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精选20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实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题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10—2,Ka2=×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m样/g

V样/

ωH2C2O4

H2C2O4

实验结果与讨论:

溴乙烷的合成

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

1、加料:

将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其中,瓶重,样品重。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109=

产率: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实验名称:

硅片的清洗

1、熟悉清洗设备

2、掌握清洗流程以及清洗前预准备

实验设备:

半导体兆声清洗机(SFQ—1006T);SC—2

实验背景及原理:

清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表面污染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杂质有的以原子状态或离子状态,有的以薄膜形式或颗粒形式存在于硅片表面。有机污染包括光刻胶、有机溶剂残留物、合成蜡和人接触器件、工具、器皿带来的油脂或纤维。无机污染包括重金属金、铜、铁、铬等,严重影响少数载流子寿命和表面电导;碱金属如钠等,引起严重漏电;颗粒污染包括硅渣、尘埃、细菌、微生物、有机胶体纤维等,会导致各种缺陷。清除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

我们这里所用的'的是化学清洗。清洗对于微米及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良率有着极大的影响。SC—1及SC—2对于清除颗粒及金属颗粒有着显著的作用。

实验步骤:

1、清洗前准备工作:

仪器准备:

①烧杯的清洗、干燥

②清洗机的预准备:开总闸门、开空气压缩机;开旋转总电源(清洗设备照明自动开启);将急停按钮旋转拉出,按下旁边电源键;缓慢开启超纯水开关,角度小于45o;根据需要给1#、2#槽加热,正式试验前提前一小时加热,加热上限为200o。本次实验中选用了80℃为反应温度。

③SC—1及SC—2的配置:

我们配制体积比例是1:2:5,所以选取溶液体积为160ml,对SC—1NH4OH:H2O2:H2O=20:40:100ml,对SC—2HCl:H2O2:H2O=20:40:100ml。

2、清洗实际步骤:

①1#号槽中放入装入1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②2#号槽中放入装入2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③兆声清洗10分钟,去除颗粒

④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使用乙醇去除有机物,然后超纯水清洗并吹干。

实验结果:

利用显微镜观察清洗前后硅片图像表面

清洗前硅片照片

清洗后的硅片照片

实验总结:

清洗过后明显地发现硅片表面不像原来那样油腻,小颗粒明显减少。说明我们此次使用实验方法是正确的,实验结果较为成功。

实验1

用玻璃杯取高度为h1的常温自来水,然后放在盛有水的平底锅内加热,使杯内水温升高并达到沸点,待冷却至常温后,加入适量生石灰,蒸馏水变成由大量白色颗粒组成的混浊液体,此时白色颗粒很大。静止约15分钟,漂浮白色颗粒大多消失,水底剩有较多的白色颗粒(较小),此时溶液较为透明,水面有少量漂浮物,杯底微热。

实验2

总结一下实验一,二:

几句报告外面的话:

1.水面漂浮物的成因。有三种可能:1)氢氧化钙有想溶于水的意思,但缓慢溶解一些溶不下去了,可能密度变小,于是上升到水面。2)少量颗粒遇热膨胀,密度变小,浮到水面。3)生石灰在与水结合时,由于水不纯的原因,被水拿走了点东西,可又没生成东西,只好抱着残缺的身体去上面生活。

2.关于氢氧化钙个性论。大多数物体,像糖,搁到水里越受刺激分子越活分,结果就激动起来,找到了新家,跟水合作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氢氧化钙不一样,人家越是给他搞排场,让他分子激动,他反而越冷静,越喜欢独处的美,于是自己生活不受打扰,悠哉游哉。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他们还是自己。

3.关于氢氧化钙特殊性质的科学说法(引):

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H4NO3等。有少数物质,溶解时有放热现象,一般地说,它们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Ca(OH)2等。

对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氢氧化钙有两种水合物〔Ca(OH)22H2O和Ca(OH)212H2O〕。这两种水合物的溶解度较大,无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结晶水合物逐渐变为无水氢氧化钙,所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尿素(熔点℃左右)苯甲酸(熔点℃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四、试剂用量规格

五、仪器装置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1、测定熔点步骤:

1、装样

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

熔点测定现象:

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1、装样(左右)

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

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八、实验讨论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不要烫到手

4、沸点管石蜡油回收。

5、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盐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不同种类盐溶液的酸碱性的联系与区别,找出产生其现象的原因。

实验仪器:

试管11支、不同测量范围的精密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

实验药品:

待测试剂(C=1mol/L)11种:NaCl、KNO3、NaSO4、Na2CO3、Na2S、CH3COONa、NH4Cl、(NH4)2SO4、Al2(SO4)3、FeCl3、Cu(NO3)2

酸碱指示剂:

甲基橙、酚酞、xxx

实验过程:

一、测强酸强碱盐溶液的PH

待测试剂1:NaCl

实验步骤: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

实验现象:

待测试剂2:KNO3

待测试剂3:NaSO4

二、测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

待测试剂4:Na2CO3

实验步骤: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显深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14

待测试剂5:CH3COONa

实验步骤:CH3COONa溶液中滴加酚酞,显淡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9

待测试剂6:Na2S

实验步骤:Na2S溶液中滴加酚酞,显深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14

三、测强酸弱碱盐的PH

待测试剂7:NH4Cl

实验步骤:NH4Cl溶液中滴加xxx试液,显淡紫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7

待测试剂8:(NH4)2SO4

实验步骤:(NH4)2SO4溶液中滴加xxx试液,显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

待测试剂9:Al2(SO4)3

实验步骤:Al2(SO4)3溶液中滴加xxx试液,显深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2

待测试剂10:FeCl3

实验步骤:FeCl3溶液中滴加甲基橙,显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1

待测试剂11:Cu(NO3)2

实验步骤:Cu(NO3)2溶液中滴加甲基橙,显深红色;用精密PH试纸测得PH=

实验结论:(注:本实验中所有PH均按室温25℃情况下测得)

盐的种类化学式PH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弱酸性

强碱弱酸盐Na2CO314碱性

Na2S14

CH3COONa9

强酸弱碱盐NH4Cl7中性

(NH4)酸性

Al2(SO4)32

FeCl31

Cu(NO3)

从上表可推知:强酸强碱盐溶液显弱酸性;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大部分显酸性。

实验反思:

1、不同类型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发生了水解。

①强酸弱碱盐溶液:NH4Cl溶液的水解:NH4++H2O→NH3H2O+H+。使得C(H+)>C(OH—),因此溶液显酸性。

②强碱弱酸盐溶液:CH3COONa溶液的水解:CH3COO—+H2O→CH3COO+OH—。使得C(H+)<C(OH—),因此溶液显碱性。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碱或弱酸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③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没有发生水解,C(H+)=C(OH—),PH=7(25℃)

2、经对照书本提供的实验结果:

“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则此实验存在误差:

a、强酸强碱盐溶液显弱酸性的误差。分析其原因:由于配制溶液的水并不完全是纯净水,而是经过氯气消毒的水,因而其中含有微量的H+,离子方程式Cl2+H2O==2H++Cl-+ClO-

b、强酸弱碱盐溶液(NH4Cl)显中性的误差。分析其原因:

①配置溶液浓度偏小,结果不准确;

②不在PH试纸测量范围之内,使其不能准确测得PH。

3、同种类型,离子组成不同的盐,其溶液虽然酸碱性一致,但具体的PH还是有差别的(除显中性的强酸强碱盐溶液)。分析其原因:PH受该盐水解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酸碱度有关。对于强酸弱碱盐溶液,水解后生成的弱碱的碱性越弱,越难电离,C(OH—)越小,因而C(H+)越大,酸性越强;对于强碱弱酸盐溶液,水解后生成的`弱酸的酸性越弱,越难电离,C(H+)越小,因而C(OH—)越大,酸性越强。

4、实验时,先用酸碱指示剂大致估计酸碱性,再用精密PH试纸测量的原因:各种不同的精密PH试纸有不同的测量范围,必须在其测量范围之内才能较准确的测出溶液的PH。

5、在测Cu(NO3)2、FeCl3酸碱性的时候,向其中滴加的是甲基橙而最好不用xxx的原因:

①xxx的酸碱测量范围较广,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测量的误差,而甲基橙的范围小,且由理论分析可知Cu(NO3)2、FeCl3的PH也在其测量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减小误差。

②FeCl3是黄色溶液,Cu(NO3)2是蓝色溶液,加入紫色后显示出来的颜色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其酸碱性。

有这么多试剂用来做实验还是少见的,所以我发挥主观能动性,随便做了几个小实验。

一、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

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二、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实验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实验的结果和问题,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

1.实验报告应该在专用的生化实验报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书写。

2.实验报告的前三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与操作步骤)要求在实验课前预习后撰写,作为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预习时也要考虑并设计好相应实验记录的表格。

3.每项内容的.基本要求

(1)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3)实验步骤:描述要简洁,不能照抄实验讲义,可以采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或自行设计的表格来表示,但对实验条件和操作的关键环节应写清楚,以便他人重复。

(4)实验记录:包括主要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

(5)结果(定量实验包括计算):应把所得的实验结果(如观察现象)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尽量用图表的形式概括实验的结果,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结果的比较表等(有时对实验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7)结论:一般实验要有结论,结论要简单扼要,说明本次实验所获得的结果。

三、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百分制)

1.实验预习报告内容(30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预习实验,并书写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应包括以下三部分:①实验原理(10分):要求以自己的语言归纳要点;②实验材料(5分):包括样品、试剂及仪器。只列出主要仪器、试剂(常规材料不列);③实验方法(15分):包括流程或路线、操作步骤,要以流程图、表格式给出要点,简明扼要。依据各部分内容是否完整、清楚、简明等,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项目完整,能反映实验者的加工、整理、提炼。

合格:较完整,有一定整理,但不够精炼。

不合格:不完整、缺项,大段文字,完全照抄教材,记流水账。

2.实验记录内容(20分)

实验记录是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实验记录应在实验过程中书写;应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不能用铅笔。记录不可擦抹和涂改,写错时可以准确划去重记。记录数据时请教师审核并签名。

实验记录分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如实详细地记录了实验条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及实验中的原始数据(如三次测定的吸光度值)等;实验记录用钢笔或者圆珠笔记录,没有抹擦和涂改迹象。书写准确,表格规范(三线表)。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合格:记录了主要实验条件,但不详细、凌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细致;原始数据无涂改迹象,但不规范。有教师的签字审核。

不合格:记录不完整,有遗漏;原始数据有抹擦和涂改迹象、捏造数据(以0分计);图、表格形式错误;用铅笔记录原始数据;无教师的签字审核。若记录的结果有怀疑、遗漏、丢失,必须重做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3.结果与讨论(45分)

(1)数据处理(5分)

对实验中所测得的一系列数值,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处理时,要根据计算公式正确书写中间计算过程或推导过程及结果,得出最终实验结果。要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国际单位制)。经过统计处理的数据要以X〒SD表示。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处理方法合理,中间过程清楚,数据格式单位规范。

合格:处理方法较合理,有中间计算过程;数据格式单位较规范。

不合格:处理方法不当;无中间过程;有效数字的位数、单位不规范。

(2)结果(20分)

实验结果部分应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处理的最终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比对,以列表法或作图法来表示。同时对结果还可附以必要的说明。

要注意图表的规范:表格要有编号、标题;表格中数据要有单位(通常列在每一列顶端的第一行或每一行左端的第一列)。图也要有编号、标题,标注在图的下方;直角坐标图的纵轴和横轴要标出方向、名称、单位和长度单位;电泳图谱和层析图谱等要标明正、负极方向及分离出的区带、色带或色斑的组分或成分。电泳结果还要标记泳道,并在图题下给出泳道的注释;要标出分子量标准的各条带的大小。并且注意需要结合图表对结果进行较详细的解释说明。

可分成以下三个等级给分。

优秀:实验结果有归纳、解释说明,结果准确,格式规范。

合格:堆砌实验现象、数据,解释说明少。

不合格:最终实验结果错误且无解释说明,图表、数字不规范。

(3)讨论(20分)

讨论应围绕实验结果进行,不是实验结果的重述,而是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的逻辑推论,基本内容包括:①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从理论上对实验结果的各种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说明实验结果,重点阐述实验中出现的一般规律与特殊性规律之间的关系。

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实验器材:

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1.学习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和过程。

2.掌握硝酸铁(III)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硝酸铁(III)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和氧化法等。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硝酸铁(III),其反应方程式为:

FeCl3+3NaNO2+3HNO3→Fe(NO3)3+3NaCl+2NO↑+2H2O。

硝酸铁(III)可以用铁离子试剂进行检验,其反应方程式为:

Fe(NO3)3+3KSCN→Fe(SCN)3+3KNO3。

1.称取适量的FeCl3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

2.取出约1/4的溶液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NaNO2和HNO3,并加热搅拌。

3.加入过滤纸过滤掉产生的Fe(OH)3沉淀,留下纯净的Fe(NO3)3溶液。

4.取出一部分溶液,加入KSCN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经过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硝酸铁(III)产生了深红色溶液,并且在加入KSCN试剂后产生了明显的红色沉淀,证明硝酸铁(III)被成功制备。

实验分析:

制备硝酸铁(III)的'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适当的操作和控制。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通过加入KSCN试剂的检验,证明了其纯度和质量良好。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使用KSCN试剂进行了检验,证明硝酸铁(III)的纯度和质量良好。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一种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及其性质和检验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醛、酮的检验方法和特性,并了解分子内亲电加成的机理。

实验仪器与试剂:

1.乙醇

2.硝酸银溶液

3.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

4.氢氧化钠溶液

本次实验主要通过梁式试验(银镜反应)和碱性费林试验对醛、酮进行检验,同时了解梁式试验的反应机理。梁式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醛和还原性羰基化合物的方法,通过含有硝酸银等试剂的溶液与待检物质反应形成镜面沉淀。碱性费林试验则是一种用来区分醛和酮的试验,在碱性条件下,醛被氧化成酸,而酮不发生反应。

1.银镜反应:将0.5ml甲醛、乙醛、丙酮、苯甲醛分别加入试管中,然后每个试管中滴加等体积的硝酸银溶液,观察其反应结果。由于涉及易燃、易挥发物质,操作需在通风橱内进行。

2.碱性费林试验: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甲醛和丙酮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银镜反应,甲醛和苯甲醛表现出明显的银镜反应,产生银镜沉淀,而丙酮和乙醛没有明显的反应。经过碱性费林试验后,甲醛变为橙红色溶液,而丙酮无显色。这说明梁式试验和碱性费林试验都是有效的醛、酮检验方法。这与有机化学中对醛、酮结构特性的理论知识相符。

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梁式试验和碱性费林试验成功地对醛、酮进行了检验,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实验结果说明了梁式试验和碱性费林试验是可靠的有机化学实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有机化学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有机化学中醛、酮的检验方法和特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研究显色反应的一般方法。

(2)掌握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原理和方法。(3)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4)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5)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在未知式样中的含量,掌握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原理: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离子,通常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显色过程,二是测量过程。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度,必须选择合适的显色条件和测量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入射波长,显色剂用量,有色溶液稳定性,溶液酸度干扰的排除。

(1)入射光波长:一般情况下,应选择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为入射光。显色剂用量:显色剂的合适用量可通过实验确定。

(2)溶液酸度:选择适合的酸度,可以在不同PH缓冲溶液中加入等量的被测离子和显色剂,测其吸光度,作DA-PH曲线,由曲线上选择合适的PH范围。

(3)干扰。

2+4邻二氮菲与Fe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稳定橙红色配合物。配合无的ε=1.1×10L·mol·cm-1。配合物配合比为3:1,PH在2-9(一般维持在PH5-6)之间。在还原剂存在下,颜色可保持几个月不变。Fe3+与邻二氮菲作用形成淡蓝色配合物稳定性教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加入还原剂使Fe3+还原为Fe2+与显色剂邻二菲作用,在加入显色剂之前,用的还原剂是盐酸羟胺。此方法选择性高Br3+、Ca2+、Hg2+、Zn2+及Ag+等离子与邻二氮菲作用生成沉淀,干扰测定,相当于铁量40倍的Sn2+、Al3+、Ca2+、Mg2+、Zn2+、Sio32-,20倍的Cr3+、Mn2+、VPO3-45倍的Co2+、Ni2+、Cu2+等离子不干扰测定。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721型723型分光光度计

500ml容量瓶1个,50ml容量瓶7个,10ml移液管1支

5ml移液管支,1ml移液管1支,滴定管1支,玻璃棒1支,烧杯2个,吸尔球1个,天平一台。

2﹑试剂:

(1)铁标准溶液100ug·ml-1,准确称取0.43107g铁盐NH4Fe(SO4)2·12H2O置于烧杯中,加入0.5ml盐酸羟胺溶液,定量转依入5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

(2)铁标准溶液10ug·ml-1.用移液管移取上述铁标准溶液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

(3)盐酸羟胺溶液100g·L(用时配制)

(4)邻二氮菲溶液1.5g·L-1先用少量乙醇溶液,再加蒸馏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5)醋酸钠溶液1.0mol·L-1μ-1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1)清洗容量瓶,移液官及需用的玻璃器皿。

(2)配制铁标溶液和其他辅助试剂。

(3)开机并试至工作状态,操作步骤见附录。

(4)检查仪器波长的正确性和吸收他的配套性。

2.铁标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0.3417g铁盐NH4Fe(SO4)·12H2O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HCL加少量水。溶解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到容量瓶刻度。

3.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测量波长取两支50ml干净容量瓶,移取100μgml-1铁标准溶液2.50ml容量瓶中,然后在两个容量瓶中各加入0.5ml盐酸羟胺溶液,摇匀,放置2min后各加入1.0ml邻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2cm吸收池,试剂空白为参比,在440——540nm间,每隔10nm测量一次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4.工作曲线的绘制

取50ml的容量瓶7个,各加入100.00μɡml-1铁标准0.00,0.20,0.40,0.60,0.80,1.00,1.20ml,然后分别加入0.5ml邻二氮菲溶液,2.5ml醋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2cm吸收池,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溶液,在选定波长下测定并记录各溶液光度,记当格式参考下表:

5.铁含量的测定

取1支洁净的50ml容量瓶,加人2.5ml含铁未知试液,按步骤(6)显色,测量吸光度并记录.

K=268.1B=-2.205R*R=0.9945CONC.=K*ABS+BC=44.55molml-1

6.结束工作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插头,取出吸收池,清洗晾干后人盆保存.清理工作台,罩上一仪器防尘罩,填写仪器使用记录.清洗容量瓶和其他所用的玻璃仪器并放回原处.

五、讨论:

(2)在测定溶液吸光度时,测出了两个9,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可能是在配制溶液过程中的原因:a、配制好的溶液静置的未达到15min;b、药剂方面的问题是否在期限内使用(未知)因从溶液显色的效果看,颜色有点淡,要求在试剂的使用期限内使用;c、移取试剂时操作的标准度是否符合要求,要求一个人移取试剂。(张丽辉)

在配制试样时不是一双手自始至终,因而所观察到的结果因人而异,导致最终结果偏差较大,另外还有实验时的温度,也是造成结果偏差的原因。(崔凤琼)

本次实验阶段由于多人操作,因而致使最终结果不精确。(普杰飞)

(1)在操作中,我觉得应该一人操作这样才能减少误差。

在配制溶液时,加入拭目以待试剂顺序不能颠倒,特别加显色剂时,以防产生反应后影响操作结果。(刘金旖)

六、结论:

(1)溶液显色,是由于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选择的结果,为了使测定的结果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必须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如:入射波长,溶液酸度,度剂使用期限。

(2)吸收波长与溶液浓度无关,不同浓度的溶液吸收都很强烈,吸收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关系,从而可以根据该部分波长的光的吸收的程度来测定溶液的浓度。

(3)此次试验结果虽不太理想,但让我深有感触,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懂得不少试验操作方面的知识。从无知到有知,从不熟练到熟练使用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张丽辉)

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现象:。

(2)向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

(3)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现象:。

2.实验结论。

1.实验步骤(2)和实验步骤(3)即I2的检验与Fe的检验顺序可否交换为什么

2.若本实验步骤(1)采用5mL0.1mol/LKI溶液与5mL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推测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为什么

乙酸乙酯的制备

1、了解酯化反应原理和酯的制备方法。

2、学习回流、蒸馏、洗涤和过滤等有机合成操作技术。

二、仪器

直形冷凝管、5ml、10ml圆底烧瓶、微型蒸馒头、蒸馏头、分液漏斗、玻璃漏洞、长滴管、离心管、10ml锥形瓶、5ml量筒2个、沸石、无水乙醇、玻塞、玻璃钉、温度计(包括玻璃套管、胶管)、台秤、药匙

三、药品

无水乙醇、冰醋酸、浓硫酸、无水硫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等。

四、实验原理

醇和羧酸在少量酸性催化剂(如浓硫酸)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有机酸酯。

增强酸或醇的浓度,或出去生成的水,都可以增加酯的产量。

五、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1、合成。实验现象现象分析将4.0ml无水乙醇(68.6mmol)和3.0ml冰醋酸(51.4mmol)加入到10ml原地烧瓶中,再小心加入3滴浓硫酸(每加完一种试剂最好用玻璃塞塞住瓶口,以免挥发)。混合均匀后加入一粒沸石,装上直形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20min。装置如图。稍冷却后,补加一颗沸石,装上微型蒸馒头用水浴加热蒸馏。在整流过程中,不断用长滴管将微型蒸馒头承接阱内的溜液吸至分液漏斗内。蒸馏至承接阱内无溜液。

2、精制①。将2ml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慢慢加入分液漏斗内,盖上玻塞,轻轻振摇几次,然后旋转活塞放气,静置,分层后弃去下层液体。再将2ml饱和氯化钙溶液加至分液漏斗中,振摇分层,弃去下层液体。将小半药匙无水硫酸钠固体加入10ml的锥形瓶内,再将分液漏斗内留下的'乙酸乙酯经分液漏斗上口倒入锥形瓶,盖上玻塞轻摇5min。3、精制②。取玻璃漏斗,用玻璃钉填塞漏斗颈部,漏斗下面用一个干燥的5ml圆底烧瓶作接液瓶。将锥形瓶内的酯倒至漏斗内,让液体慢慢流入烧瓶内。加入一粒沸石,按图装好蒸馏装置(用已称重的离心管做接收器),水浴上加热蒸馏,收集73℃-78℃的馏分,称重,计算产率。4、用折光计测定产品的折光率。

六、注意事项:

所蒸出的液体除乙酸乙酯外,还含有水和少量未反应的乙酸、乙醇、以及其他副产物,如乙醇等。必须通过精制加以除去。

精制①中加氯化钙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乙醇等杂质,加无水硫酸钠是为了吸收水分。

七、实验结果讨论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高二化学实验报告(共2篇)]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CHCOOH+NaOH→1735

CHCOONa+HO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50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2、加料方式的影晌: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温度的影响:

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知道成功在什么的作用下会生成美好的物质

成功溶液、懒惰溶液、半途而废溶液、奋斗溶液、牺牲溶液各一瓶,试管若干支,滴管

取四支装有成功溶液的试管,分别标有A、B、C、D

第一步:取A试管,用滴管吸取懒惰溶液,滴入A试管,振荡,发现A试管内液体变得浑浊,生成了墨绿色的粘稠状沉淀。

第二步:取B试管,用滴管吸取半途而废溶液,滴入B试管,振荡,观察到B试管中生成了黑色沉淀同时还有臭味生成。

第三步:取C试管,用滴管吸取奋斗溶液,滴入C试管,振荡,发现C试管中有气体生成,闻到一种叫做胜利的气体。

第四步:取D试管,用滴管吸取牺牲溶液,滴入D试管,振荡,发现D试管中生成了一种明亮的红色物质。

补充实验:取A、B试管中生成的物质,分别加入奋斗溶液和牺牲溶液,振荡,发现A、B

试管中的`沉淀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蓝色,类似水晶的颜色,还有香气生成。

成功可以和奋斗,和牺牲生成美好的物质;和懒惰,和半途而废只会生成难看的物质。

此实验告诉我们,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你是否选对了条件辅助它,如果你选择了奋斗和牺牲,那么恭喜你,你收获了;如果你选择了懒惰和半途而废,那么很不幸,你失败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器材

试管、胶头滴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1、在点滴板上分别滴2滴稀HCl、稀H2SO4,在其中滴入石蕊、酚酞试液并观察。

在点滴板上分别滴入2滴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往其中滴入石蕊,酚酞试液并观察。

思考:盐酸除铁锈时,应注意什么?

3、①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②然后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4、①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稀溶液,滴几滴酚酞溶液,现象。②滴入稀盐酸,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③取该无色溶液约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

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了解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

实验器材和试剂:

化学元素常识测验题目

实验要点:

1.通过在课堂上的练习、和课下的预习和复习,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2.通过化学元素常识测验,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巩固知识。

1.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化学元素常识测验。

2.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了解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

3.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加强巩固。

1.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有所增强。

2.学生对于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表的构成和结构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3.学生的化学思维更加开阔,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化学元素常识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乙酸乙酯的制备,加深对酯化反应的理解;

2、了解提高可逆反应转化率的实验方法;

3、熟练蒸馏、回流、干燥、气相色谱、液态样品折光率测定等技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本实验用乙酸与乙醇在少量浓硫酸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副反应:

由于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只有2/3的物料转变为酯。为了提高酯的产率,通常都让某一原料过量,或采用不断将反应产物酯或水蒸出等措施,使平衡不断向右移动。因为乙醇便宜、易得,本实验中乙醇过量。但在工业生产中一般使乙酸过量,以便使乙醇转化完全,避免由于乙醇和水及乙酸乙酯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给分离带来困难,而乙酸通过洗涤、分液很容易除去。

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而水和过量的乙醇均可与乙酸乙酯形成共沸物,如表一表示。这些共沸物的沸点都很低,不超过72℃,较乙醇的沸点和乙酸的.沸点都低,因此很容易被蒸馏出来。蒸出的粗馏液可用洗涤、分液除去溶于其中的乙酸、乙醇等,然后用干燥剂去除共沸物中的水分,再进行精馏便可以得到纯的乙酸乙酯产品。

三、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100mL三口烧瓶;滴液漏斗;蒸馏弯头;温度计;直形冷凝管;250mL分液漏斗;50mL锥形瓶3个;25mL梨形烧瓶;蒸馏头;阿贝(Abbe)折光仪;气相色谱仪。

试剂冰醋酸;无水乙醇;浓硫酸;Na2CO3饱和溶液;CaCl2饱和溶液;NaCl饱和溶液。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粗产品洗涤、蒸馏后得三瓶分馏产物,均为无色果香味液体,其质量如下:

1.前馏分(温度稳定以前):43.38g-35.15g(1号锥形瓶质量)=8.13g;

2.中馏分(温度稳定在76℃时):39.72g-32.67g(2号锥形瓶质量)=7.05g;

3.后馏分(温度迅速下降后):34.28g-31.25g(3号锥形瓶质量)=3.08g。

取中馏分在气相色谱仪上测定纯度,测得乙酸乙酯含量为99.9243%。另有一种杂质,含量为0.0757%,预计为未洗净的乙醇,因为过量Na2CO3未洗净,部分CaCl2与之反应生成了CaCO3,剩余的CaCl2不能把乙醇全部除尽。因此纯度虽然较高,但仍有可以改进之处。

THE END
1.数据清洗的重要性与技巧:提升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升模型性能:在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领域,模型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数据的质量。数据清洗包括特征选择和特征工程,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识别数据中的模式,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节省时间和资源:在数据分析的早期阶段进行数据清洗可以避免在后续阶段进行昂贵的修正。自动化数据清洗流程可以进一步节省时间和资https://blog.csdn.net/Shaidou_Data/article/details/144110971
2.深度学习数据清洗的目的mob649e81673fa5的技术博客深度学习的成功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在深度学习之前,数据清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清洗的目的,流程及实现步骤,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数据清洗目的 数据清洗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噪声和不一致的数据,确保输入到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数据是准确和高效的。具体包括: https://blog.51cto.com/u_16175512/12697067
3.数据预处理在AI中的重要性及实操方法在人工智能新手入门教程中,数据预处理往往被忽视,但它是构建有效模型和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步骤。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深度学习,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数据预处理,模型可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什么是数据预处理? 简单来说,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特征工程,以便更好地适应后续算法使用。这个过程包括https://www.zuenw.cn/ke-ji/527288.html
4.大模型环境搭建:入门指南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选择、数据转换等步骤,目的是确保数据适合模型训练。 C. 数据集分割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训练,验证集用于调参和模型评估,测试集用于最终模型性能评估。 开发和训练大模型 https://www.imooc.com/article/347878
5.数据清洗浪费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数据清洗浪费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A. 对 B. 错 题目标签:时间清洗数据清洗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下列关于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国家医疗保障局制定信用目录评价清单,https://www.shuashuati.com/ti/5a725202edec42f58aa12db4f0643b47.html
6.什么是数据清洗?面对常见的数据清洗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答案是——数据清洗。简单来说,数据清洗就是对数据进行审查和校验的过程,目的是删除重复信息、纠正存在的错误,并提供数据一致性。如何有效进行数据清洗,走好数字化转型的每一步,是企业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数据清洗的意义. 众所周知,在数据分析报告中,未经清洗的数据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降低报告的可信度。而https://www.fanruan.com/bw/article/180930
7.什么的目的在于提高数据质量,将脏数据清洗干净数据清洗的目的在于提高数据质量,将脏数据(脏数据在这里指的是对数据分析没有实际意义、格式非法、不在指定范围内的数据)清洗干净,使原数据具有完整性、唯一性、权威性、合法性、一致性等特点。常见的数据清洗操作包括重复值的处理、缺失值的处理、异常值的处理等操作,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少https://wen.baidu.com/question/1648348763060295420.html
8.毕业设计之python系列基于python的全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数据分析基于Python的全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数据分析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包括: 1. 粮食是国家的重要物资,全国各地区粮食产量的情况对国家的粮食供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全国粮食生产的状况和趋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260451
9.网站数据分析(6)——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的处理在数据清洗过程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主要处理的是缺失值、异常值和重复值。所谓清洗,是对数据集进行丢弃、填充、替换、去重等操作,实现去除异 常、纠正错误、补足缺失的目的。 一、数据列缺失的种处理方法 数据缺失分为两种: 一是行记录的缺失,这种情况又称数据记录丢失; https://juejin.cn/post/6844903905084571656
10.如何利用大模型分析用户数据,提升数字化营销的效果用户数据预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用户数据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冗余,提取数据中的有效信息。用户数据预处理的主要步骤有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和数据分词。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指删除或修正数据中的错误、不完整或无关的部分,使数据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13310867&efid=__mUDBfaX1rn7ypy_PeLkw
11.云南省民政厅(一) 评估目的 提供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提供入院、住院、出院服务及照护分级的依据;提供老年人生活照护和养老服务定性、定量服务依据;提供老年人在照护服务中意外风险机率,采取防范措施的依据。 (二)评估原则 ——尊重原则:以老年人为中心,尊重老年人权益。 http://ynmz.yn.gov.cn/cms/zuixinwenjian/8373.html
12.如何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清洗的目的,步骤和工具数据清洗是数据分析和挖掘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数据驱动的决策和应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数据清洗的目的、步骤和常用的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清洗技术。 一、数据清洗的目的 数据清洗的目的是通过处理和去除数据集中的噪声、错误和不一致性,使数据集更加准确、可靠和完整。数据清洗可以解决数据集中存https://www.jiandaoyun.com/fe/sjqxsjqxdm/
13.数据清洗概念,方法及流程等等要点初探但是,实例级别的数据调整面临着挑战,当需要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时,比如,在网络信息系统或数据仓库中,数据清洗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类型的数据源通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剖析“脏数据”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存在的形式就是数据清洗的原理,使用相关的清洗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Q2OTQ3Ng==&mid=2247626203&idx=1&sn=2b5805256285d28b81c042533f4e8881&chksm=e9efe450de986d46490236a84b176376fd4fd12ecf3190e7bcc02b63b86fcc22774d6fc5e47a&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