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科学指引
《求是》杂志编辑部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定位、新使命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脉搏,一头连着家、一头连着国,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就业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业是发展之要,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支撑经济运行的基本盘和社会运转的稳定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有效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能。
2024年10月12日,第2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图为双选会现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在成立伊始,就把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争取劳动就业权利作为奋斗目标,并在中央苏区和革命根据地实行社会保险和劳资两利等政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开展失业登记、就业介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全面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并在推进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扩大就业,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的职工队伍,人民群众走上安居乐业之路。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大批新成长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制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念兹在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殷殷深情道出人民群众对拥有“更稳定的工作”的期盼。在多个重要场合、调研考察中,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推动就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深刻指明就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政策取向。一次次重要指示,一份份牵挂叮嘱,饱含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新时代,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年的3.7亿人增加到2023年的4.7亿人。累计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5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超过2100万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2年增加22708元。老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劳动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
——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把握的原则。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家依靠努力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不能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
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2024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犹如舟水相依、互动共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源头活水。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有利于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情况,是当前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把劳动力放在合适的产业、合适的行业、合适的岗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才能落实,企业发展目标才能落地,人力资源价值才能更好激发出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积极采取措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提质扩容并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改革就业领域体制机制,增强人力资源市场匹配效率,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质量,我国就业结构更趋优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2年的9.9年增至2023年的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求职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不少行业和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缺少技术技能人才。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强调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制定实施一整套就业促进政策体系,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的总体稳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空间,畅通发展成长路径,累计有260万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水平,我国农民工总量从2012年的2.63亿人增至2023年的2.98亿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改革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发现认定、动态管理、分类帮扶、跟踪回访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就业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2024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总体方略,提出了重点工作方向和具体政策举措。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不断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机制和强大合力。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激励广大劳动群众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在202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承载千家万户幸福生活,关乎社会大局和谐安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和劳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劳动者经济权利、民主权利和发展权利得到有效维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图为2024年9月12日一位老师在给学员进行家电清洗技术培训。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定位、新使命,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之本,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画卷必将不断有更新更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