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促销大潮,今年在家电行业真的是“一浪接着一浪”。不过,相对于过去五年、十年,家电圈发现,今年家电厂商不只是展开一场肉搏争夺战,同时也开启一场“深度反思战”:反套路、反阴谋、反低价、反炒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用户和媒体都在反思“谁还在交智商税”、“还为哪些产品交智商税”?
其实对于众多家电厂商来说,并不存在主观上要让消费者交“智商税”。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突出差异化、颠覆性或原创性,往往就会出现一些“夸大”、“夸张”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交了不少的“智商税”。
洋品牌热背后的家电乱局!
多年以来,家电品牌层面的“智商税”,最容易理解,也很直观。
三是公开租赁“僵尸品牌”。一些贸易公司,或者营销公司,直接租赁一些家电业的“僵尸品牌”,即这个品牌所有者已经不参与市场经营,完全通过收品牌租赁费而活着,而且比那些家电工厂日子过得滋润。但是,一些租赁“老品牌”的企业们,采取的则是“轻资产运营”:为了降低成本,生产直接找小工厂代工,销售直接在淘宝、拼多多平台低价出货,物流则委托给淘宝菜鸟、京东物流,基本没有售后服务,就通过“低配贴牌、低价销售”赚取微利。这些品牌唯一价值,就是有一定的所谓知名度,能在电商平台凭低价抢到一些订单。
产品智商税的乱局渐收敛!
相对品牌“智商税”,一些新技术产品的“智商税”则更容易理解了。
这些年来,家电市场上出现了打着各种养生、健康功能的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净水机可以喝出健康来,甚至还出现各种所谓的“神水”、“小分子水”可以包治百病,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净水机。
还有一些“复合型家电”主打一机多能的卖点,最终却让一些用户发现多是“鸡肋”:买的时候感觉很好,使用起来并不实在。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七八种功能为一体的集成灶,后期油烟清理成为头疼的问题。
同样包括洗烘一体机、空调扇、扫拖净化监控多功能机器人,以及多功能烹饪料理机,都存在类似问题。冲着洗烘一体机功能买的,但一年用不了2次烘干功能。同样,集十八般厨艺于一身的烹饪机器人,经常使用的就1、2种功能。此外,加湿净化换新风于一体的多功能空调,最终使用最多还是制冷制热。类似情况,在这几年的家电新品创新中屡见不鲜。
所谓家电“智商税”,主要是指在家电市场发展不成熟,用户消费非理性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窝蜂”盲目跟风的消费情况,以及盲目迷信洋品牌总认为外国的家电就是比中国好。同时,还有货不对板,花了冤枉钱,买下“名不符实”东西等乱象。但是,并不是说相信洋品牌就是“交智商税”,也不是买新技术产品就是“交智商税”,而是那些“假洋鬼子”、“坑蒙拐骗”的商业行为,才是公开收智商税。但随着信息透明、消费理念,这种现象在家电业只会越来越少。
在家电圈看来,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由此带来的消费更理性、需求更个性,必然会给很多家电企业和商家通过投机等手段“收智商税”,增加难度,并且会不断压缩其空间。其实,在清理家电行业乱收“智商税”的过程,就是家电市场洗牌,头部企业推高行业门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