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满足符合人性,而延迟满足很反人性,快递业也是如此。
既然是快递,那么衡量其服务最最最重要KPI就是快,而业态的极致就是即时配送。这个极致,在人力成本高企的地方很难产业化规模化,比如在美国,你叫个披萨fastdelivery顶天了,你找人从A点带货跑到B点,除非是007执行任务,不然很不划算。美国没有完全对标服务,以至于“同城即时配送”没有英文对应词。如果非要有,应该如一个电影名,叫cityrush。
不能迟到,许多时候迟到就是缺席,这就有点像正义,正义迟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当然我选择cityrush,还有一个重要的需求点,就是懒——讲好听点,立足于当地才有可能满足灵活多变、颗粒度精细且长期的需求。懒是许多互联网商业模式无往而不利的第一性原理。
二、国内即时配送行业概况
我们要如何理解即时配送行业
最主要是要理解这个行业的四个特质:高时效、轻资产、非标性、高成长。
拆开来说说(大多数据来自于Frost&Sullivan):
1高时效
2轻资产运营模式
即时配送是直接端到端的模式,只涉及sender和receiver,中间唯一的环节是跑手,不涉及重型物流链条和仓储投入,是典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当然很多平台是依托了重资产的快递公司,要么是为了流量要么说为了业务接入(重资产快递“最后一公里”的弹性服务),但无论如何,这些有优质履约能力的第三方即配平台,其业务本质是轻资产运营的,本质是撮合,配送需求与运力的optimalization。这个看其资产负债表也可以一清二楚。
而轻资产的对面,是高人力,并且是灵活用工的人力,而且不能太贵。所以这个模式在美国或者欧洲就很难跑通。灵活就业人口增长能保证即配行业运力的供给侧。2023年我国约有1240万即时配送骑手,其中约有30%是较为稳定的核心运力。
3.非标性
4.高成长
本地零售的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模式对高效同城物流履约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随零售数字化转型深化,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线上渗透率将增加到35.3%。
数字很抽象,整个业务面貌,我给大家整个图,就都明白了:
当然财报里也有几个槽点,我们简单来说说。
2.、2023年总单量同比增长超三成,而总收入同比增长21.1%;2022年也是如此,同比增加29.11%,而日均单量翻倍。所以很显然,收入跟不上单量增长,单位单价(客单价)下降。规模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我有点持有奇怪,按理说,非餐模式应该能提高客单价。考虑到市场需求爆发下的抢山头大战,压低单价也是个策略。
3.成本侧核心成本在于骑手成本,占比为95%+。这部分导致了即时配送模式是一个低毛利,低利润的模式。这个成本方面需要规模经济、网络效应、科技赋能、精细管理驱动成本的优化。未来能不能出高利润,也在于此。
五、投资价值及结语
投资于盈亏平衡点之时的微妙摇摆,一旦盈利扩大的趋势确认,股价大概率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