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1991-1999,那些永不忘怀的时代印记
1990年,呼啦圈是火得没边没际,几乎每家房门后都会挂一两个呼啦圈,成为国人健身史上最普及的运动之一。
当时的呼啦是一根塑料管围成圈,管子里还灌些小珠子,这样摇起来呼呼响。伴随着全民健身的兴趣,呼啦圈成为校园、工厂、院子里随处可见的健身神器。
同样是这一年,亚运会的召开,极大增强了国人自豪感,当年的宝宝叫“亚运”的特别多,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印记。
80年代中后期专卖在服装零售行业出现,基本上都叫“服装专卖”,90年代初期变成“西装专卖”“衬衣专卖”“裤行”“女装专卖”“运动服装专卖”等等,90年代中后期变为了“雅戈尔专卖”“杉杉专卖”“李宁专卖”等品牌专卖店。
专卖商业模式自从进入服饰零售,其主流模式名称已经发生了几次大变化,而变化的背后是服装企业快速发展,更深层次是国人审美的变化,从功能、样式再到品牌。
90年代初,文化衫成了流行。一夜之间,城里青年、旅游的、学习的都穿了白色衬衫。T恤上写着当时流行于社会的口号,如“别理我烦着呢”“我是流氓我怕谁”“跟着感觉走”“挣钱真累”“我来了我走了”等表达情绪的口号。
1984年,王朔在《当代》发表了处女作《空中小姐》,1989年发表了《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后,王朔发表了一系列小说:《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玩主》《我是你爸爸》等。王朔幽默叛逆个性的语言,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欢。“我是流氓我怕谁?”几乎是他语言的写照。
1989年初,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刘恒、魏人和史铁生等人组成“海马影视创作室”,扯起“议价”旗号“按质论价”出售文艺产品。创作室的《渴望》让他们名声大噪。
1990年,《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室内剧,以写实视角直面那个社会动荡年代,讲述几个年轻人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创下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神话。
“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一时万人空巷。《渴望》全剧54集只花了102万元,相当于不到两万元1集。该剧导演郑晓龙透露,公安部当时统计,由于《渴望》的播出,犯罪率都下降了。
1992年,一种内裤外穿的踏脚裤流行于街市,凡女性莫不人腿一裤,集贸市场卖菜的大妈、嫂子、小姑娘也都“踏脚而裤”。
在那个一阵风的年代,健美裤的要求太高了,高矮胖瘦穿了都不好看,好多大娘大妈穿健美裤,反而不伦不类。在经历一段辉煌的流行后,健美裤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后衣着开始“返璞归真”,自然、质朴、舒适的衣服,越发受到人们欢迎。面料趋于薄、轻、软,棉、麻、丝、毛等天然面料受到人们的青睐。
休闲装在这个时期被大家接受。
1995年,当国外少数几个休闲服饰品牌刚刚出现,周成建察觉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退出了主流西服竞争,专门生产休闲服装,还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邦威。
1993年初,所有女人的鞋跟都不约而同地增高了,既有高度、又很拉风的高跟鞋成为上海滩最“流行”的时尚元素。
穿上高跟鞋,女生身材更加高挑、穿衣打扮更时尚、也更加自信,高跟鞋成为女生鞋柜必备款。
1994年,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入中国,超市出现了。紧接着,家乐福、普尔斯马特等蜂拥而至,先是柜台式超市,然后仓库式的大超市也来了。
看到超市赚钱,华联、百佳、豫园、家家乐等超市密集出现。
琳琅满目的商品近在咫尺,令人充满购买欲望,自选自取的方式给了顾客最大体验感受,如果你改变主意可以把商品随时放回原地。
高跟鞋流行没多久,胸罩出现了。
1999年,古今在全国首次推出“动态橱窗”,吸引了众多的眼球。
高跟鞋、胸罩的出现,说明女性消费群体的崛起,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90年代化妆护肤品开始风靡全国。
1995年,郑明明推出《美容形象热线》,当时广大消费者对美容理解还不够深刻,“热线问答”是最有针对性。
有人戏称1995年为“美容元年”,专业线美容院开始出现在每一个城市。
1996年开始,欧莱雅进入中国,带来了各种色彩鲜艳的染发膏,当时最流行的染发色彩是酒红色。眉毛粗了、眼睛黑了、脸蛋红了,开始流行文眉和文眼线。
美容市场在外资品牌进入后,开始缤纷起来,似乎用“洋”品牌就是与国际接轨。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国外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那会很多女生并不会化妆,但又不想被别人说“土”,经常画出不伦不类的装扮,让人捧腹。但在一次次失败中,女生们也越来越漂亮。
90年代,粤菜酒楼开遍全国,家家打出“生猛海鲜”的招牌,吃粤菜突然之间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粤菜兴起并非偶然,巧借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珠三角”经济实力,乘势北上,迅速抢夺地盘,尤其在北京,粤菜、潮州菜、广式早茶,随处可见。
粤菜作为时尚消费,还是惹得那些爱面子、讲排场的北方大佬们挥金如土,品尝澳洲龙虾、墨西哥鲍鱼、泰国燕窝、马达加斯加鱼翅等奢侈食材。
但在当时,由于餐馆整体较少,那些越贵的高端餐厅反而越受欢迎,天价菜品加高奢装潢,成为酒楼制胜法则。
1984年,北京市推出“小公共汽车”运营路线,当时车站间隔大、车速快、可以按乘客要求灵活停车。当时公共面的能挤10个人,只要你手一招,车就停了下来,黄色面的是无数人的回忆。
90年代,北京黄面包出租车开始流行,10块钱10公里,有时候两家七八口子甚至10个人都能挤得下,里面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
1994年,北京市逐步淘汰“面的”,完成了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代替“黄虫”出现的是红色夏利。夏利的缺点很快暴露,没有空调到了夏天就不好过。
1999年北京市调整了出租汽车价格,市场这时又引入富康、捷达,出租车市场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大变脸。
1994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对突破私家车禁区有重大意义。国家对汽车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
1995年以后,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富康,引进技术生产的天津夏利、长安奥拓等小型车,价格在13万元到15万元之间。私人购买量在北京、深圳、广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日益增多。
1998年,上海通用、广州本田成立,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始引入国外市场整合营销模式。各大厂商先后建立起集销售、维修、零部件、信息为一体的4S品牌专卖店。
1995年,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从5月1日起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成为第145个实行5天工作制的国家。
以前的生活,一天打扫、购物、探亲访友从早忙到晚,感觉比平日上班还要累。实行双休日后,平均一年增加了52个休息日,“战斗的星期天”开始变为周五聚友狂欢、周六操持家务、周日休息恢复。
1996年,中国第一家网吧在上海出现,互联网世界很快被年轻人接受,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网吧。年轻人宁可少吃点饭,也想多上会儿网。
80年代末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肉、蛋、奶、水果等供需矛盾愈发突出。为缓解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立竿见影,90年代以来,北方居民冬日餐桌上萝卜、白菜、土豆“三件宝”成了历史,农贸市场“鸡、鸭、鱼、虾”应有尽有,“赤、橙、黄、绿”各色蔬菜水果也样样齐全。
1997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零售市场稳定的“菜篮子”体系。
1998年元月,第一部“小灵通”在浙江余杭问世。“小灵通”又叫无线市话,相比其他移动服务高昂的费用,小灵通充分反映了什么叫价格低廉。很快“小灵通”像病毒一样在全国发展,获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1995年,IT界的风光全部被Windows95抢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MSN。白领在办公室,哪怕是前桌贴后桌,也不停地敲MSN。
1998年,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台湾、内陆播出,“格格”一词开始风行,男女老少,都坐在电视面前,等着三个格格的故事发展。
《还珠格格》也引爆了收视狂潮,在北京电视台平均收视率为44%,上海地区为55%,而《还珠格格2》在湖南经视还创造了65%的最高收视率。
1999年,北京国贸中心,星巴克在中国大陆开设了第一家零售店,开启了外国咖啡店对中国消费者的“培养”,拿铁、摩卡、美式,这标志着中国饮食习惯对外开放进一步。
马上进入新千年,近10年那些热议的赚钱机会,成为茶余饭后交流热点。
股票认购证—你当时通宵排队了?你收购了多少?很多平民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通过机制不完善时的极限套利。
期货的雏形,毫无底线的波动,让无数庄家获利,少数深谙游戏玩法的大佬,也就此进入富豪圈。
当大家蜂蛹出国时,聪明人开始培训出国,当别人考研聪明人开始培训考研,当性病、未婚先孕越来越多,男性医院,女性医院,性病医院么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那些年赚钱的机会多被先知先觉,勇于偿试的冒险者拿到,成为了各地先富起来的一波人。
【2000-2009】生活中的新气象新事物和那些年错过的“机会”
进入新千年,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鸡鸭鱼肉,已经成了普通百姓桌前菜,人们已经不用在买肉时,掂量自己的钱包。
偶尔去饭店撮一顿也成为平常,此时各地已经出现了跨地域的饭店,火锅、烤肉、烤鱼等通用菜品,几乎每个地方都能找到。
由于交通越来越便利,北方人也越来越多吃上了南方的水果、菜品,南北交流也越来越多,人们也很少再吃不惯哪里饭。
2007年,二师兄(猪肉)带领CPI一路狂奔,小麦、大豆、玉米、花生、蔬菜、禽蛋跟着疯涨。一些期货的庄家兴风作浪,赚得了又一桶金,并留下了套利的传说。
加上把钱存在银行的利息回报,相对于CPI的增长,收益是负值。许多人开始重视理财,“你不理财,财就不会理你”也被广泛宣传。
人们纷纷投资于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等多个领域。
中国社会致富的主旋律正在悄悄改变:以往人们习惯勤俭节约,慢慢地积累财富。
不少人却突然发现,原来投资对财富的增长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互联网在向生活不断渗透,网络用语开始流行:
“要是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
媒体关于网络新词语丰富了语言环境,还是污染了语言环境争论四起。
大家争论不休时,“给力”开始火出圈,给力一般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因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悟空的一句台词:“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而流行。
随后,央视也开始使用“给力”,也算给流行语的一次背书。
2006年元旦,9亿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农业税种的取消,标志着农业政策的调整。以后再也不会依靠农业补贴工业发展了。
而此时,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农业已经开始靠政府补贴才能发展。
2007年,全球金融海啸,消费性电子产品外销需求急速衰退,针对农村消费不足现状,意图扩大内需市场,财务部、商务部启动家电下乡。
家电市场呈爆发增长。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83亿台,实现销售额6811亿元。
这项政策让格力、美的、海尔、联想、海尔、同方、万和、万家乐、海尔等家电企业营收暴增。也让老百姓以较低价格买到了产品,是双赢的结果。
但财政支出进行补贴,更像是转移支付,整体的成本将会以别的形式在经济运行中呈现。
同时,家电下乡是一个家电行业猪都会飞的年代,这也导致了后来家电行业的后5年疲软。
2007年春运,沪宁、沪杭线首次出现了中国自己的高速“动车组”。且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展开,列车运行时速达200公里,其中部分区段时速达到250公里。
中国列车从此进入高速时代,人们得意地把动车组称作“子弹头”。
2010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试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
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让国人有了期待。随后,5天发生了6次故障,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称,故障不是安全事故,需经过2~3个月的磨合,话音刚落,“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铁道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却招致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发言人王勇平在回答“车体为何掩埋”的提问时称,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抢险,“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至此,高铁开始限速,安全速度成为了首要选择。
1997年,中国每千人只有个人电脑6台。当时世界平均每千人拥有64台。到2007年中国每千人拥有543台,普及程度已相当高。
电脑的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
在90年代,电脑完全是奢侈品,每个人接触过电脑后,都会被互联网丰富的内容所震撼。那时一台笔记本要好几万,好多孩子的梦想就是长大能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
时代发展太快,有时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已经走远。
2007年,有人开个玩笑,10年前,在中关村上班,当时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手提一台笔记本,那多有面”。而如今,同样是中关村上班,现在想的是“什么时候自己手里能不提笔记本电脑啊”。
电脑的普及对各行各业影响是深刻的,以前工作是随手一根笔、一个本,现在则随时拿着笔记本电脑,这对人们娱乐、生活、生产都有重大影响。
以前生产多是经验主义,有了计算机后,可以进行更复杂运算,生产更精细仪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反过来影响生产、生活。
2007年初,一只可爱熊猫,拿着三炷香的图标火了。
但这只熊猫却并不友善,它是电脑病毒,电脑里所有.exe可执行文件的图标变成熊猫模样,而且点不开。
而无论如何删除和杀毒,这个该死的图标依旧会出现,铺满整个电脑屏幕,还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
北京、山东、山西、上海等地,给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当年的中国,大家对于电脑、互联网相对陌生,真正懂得技术的人很少,电脑感染病毒后只能束手无策。于是“熊猫烧香”迅速扩散,无数民众深受其害。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出“熊猫烧香”的紧急预警,在警方的努力下,2007年2月,警方在武汉市区的一个出租屋里成功抓获了病毒制作者—25岁的李俊。
嫌疑犯居住在杂乱无章的出租屋里,交流期间他本人也比较温和,满屋子的电脑编程、黑客等方面的书籍。
警方询问他制作“熊猫烧香”的企图时,李俊的回答让警方一时语塞。
“我不为钱,不为名,也没想攻击谁,我就只是单纯地想炫技!”
随后,互联网安全越来越受重视。
北京奥运的举办,成了中国人自豪的一刻,通过奥运窗口展示国人形象,成了共识。北京社区老头、老太苦练英文,希望为奥运出力,说全民参与毫不夸张。
但2008年绝不算顺畅的一年,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汶川地震让无数国人悲痛,奥运火炬国外传递过程中被抢夺……一连串的遭遇让外媒看衰中国能否举办一届奥运会。
随着李宁惊艳的点火仪式,恢宏大气的开幕表演,各种质疑开始消散,最终在全国健儿努力下,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榜首,这一刻国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升了国际声望,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中国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大国心态和风范得到塑造、锤炼。
二十世纪头十年,中国的变化是如此之大,好多人还来不及拥抱,已经被时代的年轮带过,只留下网络上扎心的问题。
有时夜深人静,我们也会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么?
90年代末期到2002年:网络时代的到来。你敢投资网络公司吗?你拿着这样的融资计划书找过风投了吗?哪开家网吧,赚个几百万也不是什么难事情。
90年代末期到2007年。楼市上涨。你买房了吗,你投资了几套,炒房团你参加了吗?你是否曾经在分房、买房之间犹豫,你有没有在攒钱买房、贷款买房之间徘徊?
2000年开始到2005年。加入世贸给出口加工业带来的机遇,你是否在这个行业?你是否做货代?你是做纺织品出口?当在一片狼来了的喊声中,你是否看到了其中蕴藏着普通人成功的机遇。
04年到06年,你参与期货市场了吗?你知道10万元两年间就可以让一个人财务自由吗?还有比单边行情赚钱更简单的么?看到无数的期货炒家一夜暴富,你是否也曾尝试让人惊心的“豪赌”。
2004年到2008年。你开矿了吗?你是不是矿老板?随便什么矿,后面几年的商品大牛市在等你。
2007年。股票大牛市,在全民的狂欢中,你入场没有。2008年春天,股市暴跌,你是否逃离了呢。在那刺激的过山车上,你是否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对股票一见倾心么?
2008年,金融危机中你看到机会了吗?你还在讨论失业,害怕裁员吗?你没有看到期铜的单边走势吗?你不知道06年商品期货的大牛市重新回归了吗?
08年末到现在,温总理的4万亿让你看到机会了吗?你参与到了十年难遇的国民财富分配当中来了吗?
2000年,房子已经成为择偶最重要的条件。你买房了吗?你买房贷款了吗?你的房贷还剩多少?成了“逼供词”。有房有车成了条件好的代名词,不然在父母眼中这都要受苦。
高房价已经让年轻人后怕。《甲方乙方》里有段经典对白。刘蓓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葛优回答:“没有房子的婚姻才是不幸福的。”
新千年后,随着房价的一路攀升,特别是在2005年到2006年第一季度,市场上已经无法找到中低价格的房地产,购房者多背上了沉重的还贷负担。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2006年先后宣布的加息,加重了人们对房贷负的担忧,“房奴”一词横空出世。
2009年,蚁族开始在网上流行,它指的是高学历低收入的群体。这些人一般聚居大城市的边缘地区和近郊农村,他们和蚂蚁有着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面对北上广一线大城市,居住、生活、工作、上学的压力,一些白领们旗帜鲜明地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想到二、三线城市或回老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