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印发《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把员工制企业转型作为家政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擘画了新时代家政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行业现状:以中介制为主
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业以中介制为主,服务种类包括月嫂、育儿嫂、养老、保洁等。大多数家政企业作为“中间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并不构成劳动关系。
家政服务人员如何通过中介企业向雇主提供服务?中国城市报记者咨询某家政企业客服得知,目前家政服务人员与中介企业之间实行会员制,其并不属于企业员工。在入户前,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和雇主会签订三方劳务合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范宪伟表示,目前,我国家政服务业存在中介制和员工制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长期以来,中介制家政企业占据主导,进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品质参差不齐,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市场供给与服务需求难以有效匹配成为家政服务业一大痛点。
家住北京的张女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找到合适的阿姨还是挺难的,需要试用才能了解。如果家政服务人员能够稳定就业,对双方都有好处,出现意外情况时更有保障。
“我常年在外地工作,父母平时需要家政阿姨照顾。但是多方面原因导致家政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强,比如薪资要求、服务水平等。”黑龙江消费者刘女士说。
促进员工制家政企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剖析及行业投资机遇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家政行业近年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为10890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突破13000亿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家政企业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成为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推进家政企业员工制,对企业、从业人员和雇主都不失为一个利好。
《指导意见》提出,至2027年,实行员工制的企业明显增加,家政员工的数量和比例较大幅度增加,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稳定性明显提升。至2035年,员工制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家政从业人员更加体面,就业更加稳定,家政服务更加规范,企业风险更加可控,人民群众对家政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彭福伟介绍,《指导意见》从员工制家政企业运营模式着手,通过签订电子合同、统一平台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员工制家政服务人员全员持证上门等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家政服务的标准和规范。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企业将从传统的介绍人转变为管理者,服务人员将成为公司的员工,就业更加稳定,权益保障将更加有力。
“《指导意见》从财政、税收、社保、住房、保险、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同时鼓励家政企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巾帼家政等知名品牌。”彭福伟表示,这些举措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让优秀的员工制家政企业脱颖而出,为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家政服务。
李超指出,推动家政服务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发展,是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规范家政行业发展、提高家政服务供给质量、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制家政企业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更有动力,有利于推动家政企业线上与城市生活网、平台型企业相融合,线下与社区养老、托育、物业、智能制造等相融合,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有的放矢持续助推转型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21年11月,江苏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就发布了《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从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社会保险、工资支付、技能培训、从业体检以及诚信记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2022年、2023年北京市分别认定两批员工制家政企业名单各14家,并给予春节保供补贴等政策支持,引导家政企业向员工制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员工制具有明显优势,落地环节仍存在挑战。
■中国城市报记者朱俐娜《中国城市报》(2024年01月22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