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范例6篇

作者简介:靳雁霞(1973-),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蔺素珍(1966-),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51)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1978年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恢复招生以后,于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调整为宽口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于2006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1]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我校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旨在将本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工程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招生规模由前几年的扩招到这几年的缩减招生,说明计算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饱和状态。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式面前,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其不仅要具有最基本的工程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各种协作能力,本专业先从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进行改革,不断地创新,走一条符合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之路。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我校本专业存在的问题,全国所有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应有这样一个难点,需要攻破。

二、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

协作学习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也鼓励协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开展。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一个好的取向,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业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团队中不断地互相学习,分工合作,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本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中,重点强调协作学习中的协作精神,协作学习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2]

为了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主要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中一一突破。为了更好地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中得以应用,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咨询已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在公司做项目开发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让其总结好的经验,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协作学习;其次,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学生提出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实践环节欠缺,导致协作能力、编程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太差,如果他们在协作学习中运用得当,那学习的主动性一定会有所提高;最后,派出部分老师去其他院校调研,与重点院校的专家进行座谈,学习别人的长处。总结上述经验,认为只有更好地把协作学习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改革的过程与研究

协作学习首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得以实验,并将程序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过程与运用如下:

1.程序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程序类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第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三,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及应用开发技术。下面逐一介绍改革方法。

就业方向:从事地质类专业勘查,以科研工作为主要方向,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从事地质研究。预测自然灾害。从事工程探测类,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工程、建筑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城市环境与建筑基础以及地下管线铺设情况的勘查等。做相应的地球物理软件程序设计,地球物理仪器开发等工作。其他工程应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4、化学类专业,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业前景: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5、理科试验班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普通物理、操作系统、概率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理统计等共同基础课。

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一、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的准确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升学状况。

比如:浙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为了实现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将努力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以适当的知识为支撑,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而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这些培养目标的定位中,重点的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良好的就业前景,甚至浙江大学明确提出了“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随着本科专业的扩招,随着毛入学率的增加,随着“精英教育”向“素质教学”的转变,随着我校生源水平的下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的原因

“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产生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源于精英教育思想。

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大大地落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培养一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因此在当时的制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提高招生和就业的吸引性。

好的生源可以是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一般高等院校为了吸引好的学生,配合社会舆论,都把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用来吸引学生和提高他们在就业时的被认可程度。

×.拉开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档次。

通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方式是非学历教育。因此,为了拉开档次,自然计算机本科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技术人才”了。

三、学习高等教育法

××××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了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准确的定位,就需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国内人才需求的分析[×]:

×.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需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

×.需要培养工程型的人才。

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需要培养信息化类型的人才。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必须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数学、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要系统地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完整过程,要实际地掌握软件编程和网络建设的基本方法,培养出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本专业教学计划还系统地设立若干系列的选修课程,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把“高级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改变为“多类型、多层次的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就特别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重基础,重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把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四类:基本原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然后为每一类都设定了最基础的理论和动手的要求,然后用××%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需要,再深入就行了。这样培养的学生就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口径的就业范围。

×.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点,将以上四类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和难易程度分开。分别安排到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达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方向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引言

二、问题描述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准确合理,毕业要求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并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分解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三者须保持一致。[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还需完善。

(二)质量保障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应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估机制。[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估体系指标领域过窄,缺乏具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且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计算所占比重较小;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基本没有行业参与人。

(三)持续改进问题

由于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专业必须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过程中主观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来自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导致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上分析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比该专业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我们找出了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保证该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我院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二)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定位后,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等。

(三)培养目标

(四)毕业要求

1.素质要求

2.能力要求

3.知识要求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中,以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为此构建了如下课程体系。[5][6]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方向进行选修,例如Java、数据库应用、网络规划、软件测试等方向。

2.实践教学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整支撑毕业要求,本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毕业要求中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知识要求能完整对接。

四、结论

通过专业认证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院计算机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描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策略及具体内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但距离专业认证标准尚存较大距离。我们希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2]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3]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5]刘静,郭银章,阎临霞,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王杨,许勇,赵传信,等.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0(8):4-10.

[2]陈付龙,齐学梅,罗永龙,等.创新能力驱动的层次化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3(4):40-42.

[3]孙丽萍,程婧,罗永龙.翻转课堂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24):71-74,77.

[4]沙超,黄海平,孙力娟.以创新型科研项目提升本科生综合技能[J].计算机教育,2011(23):34-37.

[5]陈付龙,齐学梅,罗永龙.四维一体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3):50-53.

[6]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6-78.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知识创新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因此,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它包括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科学侧重于研究现象、揭示规律;技术则侧重于研制计算机和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因此,围绕如何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人才,我们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在本科生培养中,我们始终坚持“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在专业办学上强调较强的基础理论教学,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学院的学科专业领域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各学科专业的融合;注重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互相渗透,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互相衔接,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电子信息大类的宽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

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校级精品课程“数据结构”和“微机与接口技术”,以及一大批核心专业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手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了“基础课群”和“专业套餐”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在第一、二年的基础课群中,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加了“专业概论”课程。在第三学年下期,按照“智能信息处理”、“交通信息检测控制”、“图形图像与数字娱乐”三个方向设置了特色专业套餐,作为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配合个性化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应用能力,强调软硬件相结合的特色,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之中。采用模块式实验课程及模块化实验教学内容,配合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打破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如单独开设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与接口技术、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综合性课程实验;增加计算机硬件综合、软件综合、以及专业方向创新设计等课程设计;加强实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工程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优化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系统化、综合化。

2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我们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了计算机系创新实验中心,形成了“嵌入式实验系统”、“游戏与人机交互系统”、“网络综合创新设计实验环境”、“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验环境”四个实验平台和环境,并在已有的计算机硬件设计制作工程实践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网络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举措,建成一个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训练基地。

该基地每年接受逾百名本科生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仅2007年首次开设的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25个,参加人数达到65人,其成果的突出特点为:

(1)涉及前沿研究领域的项目较多,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50%以上项目涉及了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研究、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声音与图像处理和新型硬件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研究与开发,研究起点较高、难度较大、部分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专业学科竞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与应变等创新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名利中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创新人格。基地以嵌入式系统和机器人设计大赛为契机,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专业学科竞赛。近五年来培养的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多项国家级一、二等奖,2006年暑期获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英特尔杯”奖。

在满足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精英教育的需要和具有个人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参加品牌特色专业创新实验、个性化实验项目、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训练基地,已经成为一个发现、选拔和培养特色人才的温床。同学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上创新性成果,不仅在各种大赛中获奖,而且约1/3的本科生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学院还出台了鼓励措施保证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如在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将专业学科竞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复试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比重。

3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而一支高素质、新思维、专业化的教学创新团队是培养国家创新体系下杰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此,我们注重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强化创新型教育的教学团队建设,2008年本计算机学科教学团队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我们的建设体会可归纳为:

(3)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希望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创新学习和研究过程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方面,充分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进行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坚持新教师试讲制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督导组对教师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定期检查,还配备导师对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等。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非常重要的环节,配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指导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特别是新任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锻炼一年。通过教学内容更新、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考核等环节的训练,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创新体系下,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是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厚、业务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我们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创新实践环境和高素质教学团队这三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我们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良好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要继续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勇,李志仁.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7-100.

[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年度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新实验成果汇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THE END
1.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之2024计算机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之2024 年年都说编程好,编程工资涨不了。 人家骑车送外卖,月入两万好不好。 一、计算机专业的背景与现状 在过去几十年里,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一直是高考考生的热门选择。无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还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这些领域都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报考。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https://blog.csdn.net/sixpp/article/details/139789580
2.20242024-2030年中国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工业计算机(Industrial PC, IPC)凭借其出色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在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电力监控、轨道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现阶段,IPC产品正不断向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嵌入式智能化发展,以满足https://www.cir.cn/6/60/GongYeJiSuanJiHangYeXianZhuangYu.html
3.中国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前景分析报告20233.3 全球主要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现状 3.3.1 北美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市场分析 (1)北美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 (2)北美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竞争格局 (3)北美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景 3.3.2 欧洲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市场分析 (1)欧洲地区工业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 https://96892234.b2b.11467.com/news/4362547.asp
4.2024年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分析计算机栏目为您提供2024年计算机行业定义及概况、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和计算机行业发展前景、市场政策及环境分析、重点企业投资分析等信息。https://www.chinabgao.com/k/jisuanji
5.武汉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工资待遇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武汉计算机行业工资收入一般多少钱一个月?56.5%的岗位拿¥6-15K/月,年薪¥7-18W。2023年工资较2022下降了14%,对比武汉高30.7%。 就业前景怎么样?市场需求:2024较2023下降19%,招聘职位量占武汉0.149%。地区分布集中在洪山区。发展现状:公司规模100-499人占比最多,成立时长10年以上占比最多。高端人才:硕士需求占https://www.jobui.com/salary/wuhan-all/ind-jisuanji/
6.教育大数据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战略规划建议报告1、美国教育大数据行业法律法规 2、美国教育大数据行业规模测算 3、美国教育大数据应用情况 4、美国教育大数据行业竞争者情况 5、美国教育大数据行业前景预测 2.5.3 重点区域发展:欧洲 1、欧洲教育大数据行业法律法规 2、欧洲教育大数据行业规模测算 (1)英国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6094883&efid=fVq5WNoRddfGQrd6lI_77A
7.我国聚碳酸酯(PC)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我国聚碳酸酯(PC)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聚碳酸酯(简称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根据酯基的结构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脂肪族-芳香族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脂肪族和脂肪族-芳香族聚碳酸酯的机械性能较低,从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塑料方面的应用。目前仅有芳香族聚碳酸酯获的了工业化生产。由于聚碳酸http://www.cppia.com.cn/front/article/3106/6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及现状最为最近最为火热的专业,很多朋友都希望小编整理出一份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关且十分全面的资料,小编也不负众望,耐心的为大家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对各位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小编的文章,请收藏本站(Ctrl+D即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景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今年来最为热门的http://o69iay0p.m.blog.55px.net/show-70192.html
9.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入门新手(对简单的计算机构造以及计算机语言有所了解) 完全不了解 计算机老手(对计算机应用十分熟练) 靠该行业吃饭 其他 *4. 您对计算机行业的看法(发展前景、认知) *5. 您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完全没兴趣(0)十分感兴趣(100) *6. 您对将来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意向 和大学专业进行对接 有浓烈的个人https://www.wjx.cn/jq/34542706.aspx
10.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景10篇(全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就业前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景 第2篇 中华英才网发布的最新就业指数调查显示,从全国行业职位整体分布来看,计算机、信息服务行业仍以近20%份额占据着招聘热点行业首席,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互联网公司,需求量最大、争夺最为激烈的是技术和研发人才,包括当下抢手的网络搜索引擎研发人员。市场调查公司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d1ifx8j.html
11.计算机行业就业分析(精选6篇)篇1:计算机行业就业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i561c5p.html
12.专业设置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五、专业行业现状,前景,人才需求: 室内设计行业不仅涉及传统家装,而且在商场、酒店、特色民宿、仿古建筑、休闲娱乐等商业公装领域。随着室内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量与日剧增。根据行业最新数据统计,云南省装饰企业数量已超过2000余家,对人才的需求迫切和旺盛,毕业生就业前景好,领域广、发展空间大。 https://jx.ynenc.cn/zysz/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