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觉得,人们愿不愿意以旧换新,主要看补贴的力度有多大,如果只有帮你砍一刀的诚意,那就低估了人们对老旧电器的忍耐力了。不知道专家有没有观察过,很多中老年家庭夏天舍得开空调的比例有多大?其实在这一块儿,一直有个很大的误区,上面觉得下面有钱就是不愿意花。实际上买房以旧换新也有着同样的误区,某市放大招,2024要收购5000套二手房,以促成老百姓卖旧买新,以旧换新来购买新房,并给到30%的契税补贴。国家队亲自下场,盘活二手房的同时还激活一手房成交,手段实在是高。现在全国已经有30多个城市全面铺开,这两天已经蔓延到深圳,首批有13个楼盘参与换新家活动。
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以旧换新的补贴最终谁来出?是企业、银行还是财政,又或者是消费者?本质上,所有的以旧换新都是一种成本转移。为什么房价跌了,水价、电价、气价都在往上涨?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跟15年前的家电下乡相比,今天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全然不同。需求不足对应的是生产过剩。为什么汽车厂商纷纷打价格战?为什么外面都在说我们出口太多?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生产性经济体,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是为了扩大再生产,社会也鼓励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现在发展阶段变了,内需迫切需要支棱起来,对于人们的收入增长、福利水平、消费能力也要上一个台阶,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
为什么上面觉得下面有钱,就是不愿意花呢?为什么现在M2总量突破300万亿,今年全国户均存款超过10万,还是不愿意买房买车?因为货币的流动是从金字塔塔尖一层层筛到塔底的,无论货币的增速有多高,只要超过经济增速的部分,就可以当作是过剩的。普通人手里有没有钱,关键要看工资涨没涨,看个税收入有没有涨。现在的劳动力也过剩,3月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人群就业率不变,但25~29岁人群就业率从6%涨到了7.2%。都知道某中国人口大省,今年事业机构要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要按不低于30%精简,缩编的力度全国最大。但实际上这个省国考和省考的招录岗位也差不多是全国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