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坐落于纽约下东区字母城的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MuseumofReclaimedUrbanSpace),大厅内杂乱布置着关于社区本地历史的照片、横幅、漫画等资料,还有波多黎各及其他族裔的节庆艺术装置以及志愿者手工制作的独具特色的纪念品。穿过大厅,走向楼下深处铁门的另一端,就会到达一间“展厅”——高处挂着篮球网,墙上布满了经年已久的涂鸦和海报,空地上停着附近居民的自行车。由笔者团队(插画师罗曦冉、食品研究学者袁小亚、城市设计师王一雅)策划的关于纽约社区冰箱的展览“冰箱街”(FridgeStreet:BridgingSitesofMutualAid)近日在此开幕。
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里的“展厅”。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展场中,由社区组织CollectiveFocusResourceHub捐赠、涂鸦艺术家HugoGyrl绘制的一台报废冰箱正在尝试还原它在社区中的使用场景:供大家捐赠和免费领取食物。除了冰箱这一不常在展场出现的装置,来自中国香港的艺术家程展纬在工作坊教授制作的仿真蟑螂、预包装的干货罐头、废旧的纸箱和环保袋、策展人手写的展签和感谢牌等,都在提示来访者,这是一场在“非典型”展场的“非典型”展览:一个关于社区的、本地性的、草根的、互助精神的展览。
展览现场放置了由CollectiveFocus社区中心捐赠的废旧冰箱,欢迎现场观众放取无需冷藏的食物
互助精神已在人类面临突如其来危机的历史中一次次证明其自身价值。“儿童免费早餐”计划、“占领桑迪”行动等互助活动总在大萧条时期、气候灾难中、抑或边缘社区里,以大胆创新的方式,鼓励人们支持邻里、团结周边社区,也常常生发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74个截然不同的社区冰箱形象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它们不是像素化的符号,而是本地的、草根的、自发的精神在每个社区的具体体现。展览中间的大幅图解和侧面的访谈问答选展现了社区冰箱的基础运营逻辑,和在每个社区内应对不同条件所反映出的灵活性、韧性和机敏。社区冰箱运营背后展现的大量细节时常让笔者团队惊叹:比如利用产权线的布置,使得冰箱合理地在建筑领域范围内,同时服务街道上的行人;仔细观察不同社区的人口结构,合理分配不同的食材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社区组织鼓励智力残障人士成为志愿者,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而不受区别对待……
我们常常通过一个小小的社区冰箱得以一瞥社区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次调研中,我们遇到了冰箱“LaNeveradeMarcy”。它位于SouthWilliamsburg——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统犹太教社区,沿着它所在的MarcyAvenue一路走到与FlushingAvenue的交会点,沿街几乎全是犹太人的住房,行人大多是身着传统服饰的犹太教教徒。犹太人在饮食上有“洁食”(Kosher)的戒律,为什么会允许来路不明的食物存放于一个公共冰箱内?
其实,LaNeveradeMarcy是西语TheFridgeofMarcy的意思。Williamsburg虽以犹太社区闻名,但拉丁裔也占到了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主要聚居于Broadway以北。LaNeveradeMarcy恰好背靠社区移民服务中心,它的斜对面是一个天主教堂,这里平日往来的拉丁裔居民也很多,只不过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冰箱的创始人AveryMartinez是多米尼加人,他从小生长在这个街区,建立LaNeveradeMarcy的初衷是想让当地拉丁裔居民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并且能吃上他们喜欢的食物。目前,LaNeveradeMarcy每周四会迎来墨西哥餐厅Tacombi捐助的玉米卷饼,Avery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争取一周七天都能提供不同的食物。
2009年,纽约市根据一项覆盖全市的研究制定了FRESH计划,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社区商业提供可负担的店铺以及分区税收优惠,以支持那些缺乏新鲜食品选择的社区。2022年,也就是社区冰箱在纽约首次出现的两年之后,该项计划成为纽约市颁布的有史以来第一个十年粮食政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FRESH计划自实施起,不乏有学者专家诟病,认为它主要满足了开发商和大型食品企业的利益,导致进驻的商家依然以销售高加工食品为主,不仅无法为社区带来新鲜食品,还往往只能提供低福利、低收入的工作,长此以往只会加剧不平等和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刻板印象。虽然实际结果还无从预知,但这类自上而下的研究和系列政策,无疑和社区冰箱自下而上的出现一样,都反映了食品安全和新鲜食品可达性的危机是真实的。
本次展览以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社区冰箱的系列照片收尾,这组影像也讲述了本次“冰箱街”项目旅程的起始点。团队成员之一罗曦冉在2021年的城市农场志愿活动中了解到了巴尔的摩社区冰箱。一年后的秋季,笔者团队在纽约成立,开始策划本次展览项目。通过与社区冰箱、运营者和使用者面对面的接触,我们发现自己局外人和观察员的身份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我们赞叹社区冰箱如何把社区和人团结起来,也同样深知社区冰箱——正如一位冰箱组织者告诉我们的那样——绝不可能彻底解决食品系统的问题。
【图/文罗曦冉,自由插画师,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插画实践系;袁小亚,食学者、调酒师、纽约大学食品研究及电影研究硕士;王一雅,城市设计师、编辑。展览“冰箱街”(FridgeStreet:BridgingSitesofMutualAid)展期至7月30日,每周五至周日下午1-5点免费开放。寻回城市空间博物馆(MuseumofReclaimedUrbanSpace)位于155AveC,NewYork,NY10009】
本周主题推荐
书|《论家用电器》
本书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家用电器是如何驯化、改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书|《叛逆的城市》
书|《CareManifesto》
本书中译名为《关怀宣言》,对关怀运动的倡导与推广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关怀不仅是在家庭中,更在朋友中、社群中,以至到陌生人中,建立新的关怀经济、关怀政治、关怀社区、关怀国家,以相互依靠(interdependence)作为社会发展的根基,消弭原子主义。
书|《纽约餐桌》
从事非虚构写作超过三十年,居于纽约、食于纽约的艾娜·雅洛夫,带领我们深入美食腹地,拜访成就餐桌美味的53位“幕后主使”。从星级酒店到街边小吃摊,从餐厅老板到食品供应商、糕点师傅、侍者……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各个行当的人们讲述着他们与美食、与纽约结缘的故事:入行契机、厨室机密、难以忘怀的味道,个中苦辣酸甜。瞬息万变的纽约餐桌呈现出这座城市的性格与纽约客的生活。
播客|香港街头有个取之不尽的冰箱
2年前,香港街头出现一个写着“取你所需送你所想”的蓝色雪柜,为区内有需要的市民提供食物及口罩。放置这个雪柜的,就是“善行体育基金”创办人,拥有一半巴基斯坦血统,在香港土生土长的简仲文。雪柜设立后,简仲文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人特地驾车来,放下东西就走了。也有其他慈善机构联络简仲文,希望能一起合作,放大爱心。“这不是冰冻的雪柜,是很温暖的雪柜。”简仲文说。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摄影展|btr:OhMyShanghai
上海·展览|“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
上海·表演|MixingRing星环系列001场——殷漪《真身III》
上海·对谈|上海-东京双城记:全球视野下的都市文化与经济
上海·对谈|《刘香成镜头·时代·人》新书发布对谈
上海·读书会|消失的他们:城市和黑色影视剧
上海·读书会|在科学时代聊“鬼”,有用吗?
北京·展览|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