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政策推出后,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家电产品的销量均显著提升。据商务部全国家电以旧换新数据平台显示,截至11月8日,2025.7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3045.8万台,带动销售高达1377.9亿元。
今年的双11活动期间,家电品类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中排名第一名,达1930亿元,占比16.3%,同比增长26.5%。海尔、美的、小米等知名品牌销量更是名列前茅。
市场短暂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对政策的依赖性。家电厂商要认识到国补政策只是阶段性政策,不应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获取国补资格,甚至是如何薅国补羊毛上。因为一旦国补政策结束或调整,市场火爆的局面也会消失。如果没有采取快速且有效应对措施,将会面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的风险。
那么,家电厂商要如何摆脱对国家补贴政策的依赖?又该如何应对国家补贴政策的退出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调整期呢?
家电研究院认为,面对国补政策的退出期,一定要认清局势,保持清醒,在保质保量的同时,创新再创新。
一方面,认清局势,保质保量,不要被暂时的利益蒙蔽双眼,认清国补政策的短期性,同时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发展。
在国补期间,有一些家电厂商便将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在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偷工减料。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也要确保能在享受国补政策的同时,获得利润的增长。
偷工减料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品质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口碑和消费者的信任度。
另一方面,要创新再创新。从这次家电国补,重点补贴1、2级能效的家电产品就可以看出,低端产品和特价机已经不再是未来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他们对家电产品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功能,而是更便捷、舒适、健康的生活体验。
家电厂商唯有不断创新,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家电产品融合,才能在竞争激烈和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短视的还在纠结明年国补会不会延续,目光长远的已经开始布局,抢占未来2~3年的市场了。当然,家电作为生活中的刚需产品,即使市场从新增进向存量,仍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凭借良好的品质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通过创新技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家电厂商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