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产业说,没有政策出台便是最好的政策。
“可以肯定,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财政直补政策,对于过去20多年以来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状态之中、正在积极谋求全球化布局的家电企业来说,属于‘保护弱小企业、增加大企业内耗、降低企业创新斗志’的行为,可以说是利大于弊。政策实施到期后的自然退出,已经成为对家电业发展的最大支持”。多位家电企业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中小企业口中的“唐僧肉”
“前几年,国家针对家电行业的一系列密集补贴政策的后遗症已经出现,因为政策刺激下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给很多企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认为农村市场需求和空间是巨大的,导致一些企业在前两年突然在各地大量上马新工业园、新生产线的建设。随着去年底整个行业遭遇经济环境恶化和消费需求回落萎缩之后,出现产能过剩、库存激增,很多企业已经处在垂死挣扎的边缘”。
有来自家电业知情人士透露,“表面上,国家一系列政策补贴最大受益者是消费者,实际上一些中小企业通过造假等手段,成为政策的实际获利者。近年来,一直呼吁希望国家推出家电补贴政策、并且进行政策延续的也正是那些中小企业”。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在国家一系列家电刺激政策的背后,一些中小企业采取“全产业造假”成为国家补贴的最终受益者。从国家对政策的招标开始,很多企业就通过贿赂评委、申报材料造假,取得中标资格。进入市场销售阶段,通过联合经销商伪造虚假销售台账、非法获取公民身份证等手段骗取补贴。
有来自浙江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行业协会下属的经营性公司,就公开对帮忙企业取得家电下乡招标资格进行叫卖,最高时达50万元,后来一路降至20万元。”
“据我所知,目前中标家电下乡资格的不少企业,就是典型的‘皮包’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完全靠贴牌。没有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点,完全靠与经销商共同造假,利益共享,将根本不存在的家电产品按照正常流程运作后就拿到了国家财政补贴”。来自广东的一家电企业人士如是说。
政策打乱企业经营节奏
不可否认,政策的推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电消费需求,也给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不过,对于很早就拥有“找市长不如找市场”意识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国家政策补贴却成为一把“双刃剑”:一些企业开始患上严重的“政策依赖症”,完全以政策为导向进行产品和市场的布局,一旦政策退出企业便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方向。
家电资深观察家洪仕斌指出,当前中国家电业已经处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过多的政府政策参与并主导,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战斗力。
上述来自浙江的知情人士指出,“更大的风险还在于国家层面,一旦政策退出,一些政策投机企业也随之在市场上迅速消失,那么,已经销售出去的家电产品售后服务,谁来保证?”(本报记者许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