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发展(精选5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考察这一时期的重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一、推行重商政策的原因

重商政策,是指统治者出于政治和经济目的,采取的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为求得生存与发展,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以发展经济,巩固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二、重商政策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商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通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采取了“通商”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使晋国很快摆脱了窘境,“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公元前658年,卫国被狄人侵劫迁往楚丘后,卫文公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使卫国很快富强起来,以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哟了维护列国之间的正常商业贸易,在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上,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如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之盟即有“无忘宾旅”、“无遏籴”的内容,即要保护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表明各诸侯国都很重视商业活动。

“轻关易道”。关税是商人的货物过关时缴纳的税款。《逸周书大聚解》说:“关市平,商贾归之。”这说明关税税率的轻重直接关乎商人的利润,进而影响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实行了“轻关易道”的政策。晋文公即位之初,为加强国力,发展经济,下令“轻关易道”,“以厚民性”,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即位后,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这些政策的实行,降低了关税税率,减轻了关税负担,保障了交通畅通,有利于吸引商人进入本国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实力,为其称霸诸侯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有司者治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管理机构,“有司者治之”。“司市”作为市场总的管理机构,“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其具体的职责是:“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以量度成贾而征值,以质剂结信而止讼。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蔬而去盗,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此外,设立了“廛人”、“胥师”、“司稽”,分掌收税、监督、保卫等职责,负责维护整个市场秩序。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对商品种类、规格等都作了严格的限制。如,为维护礼制和贵贱等级秩序,规定体现贵族身份的“礼”品,如“圭璧金璋”、“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牺牲”等都不得“粥于市”。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已经产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获得了重大发展,特别是各诸侯国实行的重商政策,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政治保障,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春秋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市”的数量明显增加。这时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如《左传》中记载的周“王城之市”。楚国的“蒲胥之市”。甚至出现了“齐桓公宫中七市”的现象,据说齐桓公的这种行为还遭到了国人的非议。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都普遍设有市场。战国时期,“市”的建立更为普遍,商品种类更为丰富,所有“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以及东西南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更广,“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纡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断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商品经济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关键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牙人牙行;兴盛原因

牙人,即贸易中介人;牙行,集贸易、住宿、仓储于一身的贸易中介机构,也称为“牙店”,在中国虽然产生很早,历史悠久,但至明清时期才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行业极其兴盛。明清时期的牙人牙行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经营的商品种类丰富、分工细密。同时,随着职能的逐步完善,牙人对市场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从商业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集市牙人都是商品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吸引了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纷纷加入其中。牙人牙行在明清时期大规模兴起并达到顶峰,并不是偶然,明清时期的商业状况和社会生活状态,为牙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挥作用的舞台。

一、商品经济大发展环境下所带来的长距离物流和市场开拓需求是牙人牙行兴起的必要条件

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对物流特别是长距离物流的需求大幅增加。明清时期驿站和水运比较发达,内河航运路线在之前就已经基本具有了近代的规模。南北运输上,大运河在明代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清代大运河的利用虽不如明代,作为补偿,海运比较发达,东西贸易方面亦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清代,全面开发了长江一线。四川的移民和洞庭湖流域的开发,长江的中上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直接的结果是长沙成为四大米市之一,汉口由一个荒洲变成了“九省通衢”。

随着商业物流线路的开辟和发展,刺激了长途贩运物流行业的发展,南北商品的交流逐渐加强,“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同时,商业网的广度和密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加深,万历年间的《铅书》曾记载江西偏僻山区铅山的商品市场,其中货物却都是来自四方,甚至还有来自海外者。同时全国性的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陕西汉中府的纸,“驮负秦陇道,船运勋襄市,华阳大小巴,厂屋簇蜂至”。

随着明清商品的经济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长途贩运商人,而牙人牙行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从事长途贩运的富商巨贾和中小商人,无论是收购抑或出售商品,都需要经由牙人牙行之手。所以市场的拓展、交换的扩大、贩运商人数量的增加都增加了牙人牙行的实际需求,牙人牙行的大量出现正是这种现实需求的结果和反映。而大量牙人牙行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各种商品的流通和互动,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专业商品生产基地和商业城镇的形成为牙人牙行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普遍提高了社会财富水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清时期商业城镇地区奢靡之风的盛行,进而刺激了牙人牙行等第三产业在商业城镇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牙人牙行应运而盛,成为商品流通和市民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长途运输的起点,长途贩运商需要依靠他们进行收购,把一家一户零星生产的产品汇集成批;在长途运输的终点,又要依靠他们把整批的商品化整为零,销售给小商小贩或是店铺坐贾。另一方面,已经与市场密不可分的农民或小手工业者,也需要依靠他们把手中的商品卖出去,小商小贩也需要从牙行进货,因此,牙人牙行在商品贸易中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凸现了出来。奢靡之风的盛行,使生活服务需求扩大,社会财富流转频繁,这都需要牙人牙行为之服务。正是因为这样,牙人牙行才能随着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活跃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物流环节和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了自身发展史上的顶峰。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注释:

(一)目前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布局现状

有学者对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做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素丽等人在分析北京商品交易市场整体布局时指出,主要由于地价差别引起的市场单位面积投资额从市中心向外递减明显,引起市场平均占地规模由内向外逐渐增大。二环路至三环路间,由于投资成本比二环路内下降很多,又因居民区建设早,规模小且分布密,即与之配套的交易市场营业面积最少且数量最多;三环路至四环路间为北京近郊海淀、朝阳和丰台区,新建居民区规模较大,还有大量占地面积大的院落式单位,故交易市场个数少,分布也较为稀疏。但三环和四环间消费人口多、地价较适中,市场个数虽比二环至三环间少许多,但面积和成交额的规模都很大。

北京工商大学的洪涛等人也概括了北京市商品交易市场分布特点,他指出,分布在城区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小商品、食品饮料烟酒、餐饮业等类型;近郊区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农产品综合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家俱市场、旧货市场、机动车市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粮油市场、水产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电脑市场和花卉市场等;远郊区商品交易市场主要是煤炭市场、木材市场、水泥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

我认为,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近半数的商品交易市场集中在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

从空间区域分布看,朝阳区、丰台区和海淀区是市场分布最集中、成交额较大的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占全市46.6%的市场个数,创造了占全市75%的市场成交额;城市发展新区市场个数占全市26.5%,但成交额只占全市的16.5%;首都功能核心区市场个数占全市14.9%,成交额占全市的5.6%;生态涵养发展区市场个数占全市12.0%,但成交额仅占全市的2.9%。

2、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呈现由内向外扩散的趋势

从市场地理位置看,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呈现由内向外扩散的趋势。2005年末,全市有71家市场位于二环路以内,占全部的比重为8.7%;有107家市场位于二环路至三环路以内,占13.1%;有146家市场位于三环路至四环路以内,占17.9%;有113家市场位于四环路至五环路以内,占13.9%;有149家市场位于五环路至六环路以内,占18.3%;有229家市场位于六环路以外,占28.1%。

3、从商品交易市场的类型看,城区主要是生活消费品市场,四环五环沿线集中的是农产品、日用工业品、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家俱建材装饰、汽车及配件等生活消费品综合市场,远郊地区主要是生产资料市场

(1)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

此类市场分布最广泛,从市中心向外,基本按零售、批零兼营、批发的顺序。即零售型市场以二环三环内布局为主,特别在二环内,几乎都是零售型市场,它们在远郊区县的卫星城镇也有相当数量;批零兼营的市场主要在二环至四环间,个别对外交通线(京通路)周围分布较多,东郊数量明显多于西郊;批发型市场以四环外和远郊区县为主,南郊数量明显多于北郊。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如粮油、蔬菜、水果)的布局也有类似特点。

(2)日用工业品综合交易市场

与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相比,此类零售型市场大多规模较小,分布很散,稍具规模的批发和批零兼营型市场主要在二环至四环的西城区、海淀区、崇文区。其经营的商品具有使用普遍、价格不贵、损耗量大等特点,需经常购买。这也是其分散分布的原因。

(3)服装针纺织品交易市场

大型零售型服装市场基本分布在远郊区县,批发和批零兼营的市场分布在二环至三环间的几个主要地点,其中丰台区南苑路沿线、朝阳与东城相邻的雅宝路、西城区动物园等处为主要聚集点,扎堆明显,但宏观上较为分散。与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不同的是,服装针纺织类商品的收入弹性较大,在市场上有更明确的定位,可选择性也大。交易市场出售的服装多数由乡镇小型企业生产,市场定位于中低收入消费者,不是北京服装销售的主流。因需求量小,城近郊区基本没有大型零售型专业服装市场,在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日用工业品市场中有部分零售经营的服装,大多来自三个服装批发聚集点,这种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更有利于不同区域消费者和零售商比较选购。

(4)建材装饰品市场和家具市场

(5)汽车配件市场

主要分布在四环和五环路沿线地区。

(二)北京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存在的问题

1、布局缺乏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商品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对商品交易市场周围环境、人口、交通等的综合分析和评估不够,相当一批商品交易市场的上马兴建存在较严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扎堆经营与零乱分散现象并存

北京的商品交易市场多是自发形成的,现在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商圈,如大红门、动物园、木樨园地区的服装市场;玉泉营花卉市场;中关村电子市场;三环路家居建材市场等。自发形成的市场往往存在扎堆经营和零乱分散的现象。

(三)北京商品交易市场调整布局的政策建议

1、商品交易市场应重点安排在四环路、五环路一带和靠近城市对外放射路地区,形成辐射全市、连接全国的不同层次的交易网络。

按照原国内贸易部《全国商品市场规划纲要》提出的,今后将以全国性商品市场为重点建设目标,积极发挥全国性商品市场在调剂供求、平抑价格、引导和组织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构筑多元化市场建设投资格局,确立合理的商品市场布局,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我市商品市场建设也要按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三大类进行布局,初步建成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地方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型市场、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批发市场组织体系。

2、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要与城市综合布局的发展相协调

商业市场是城市物流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流集散量较大的场所,另外人们的购物活动往往还会与休闲、文化、娱乐、社交等其他活动相结合来进行。因此商品市场的布局会与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与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如影剧院、游乐场),其他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餐饮),甚至公园绿地的综合配置有密切关系。一味追求规模大、档次高,则不但达不到取得高效益的初衷,反会得到相反的后果。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要有序化,形成网络结构。在总体上应当形成以大中型商品交易市场为骨干,中小型商品市场为基础的分散覆盖全市的网络结构。不但方便于群众,也有利于商家经营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

0引言

随着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电子商务又一次被人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毋庸置疑的是,电子商务在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物流环节号称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将商品安全快捷地送到消费者手中至关重要,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及再次消费。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可以走向全国,所以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对于推动农业发展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地理区域范围大,需求旺盛。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已成为西部城市农产品产业化、农民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优势,所以都纷纷要么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要么通过淘宝、京东的电商企业来开拓市场,提高自己的网络交易量。另一方面,近年来,西部的物流业也出现了迅速的发展,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条件也在逐步改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铁路货物运输量都在逐年增长,这些都吸引着西部企业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起来了,很多传统的运输部门都改制成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推动了这个市场的迅速发展。即使如此,相比较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物流相比,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环节损失大,成本高,效率低。西部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尤其是一些农村、山区的道路基础条件落后,物流设施远远达不到要求,外加企业的加工冷藏保鲜技术落后,所以导致瓜果蔬菜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严重,有时可以高达30%左右,还有过长的产销链等原因,都造成了物流环节损失大,成本高,效率低。

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滞后,涉农网站建设质量和数量都不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与平台也相继问世,诸如“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上海的“菜管家”等新颖,有活力的电子商务网站全国已有2000多家,但是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涉农网站建设质量和数量都不高,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还很落后,起步晚、基础差、资金少,并且企业之间合作性也很差,缺乏结成供应链来互相共享与帮助,整体抗风险能力弱,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

当今的中国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农业还要依靠传统交易方式势必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才可以促进农业大发展。

1)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要让西部落后地区的农产品走向全国,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加大道路交通建设的力度,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保证农产品可以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迅速的流通出去。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进入到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加大现代化的物流冷藏仓储运输设备的投资力度,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延长其保质期和利用效率。

2)加强农产品网站建设,和物流信息化共享。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通过互联网来连接农产品的销一体化和物流网络。首先,应该加大农产品电商网站建设,通过建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网站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或者借助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来农产品信息。其次,加强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和调节产品的供求信息,降低盲目生产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依据这些信息来合理安排农产品的仓储和运输计划,提高物流利用效率,降低不合理运输与不合理仓储现象。最后,充分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于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3)选择合适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不同的电商农产品应当选择不同的物流模式,对于像辣椒、土豆、茶叶等农产品,由于产量大、需求稳定,可以让农户将农产品统一集中到农户联盟,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B2B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物流仓储与运输,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可以有效地降低流通成本。对于瓜果蔬菜之类的生鲜农产品,可以实施B2C,或者C2C方式,即农户或者农户联盟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直接把农产品卖给消费者,当然必须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货物的仓储与运输。而对于粮食、肉类、蛋类、食用油等关系到老百姓日常所需的基础性商品,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B2G方式,当然这种商品只能是政府组织运输,或者委托大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物流运输。

3结束语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何将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快速销售出去,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而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撑与支持,所以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可以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大发展。

THE END
1.电商模式下的精准扶贫(电商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宣传在电商扶贫中涌现的先进企业、个人和模式,引领精准扶贫“把贫困户变网商、把贫困村变货仓”的路子,培育一大批农村新返乡创业青年以及新型涉农群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 3、整合资源,红利机遇涌向贫困区 整合资源合作共享,争取“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资金向电商扶贫倾斜,项目实施向http://lgpv1.bincess.cn/yue/793753.html
2.科技赋能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资质证书科技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型扶贫模式,都是借助科技力量,将现代科技与农村产业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科技赋能精准扶贫对农村经济的意义 1、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科技赋能精准扶贫,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入科技力量,发展农村电商、农业信息化https://wgb-lzbh.com/post/5223.html
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产品营销路径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成为农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电商平台对于农产品营销优势,探讨了电商平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电商平台农产品营销的建议策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yODU1OQ==&mid=2649203232&idx=2&sn=12429f344a77ba71fafdfaf09767c2ec&chksm=8629f2fc1e6052a7e97192c245de85283420be94c8eae3800abb122ea5abaa99a81a58185a6f&scene=27
4.电商平台乡村助农计划,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用户中心电商平台乡村助农计划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电商平台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电商平台还能为乡村带来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https://www.kanfawang.com/post/15254.html
5.电商平台扶贫实施方案(精选8篇)2016年11月,16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对电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 2017年7月5日,国家扶贫办印发《2017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我国将重点推进电商扶贫。 二、活动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q334pzx.html
6.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12篇(全文)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 可以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 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贵州而言, 农村电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 1.1 市场主体状况 农村电子商务最直接的市场主体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2ocxacs.html
7.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范文电商协会妇联自成立以来,不断团结和带领广大妇女电商提高思想认识,按照中央和省州县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 积极主动作为, 努力利用自身优势和平台带领全县贫困妇女摆脱贫困,助力精准扶贫。 https://www.gwyoo.com/haowen/27718.html
8.201810月13日、14日中午,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办,大学生能力提升中心承办的“就业创业名师讲堂”第七十一讲“精准就业创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上下两期在我院向学楼103举办。本次讲座由上海才立方就业创业信息平台负责人石锦春、中客创盟云技术经理张申丹主讲,我院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潭、中心老师赵巧利以及全体大学生能力提https://www.htu.edu.cn/xlxyxx/2018/0921/c6892a128038/page.htm
9.被帮扶心得体会大全11篇本次培训,省扶贫办邀请了权威的领导、专业的授课专家,课程丰富,立意高远,针对性强,9个学习课题分别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农村电商助推精准扶贫》、《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效落实》、《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解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打造幸福美丽新村》、《职业农民与农民经理人培育》、《https://zgwsbzgl.fabiao.com.cn/haowen/7981.html
10.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杂志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主办2019年第02期关键词:农村电商 精准扶贫 作用和模式 发展路径 本文以安徽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村区域电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并论述了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基本模式,进而基于此,分别从全面培育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积极改革大力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构建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农村区域电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效的发展的https://www.youfabiao.com/sdnygcxyxb/201902/
11.电商的精准扶贫年终总结(通用16篇)电商扶贫的目标是:新增市场主体305家;开展精准就业扶贫,免费在贫困村实施就业创业培训和有针对性指导服务,培训电商人才20__人以上;实现贫困村网上开店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电商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贫困村电商村级服务站100个;实现电子商务信息员贫困村全覆盖;培养扶贫领头人100名;培育优品网货品牌200个。流通产业扶贫目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gongzuojianding/9503598.html
12.汪向东评京东电商扶贫:精准扶贫与电商企业创新5月13日,京东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互联网+精准扶贫高峰论坛”,发布了《2016“互联网+”精准扶贫研究报告》。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以“精准扶贫与电商企业创新”为题做了主题演讲,对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汪教授以京东为例,分析了电商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价值、意义、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605/17/t20160517_11701098.shtml
13.乡村振兴电商助农: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新农人乡村振兴电商助农”作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它不仅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局限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机会同时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进程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电商人才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等措施以推动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实https://cpaad.cn/471.html
14.福建省电子商务协会风采展示服务专区5. 协会常年开展或协助开展相关培训,如:福州青年电商培育、农村电商示范培训班。培训旨在切实发挥电商人才在带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方面发挥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青年成才发展,特别是在引导和扶持当地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snpo.org.cn/index.php?c=show&id=452
15.三问乡村发展去向何方?院士心中新乡村啥样—新闻—科学网据介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精准扶贫,其本质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互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助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的目的。 事实证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精准扶贫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电商脱贫攻坚提供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342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