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比赛结束奖励兑现时,在退款方式上,华帝却打了个“擦边球”:“退全款”并不等于退现金,而是退购物卡。根据华帝在京东和天猫的“退全款流程”,顾客通过申请退款可以拿到京东与天猫的“购物卡”,而非现金。购物卡可以在相应的电商平台上抵扣货款,无使用门槛。
有不少人批评说,“退全款”变成“退卡”,是华帝耍小聪明,对消费者失信的表现。也有人替华帝辩护称,“这是内容营销的一部分,试问又有几个消费者会较真退现金呢?并且华帝也没有说退款的内容是现金,解释权归企业。”
猫腻1“特价”竟比日常价还高
家住白云区同和的韩先生看中的一款变频滚筒洗衣机,在“双11”之前价格是2899元,“双11”期间标价价格上涨为3899元,满1000减300的优惠后还要2999元。
韩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去年“双11”之后,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双11”信用评价报告,指出四分之三畅销品价格先涨后降,超过50%的商品实际价格上涨。中国消费者协会监测显示:539款非预售价格跟踪商品中,78.1%的促销商品并没有便宜,这些商品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到。同时,电商平台的不易捕捉性,还让不少企业的产品定价非常多变和紊乱。
对于“先涨价后降价”这一网购顽疾,可以说是各平台普遍存在的通病。为什么各家电商不怕也不改,甚至有愈演愈烈和变本加厉之势?不只是在集中促销中能够看到,就是在日常经营中也是屡试不爽。导致消费者常常抱怨很多商品标价是“一日三变”,让人捉摸不透。很可能平台推送出来的促销价,实际上比通常售价还要高。
猫腻2永远买不到的“秒杀”价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快报记者,家电行业内惯用的三大带有欺诈性质的促销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先涨后降,还有有价无货和秒杀限购。
商家促销宣称大幅降价,但当消费者去购买时却发现已经没货了,而实际上消费者根本不可能购买到这种低价产品。而商家推出的所谓“秒杀”活动,通常只是拿出极少数的商品,消费者依然不太可能购买得到。网友“Christian”就吐槽自己今年“618”期间,连续3天调好闹钟参与零点“半价秒杀”扫地机器人的活动,但每一次打开网页就显示“已被抢完”。有家电连锁卖场负责人就曾经坦言,“我们以前也做过类似的促销,现在承认错误,要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杜绝这些行为。”
猫腻3手里用不出去的“优惠券”
除了价格的先涨后降之外,另一种则是发放优惠券的形式。如果是全品类优惠券,其实跟现金也没什么区别。而恰恰在看似诱人的优惠面前返还的却是诸多限制的门槛较高的满减券或者特定产品的优惠券。一般的大家电产品动辄几千块钱,除非你刚好有需求,不然这些优惠券在你手上还不如几张废纸。网友“飞雪无情”就说,他今年“618”买了一台4500元对开门冰箱,送了四张1000元的优惠券,但是要购买10000元以上的单件家电产品才能使用。相比之下,华帝退无门槛购物卡对于消费者来说算是较为实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