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立名目陷阱重重家电产品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逛过线下家电卖场的用户都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款产品都有标价,但是当了解产品后,导购员会给你一个低于标价的价格,如果继续了解的话还有一个优惠价格,当然如果你买的多,还会有一个经理让利价格,总之只要“了解”就会有不断的惊喜出现,不知道底价到底是多少,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消费者不了解行情,往往价格会有很大的差别。

卖场家电底价无从探知

别以为在你软磨硬泡的砍价功底下,拿到最低价,就可以这么愉快的结束了,如果你准备交钱,说明你还是被骗了,其实有些赠品并没有给你。在很多的卖场中,厂家为了提高销量,都会有一些精美礼品的赠送,大到洗衣机,小到电饭煲,不管是什么东西,受益者应该是消费者。但是很多经销商或导购员暗箱操作,把赠品“没收”,消费者不得而知。

卖场促销会有相应的赠品赠出

线上线下对比PK线上真的便宜?

现在用户的消费方式,大多数都是放在了网上,觉得网上的产品价格方面比线下的产品更优惠,其实实体店的产品针对价格的优惠促销从没有停止,基本和网上持平,还可以给到用户更为直观的体现。在618期间笔者走访了线下的卖场,发现电动牙刷、剃须刀等小家电产品基本和线上持平,但是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因为存在节能补贴的优惠,所以比线上便宜大概200元左右,如果你能拿到更多的赠品,那就更实惠了。

线上线下家电产品价格基本持平

建议:相信家电选购骗人的猫腻还不止这些,而这些问题想要解决也不是不可能,消费者可以通过卖场与线上商城进行价格对比来决定通过哪种渠道购买。同时可在卖场进行真实的产品体验以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感受。如果网上商城价格低于线下卖场,那么在体验过后在网上购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赠品问题,就需要商家建立良好的诚信制度,想要更好的发展,就绪抓住消费者的心,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真的得不偿失。

延保≠三包购买应需谨慎

在购买家电的时候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延保问题,这不仅仅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更成了不少商家获取利益的手段。一些推出延保服务的家电卖场为了完成延保销售任务,竟然采用捆绑销售的方式,强迫消费者购买,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从而引发了诸多消费纠纷。

延长保修真的能维护个人利益?

听起来似乎是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方式,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在现实卖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购买我们的任意产品,都赠送1年延保服务”,这样的优惠看起来,用户可以省下不少钱。但是你要明白延保≠三包,不少的销售人员在为消费者介绍延保的时候经常把延保和三包混淆,让用户真假难辨。

家电、延保捆绑式销售

其实延保和三包是有很大不同的,三包规定中包修主要是指在“三包”有效期内,除因消费者使用或保管不当等因素致使商品不能正常使用外,在维修时消费者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厂商应该提供完全免费的维修服务;而“保修”可以理解为“保证修理”、“保障修理”等,但不一定是免费的。延保和三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偿一个是无偿。

延保和三包有很大的不同

实际上,商家往往在延保服务中设定免费维修范围,一般在收取“延保”费用后,免除该期间内维修费用,但是零配件等其它费用则不会少。而且延保一般是以商家开具的收费发票享受延保服务,一旦出现纠纷,没有正规的服务合同很难维权。

购买延保仍需缴纳维修费

建议:消费者一定要明确延保与三包的不同,延保更像是商家获取利益的手段,一旦需要购买延保服务,须与商家进行书面约定,明确延保期限、延保范围等。而购买延保也有技巧,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家电,使用年限长不易出问题,则需要根据使用经验购买延保年限。如豆浆机、电磁炉等小家电,只要正常使用两三年都不会出问题,而且更新换代比较快,完全不必要购买延保服务。

以旧换新套路多刚买的机器到底是新还是旧

以旧换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国平均每年需要报废的家电总量在2000万台以上,其中电冰箱约为400万台以上、洗衣机约为500万台以上、电视机约为500万台以上,再加上其他厨卫电器设备,每年报废的家电数量惊人。但是这些寿终正寝的家电产品并没有走上应有的回收之路,而是变成了“奸商财路”。

很多废旧家电并未走上正规回收之路

很多废旧家电流入商贩之手

但是这样的处理背后却是我们自己为其买单,废旧处理的家电产品大部分流入没有执照的小作坊,而且这些小作坊为了更好的“废物利用”,只更换外表就能骗吃骗喝的流入市场,成为不少家庭的新宠。商贩在回收价格仅仅几十元的家电产品,在二手市场的售价高达几百元,去掉中间的环节,利润也是丰厚的。而一些翻新在卖的机器,售价直逼新品,可想而知其中的利润。

建议:对于刚买的机器是新是旧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得失,更多的是存在安全隐患,为家人埋下一个“定时炸弹”,就消费者而言,要形成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对废旧家电要学会舍得,让它们及时“退役”,进入到合法正规的回收渠道。

没病小修有病大修让人闹心的家电维修

三包、延保是消费者家电使用的保障,但是如果三包、延保都已经过期,家电维修该如何是好呢?似乎只有自掏腰包维修了,但是维修行业也是陷阱重重。漫天要价就是最让人难受的事情,“没病小修有病大修”似乎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一旦出现维修的问题,他们就会把没病说成百病,把小毛病说成大故障,牟取不正当利益。

让人闹心的家电维修

而且,在维修的过程中,似乎更换的现象最为常见,而这正是家电维修的另一个潜规则,维修变更换,价格翻几番。所谓的维修,其实就是更换一个主要零件而已,似乎只有这样家电才能恢复正常。维修单位这么干是因为只有更换部件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更换下来的零件,并一定都是坏的,还能再次使用,又多了一条生财之路。

而且不仅如此,只要有过维修经验的消费者对于上门费、检测费、开机费的名目一点都不陌生,只要你请维修师傅上门,那你就需要支付各种名目的费用,对于上门费来说,只要维修师傅进门就无法避免。至于所谓的开机费,就是打开家电外壳,看看哪里出了故障,这样的收费模式都有强制收费的嫌疑。

THE END
1.以旧换新的“好经”不能念歪了更为恶劣的是,湖北、四川等地还曝出不法企业涉嫌骗补、套补,湖北省商务厅更是开出了针对家电以旧换新补贴骗补、套补的首张罚单(据11月11日澎湃新闻)。 今年以来,政府拿出大量财政资金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激活了消费市场,拓展了消费空间,真金白银的补贴给百姓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多http://szwj.jsjc.gov.cn/zt/yasf/202411/t20241129_1680964.shtml
2.家电“国补”不容薅羊毛除了加大惩罚力度,各地要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数据分析,及时准确掌握家电交旧、购新、拆解全流程信息,严防虚假交易、跨地区重复购买、大量囤货、骗补套补等行为。电商平台也应强化监管能力和数字化建设能力,用大数据和追溯机制等,将商家定价、“国补”流向等信息晒在阳光下。http://www.jcxx.cc/show-47-209115-0.html
3.享受家电节能补贴须防消费陷阱据中国来自河南市场监管【享受家电节能补贴须防消费陷阱】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一己私利,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设置陷阱,变相截留国家节能补贴,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五类消费陷阱是:售价中直扣补贴、先提价再补贴、销售浑水摸鱼、人为设置障碍及故意开错发票。详见:O网页链接 https://weibo.com/2389369587/zmUFe3bu3
4.县工商局查处“厂家补贴13%”陷阱据执法人员介绍,该太阳能热水器经销点宣称“厂家补贴13%”,其实只是经销商提价后的陷阱。 目前,国家为保增长,促内需,推出“家电下乡”返补贴政策。但有些商家为了牟利,打着“家电下乡”的晃子,欺骗农村消费者。为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县工商局采取四项措施,为“家电下乡”活动保驾护航。一是查资质看证照。严把家电http://wap.zhushan.cn/p/142862.html
5.政策调研报告近几年来,中央、省、市每年下达我县的强农惠资金数额大、范围广,为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所有强农惠农资金由财政部门集中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严格按照规定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补贴给农户个人的采用“一卡通”发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4l2m0cc.html
6.TCL放量涨停小心高转股陷阱靠补贴盈利 广发家电分析师认为,公司2010年度借助11.45亿的营业外收入(政府补贴占90%以上)成功实现盈利。目前集团产业规模500多亿,员工总数超过5万,每年纳税数亿,集团已形成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公司还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望得到政府的实质性支持,“非经常性收入”将可能成为一https://m.yicai.com/news/694672.html
7.真的恨不得把整本书打上来(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书评4.投资这个游戏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能够玩得下去。再好的投资理念都要放到实践中去验证。长期投资、逆向投资最大的敌人就是价值陷阱。即使再伟大的投资人,犯错误都是必然的。能否把犯错误的代价控制到一定风险范围内,是甄选出一个成熟投资人的关键。 5.最后,还是要有个好心境、好家庭、好身体。投资到最后,反映的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