编写者希望青年学生通过学习20世纪苏联史应该接受的观念和得到的启示。

第二,通过学习20世纪国家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科书在结尾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思考:20世纪俄罗斯国家民族利益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理解沙皇政府、临时政府、俄国内战时期存在的各种政权在俄国、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行为?它们做出的关于国家的重大决定是基于什么逻辑?能否认为当年的俄国、苏联的发展模式对于国家今天的影响是有限的?在20世纪的许多年里,俄国对外政策首次和西方强国一起积极向东方和南方开拓,这是基于怎样的情况?高效专业的俄国和苏联外交学说是基于何种因素且怎样形成的?在20世纪,苏联出于什么样的主客观原因,以何种方式不仅保持了世界强国地位,而且还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基于什么原因形成的苏联教育体制被证明不仅是极为有效的,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苏联)能够在极短的历史期限内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俄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怎样成功保持了俄罗斯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语言?俄罗斯人如何在建立起强大工业基础的各个地区依然尽全力保持了当地的民族属性?[62]

在这里,新版教科书实际上要求学生把握俄罗斯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俄罗斯从一个各方面都落后的国家跻身于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和实质,从而反对丑化20世纪国家历史。

第三,通过学习20世纪国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教科书指出,20世纪乃是俄罗斯各民族探寻国家统一发展道路的充满困难和痛苦的年代。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关于国内战争的代价,教科书写道,1917年年末,决定事件规模、深度和悲惨程度的三个关键因素迅速交织在一起。最初的革命性变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和已经高涨起来的新的战争——内战的条件下实现的。成为民族悲剧的国内战争是俄罗斯社会严重分裂的后果。战争与革命的后果是国家崩溃并分裂。尽管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63]内战导致14个外国武装力量的干涉以及几百万人流离国外。

苏联为赢得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教科书对此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70%~80%的德军伤亡都发生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为反希特勒联盟的胜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付出了高昂代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总人数为5500万人,其中苏联遭受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约为2700万人。[64]

第四,通过学习20世纪国家历史,应明白维护俄罗斯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教科书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基础上发展民族文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推动了苏联社会的发展。[65]教科书强调:“俄罗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生活只有动员起我们多民族人民共同的、创造性的和忘我的劳动才有可能实现。”[66]教科书告诫学生,民族团结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障。“对于苏联来说,这是一场全民族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是为自己国家的生死存亡而进行的战争。面对纳粹的威胁,社会团结一心,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前线与后方团结一致,纳粹分子离间苏联各民族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这些都是苏联获胜的重要因素”。[67]

教科书最后指出,俄罗斯当今的国家领导人制定了俄罗斯在21世纪发展的优先任务:21世纪应当成为新的复兴的俄罗斯的世纪。这需要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危机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作者: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标题:《俄罗斯首部国家历史教科书新观念评析》

注释:

[2]李玉兰、赵玮:《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标准条例》,《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1月16日。

[4]1997年笔者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进修期间所使用的教材为该系系主任库什金院士编写的。

[15]Концепциянового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комплексап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13августа2015.

[16]АндреевскаяТ.П.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10класс.Учеб.псообиедля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организаций,М.,2015.С.3-4.

[17]Концепциянового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комплексап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13августа2015.

[18]АндреевскаяТ.П.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10класс.Учеб.псообиедля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организаций,М.,2015.С.4.

[19]Концепциянового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комплексап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13августа2015.

[20]Концепцияновогоучебно-методическогокомплексапо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е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щество,13августа2015.

[24]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началоXX-началоXXIвека.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Дрофа.2016.С.1.

[25]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

[26]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7]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5.

[28]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

[29]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32-33.

[30]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32.

[31]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42.

[32]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68.

[33]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началоXX-началоXXIвека.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Дрофа.2016.С.79.

[34]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

[35]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6.

[36]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6.

[37]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22.[38]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16.[39]周荣坤、郭传玲:《苏联基本数字手册》,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40]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8.[41]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封底。[42]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8.

[44]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32-133.

[45]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

[46]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

[47]《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莫斯科,1990年,第5页。

[48]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2).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47-148.

[49]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

[50]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4-6.

[51]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11.

[52]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6.

[53]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7.

[54]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1.

[55]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2.

[56]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30.

[57]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9.

[58]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24.

[59]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37.

[60]СазоновА.А.КтоикакуничтожалСССРМ.,2010.С.116.

[61]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иС.108.[

62]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3).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8-109.

[63]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

[64]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6.

[65]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5.

[66]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109.

[67]ГориновМ.М.,ДаниловА.А.,МоруковМ.Ю.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часть1).10класс.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Просвещние.2016.С.6.

THE END
1.国家防疫新政解读二十条清晰指南最后,这份文件还详细规划了新规定实施路径,从短期内逐步推行到长远内全面落实,并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做出相应调整。这样的策略有助于避免过快或过慢引起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使得整个过程更加平滑顺畅。 九、高标准监督体系构建 为了保障政策执行到的质量,将会构建一个高标准监督体系,该体系将涵盖从地方政府到社区居民的一切https://www.fikyjuyw.cn/tu-pian-zi-xun/435837.html
2.防疫新政出炉深入了解国家最新二十条规定随着全球卫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更加严格的防疫政策。中国也不例外,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应对疫情的策略中,推出了新的国家防疫政策——最新规定二十条。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二十条规定背后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合理的应对新冠肺炎(COVID-1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规体系。https://www.l9l01mz0mt.cn/jun-lei-wen-hua/407840.html
3.新时代疫情防控战略坚持科学精准做好群众生活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摘要:在全球性的COVID-19大流行面前,国家出台了详尽的《国家疫情政策20条》,旨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保护民生的同时,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是对传统公共卫生措施的升级,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防控措施方面,国家疫情政策20条强调了https://www.vydtlwhhp.com/zheng-ce-fa-gui/395847.html
4.疫情防控新规20条指南引领安全生活二、新冠病毒检测政策调整:精准打击确保健康 三、居家隔离与外出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措施 四、公共场所卫生要求升级:提升环境安全标准 五,学校教育活动安排调整: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六,企业复工复产指导原则明确化:稳定经济发展态势 七,国际旅行者入境流程优化改进:科学防范风险传播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zi-xun/421815.html
5.疫情防控新篇章国家政策20条解读与实践指南疫情防控新篇章:国家政策20条解读与实践指南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疫情政策20条中首要的任务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中央应建立健全疫情防控联动机制,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和监督力度。 二、优化流程机制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国家推出了多项优化流程机制,如简化核酸检测流程、完善信息共享等。这不仅减https://www.qtleqzhor.cn/tu-pian-zi-xun/21607.html
6.2022年1月18日新闻联播3、北京2022年冬奥会“版权保护集中行动”暨“版权守护计划”在京发布。4、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政府龙井市1367回复:2013驾驶证年审新规定1、2013年起持AB驾驶证年审期限从每两年一次年审改为一年一次,如果https://cai.verywind.com/cc/2022%E5%B9%B41%E6%9C%8818%E6%97%A5%E6%96%B0%E9%97%BB%E8%81%94%E6%92%AD.htm
7.国家防疫政策最新规定二十条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国家防疫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势变化。最新一轮的二十条规定,为打击疫情带来的冲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措施。本文将通过深入解析这二十条规定,以及结合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并运用这些政策来保障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安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最新规定是基于前期经验总结以及国际卫生组织建议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21526.html
8.新时代防疫新篇章解读国家最新二十条规定在全球疫情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了新的二十条防疫政策,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对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能力的提升,更是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升级。 二、加强健康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 通过设立多层次的健康监测网络,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便在出现新的变异株或其他紧急情https://www.f3kg3td6j.cn/zheng-ce-fa-gui/466925.html
9.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改进和调整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一)取消本通知发布前银行、企业需向所在地外汇局报送以及外汇局各分局需向总局报送的所有直接投资项下各类报表。 (二)本通知实施后,现有直接投资项下各类业务衔接及账户数据迁移等问题应按照附件4的原则办理。 (三)《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资本项目外汇管理业务操作规程(2009年版)>的通知》(汇综发〔2009〕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402495
10.年度盘点!2021年竟然有这么多政策发布年度盘点!2021年竟然有这么多政策发布 【卡车之家 原创】临近2021年年底,这一年当中,货运行业有不少新政发布,比如蓝牌新政相关的、限行禁行、绿通政策等等。下面,我们以月份的形式给各位卡友综合盘点一下。 1月政策 新国标、绿通、治超等 1月1日起:机动车检验新国标实施http://www.360che.com/law/211206/167836_all.html
11.快看隐私政策7.2 您理解并同意,为了更好的向您提供服务,我们需要适时根据快看漫画平台产品及服务的发展情况,对本隐私政策进行修订及更新。我们会在快看漫画平台显著位置发布更新后的隐私政策并通过在显著位置提示或向您发送推送消息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您,如您不同意更新后的隐私政策内容,您应不使用或立即停止使用快看漫画平台服务。https://www.kuaikanmanhua.com/anim/privacy_policy.html
12.二手车真的难,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还继续!#汽车以旧换新补懂车帝用户阿喽新能源汽车发布了一条小视频,视频内容为:二手车真的难,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还继续!#汽车以旧换新补贴 #二手车 #新能源汽车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7443007511239707919
13.基蛋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发行事项公司公告(七)公司滚存利润分配政策 经公司 2014 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前实现的未分配利润 作为滚存利润,于公司完成公开发行股票后,由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登记在册的 新老股东共享。 (八)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 为避免公司未来可能出现的同业竞争,公司实际控制人苏恩本签署《关于避 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承诺:本人https://wap.stockstar.com/detail/JC2017062600000082
14.隐私政策V5.26隐私政策 版本:V5.26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7日 生效日期:2024年11月8日 感谢您选择使用我们的服务! “我们”是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临海大道59号海运中心口岸楼3楼B331。 “我们的服务”是指我们通过“平安健康”APP或我们发布的其它展现形式、渠道(以下统称https://www.jk.cn/common-protocol/index.html?code=PRIVATE
15.特朗普贸易政策最新消息“特朗普贸易政策”首页特朗普效应特朗普 | 2018.04.24 15:20 | 关键词:特朗普贸易政策非美不可?墨欲与欧盟达成新协议,摆脱对美贸易依赖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声明称,这项广泛达成的协议荷兰国际集团:利多叠加,美元/加元今年将跌向1.20 荷兰国际集团(ING)研究分析师Viraj Patel指出,到目前为止,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风险的重新定价,加元一直是4http://www.infointime.cn/keywords/maoyi-liebiao-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