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走“高端”路线的京东,也放下了身段,试图从竞争激烈的电商博弈中打一波“价格战”。
去年双十一后,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回归。他尖锐地指出,京东正让一些消费者有了越来越贵的印象,所以需要重拾低价策略、回归用户。
而另一方面,根据京东发布的财报,也隐有被拼多多赶超的趋势,电商老二的位置似乎岌岌可危。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京东的GMV增速只有5.6%,要知道,相同宏观背景下2021年京东的GMV还高达26.2%。
这样缓慢的增长速度,使去年京东的GMV只有3.47万亿元,而横向对比拼多多,其GMV将达到3.2亿至3.3亿元。如此步步紧逼,2023年拼多多反超京东将是大概率事件。
京东似乎陷入了增长困境,这样的现状和未来,也让刘强东焦虑不已。
于是,京东决定效仿拼多多打出的低价策略,试图“复制”一个拼多多。3月6日晚八点,京东百亿补贴全面上线。该频道出现在京东的一级入口,范围覆盖京东平台的全品类。
“花样”拒绝保价,京东被指玩不起
其中,京东百亿补贴商品不支持价格保护这一点争议颇大。也就是说,一些商品升级为”百亿补贴“商品下调价格后,此前高价购买的消费者在价保期内申请价保被平台拒绝。
根据京东平台公开的文件《京东开放平台“商品价格保护”服务规则》,价保是指“商品价格保护”,消费者在京东购有“7天至90天价保”标识商品后,若商品在价保期内降价,可申请返利差价。
拼多多和淘宝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京东虚假宣传,拒绝价保”已经升级为集体投诉。有法律人士称,京东此举涉嫌虚假宣传,可以认定为欺诈。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而当这位消费者下单更贵的1TB版本或其自营店同款机型(比百亿补贴产品贵300元)时,就不会出现以上情况,正常提交订单。
这一系列的不愉快体验,让很多消费者直呼京东是不是“玩不起”?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称,京东百亿补贴不作价保,可能是为了不进行过度竞争和维护行业秩序。
但无论京东作何考量,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百亿补贴在一些情况之下,并没有实打实的让消费者享受到实际的优惠。
京东能“复制”拼多多模式吗?
事实上,京东之所以推出百亿补贴,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正在面临各大电商平台的前后夹击。尤其是淘宝和拼多多,一个有更加完善的商品体系和促销理念,一个有超低的价格优势,相比之下,京东就有些尴尬,虽然具有强大的物流网,但仍面临着内外兼困的局面。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京东推出了史无前例的价格补贴活动力度,一方面是为了在疫情之后促进消费和活跃商业氛围,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各家电商平台强力促销竞争和维护自身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的应战措施。
众所周知,百亿补贴最先是拼多多发起的,最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策略,觉得对电商平台是是一笔亏本的买卖。但最终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百亿补贴为拼多多吸引到了巨量客户,在推出的当年,该板块日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大关。
这样的低价策略也让拼多多尝到了甜头,从2019年的1.007万亿元的GMV一路飙升至2022年3万亿元的GMV。
不过,京东要想完全“复制”拼多多的成功模式并不容易。两个平台可以说是各具优势。
东方证券分别对京东和拼多多上的百亿补贴类产品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对比拼多多百亿补贴类商品,京东在带电类占优:抽样140个SPU中,可比72个,京东价低于拼多多百亿补贴价格的共14个,其中主要在带电类领域,统计选品60个SPU中绝对便宜为10/60,主要集中在手机的Apple、华为、OPPO品牌。
京东百亿补贴电子产品页面截图
对比拼多多非百亿最低价(仅对比最低价低于百亿补贴价SPU),仍为带电类占优,抽样可比94个,京东价低于拼多多最低价共38个,主要集中于带电类、母婴玩具和医疗健康,其他品类京东绝对优势不强。
拼多多百亿补贴电子产品页面截图
可以看到,京东的百亿补贴和拼多多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京东仍然在聚焦其主打的中高端市场群体。
此前,阿里聚划算也曾发起过“百亿补贴”活动,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有业内人士表示,聚划算的“百亿补贴”之所以没获理想效果,是因面临补贴低价扰乱品牌商价格体系的困扰。一位接近聚划算业务的基层员工曾向《财新》表示,一旦品牌不同意,聚划算便不能补贴。
那么,一向具有品牌商优势的京东是否会遭遇相同问题?阿里都复制不了的拼多多模式,京东就能完美复制吗?这些只能等待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