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中成药产业前景乐观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基于SWOT模型分析
(2021)
中成药产业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在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引领下,黔南州中成药产业顺势而为、乘势而起,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黔南州中成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黔南调查队组织开展调研,利用SWOT模型对黔南州中成药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意见与建议,以期为“十四五”黔南州中成药产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中的黔南州中成药产业情况
(一)产业产值呈稳步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8-2020年黔南州中成药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分别为60.2亿元、74.33亿元和80.38亿元(见图一),其中2019年增速达23%。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仍保持8%的增速。根据《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南州实施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的通知》,到2025年,黔南州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达到2020年的3倍。利用现代技术,开发中药精致饮片、中成药制剂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中药附加值,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单方、验方、医院制剂等中成药新药研发,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中成药产品。中成药产业作为黔南州健康医药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未来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图一:近三年黔南州中成药产业产值(千元)
(二)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黔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大力推动黔南州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积极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支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新品种,支持优势品种二次开发,促进“老药新用”研发,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促进中成药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了中成药现代化水平。2016年至2019年黔南州中成药产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见图二)。截至2021年7月,黔南州中成药产业营业收入达22.51亿元,同比增长14.6%。
图二:“十三五”时期黔南州中成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三)多家骨干企业涌现
近年来,黔南州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将健康医药产业写进《黔南州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2年,医药产业值达到115亿元以上。目前全州已拥有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盛世龙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弘康药业有限公司、贵州良济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富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发展前景可观的骨干型中医药企业,为后续打造“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产业格局打下了坚实的行业基础。即便在疫情影响最严重的2020年,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仍然实现57,388.31万元的营业收入,该企业在贵州省“2020贵州100强企业”中位列第32位。
二、黔南州中成药产业的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自然环境优势。黔南地处贵州中南部,境内峰峦起伏、林木葱郁、土壤肥沃,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让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多样,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具有高原山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雨量充沛,“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原生态”,为发展中药材种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现下人工种植有杜伸、天麻、太子参、半夏、何首乌、银杏、艾纳香、桔梗、石斛、枇杷、板蓝根、淫羊藿等多品种中药材,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亩,中药材产量18万吨。
3.“大数据”竞争优势。从201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贵州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战略新兴产业以来,“大数据”不仅成为了贵州新名片,也成为黔南全方位发展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黔南通过深入实施“万企融合”行动,实施融合项目137个、标杆项目17个、示范项目79个,带动融合企业121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数据”发展稳步向好,为解决中成药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不畅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中成药产业创新、医药物流发展等带来了竞争优势。
(二)劣势(Weakness)
1.投资回报期长,融资渠道选择面少。医药产业不论是新药研发、还是医药生产都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因此一家医药企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额资金支持。黔南地区能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的医药企业现仅有1家,其余企业发展大部分依靠地方政策支持、银行抵押贷款及企业自身利润再投入。融资渠道的可选择面少,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
2.医药人才短缺,产业长期发展受限。黔南地区工资水平较发达地区偏低,薪资待遇不足以吸引高端科技医药人才,同时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双重因素作用下,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受到威胁。
3.产业链不完备,制约集聚效应发挥。中成药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中药材种植、养殖、及采集行业。黔南州中药材的采购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面向外省采购,例如“亳州中药材市场”,该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二是向药企所在地散户采购;三是向省内州外中药材种植基地采购,例如到黔西市采购猴耳环叶等。其中,本地采购量少且散户缺乏相应的中药材管理理念及技术,大大影响了中药材品质,因此面向外省采购成为药企的首选。上游产业链的不完备,导致中成药产业难以发挥出集聚效应。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中成药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医疗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认可度不断提升,中成药市场需求越发旺盛,成为推动中成药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预计到2023年老年人口年净增量将冲上最高值,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人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及对中药“防未病和既病防变”理念的充分认可,消费者未来对中成药产品的消费需求会逐渐增加。
(四)威胁(Threats)
1.外部竞争加剧,质量竞争激烈。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至此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引导扶持,中成药产业在“十三五”时期高速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中成药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全国2015年-2019年中成药产量”中分析可得(见图三),中成药产量在“十三五”时期达到了增长顶峰,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对中成药的“量”上的需求变为了“质”上的追求,因此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饱和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破题根本。
图三:全国2015-2019年中成药产量(万吨)
2.中药材现代化管理水平低,资源未充分利用。黔南气候湿润,多为森林山地,适宜地道性中药材大规模规范化种植,药理性和品质是得到业内专家的充分认可。但黔南中药现代化水平较低,中药材种养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建设不够,中药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中药材生产规范和标准,导致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及利用。
3.现有园区配套设备不齐全。通过到龙里谷脚园区调研发现,该园区作为成熟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多,但存在着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现象。如公共交通设施覆盖面不足、公交线路延长不够,影响着园区企业员工上下班;园区垃圾桶中转站设置不合理,在药企大门前摆放垃圾桶,影响着药企及园区的环境及形象等。
三、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黔南州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效益。
加强上游原材料供应端建设,依托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鼓励药企积极参与药材种植初期筛选、育苗、种植、收割、初加工、仓储物流、深加工、销售等环节,推动中药材品牌化、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发展,实现“药材好药才好”发展理念;推动中游药企中成药生产高质量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技术协作,积极开展中成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合作,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中成药精深加工产品多元化、系列化发展;布局医-药-养健康医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中成药企业研发中医药保健食品、药膳等大健康产品,促进中成药产业与康养深度融合,推动医养、药养、食养、体养、住养、游养、水养等康养产业发展。
(二)鼓励创新创造,支持中药产品二次研发。
对传统中成药赋予现代医药产业的科技内涵,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创新”。鼓励支持药企对中药进行二次研发,通过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根据中药品种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已有的药理机理不清晰的中药品种进行重点深度研发,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升级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二次研发的中成药质量控制水平;优化生产工艺、选择更合适的剂型,让二次开发药品更安全性、更有效、更便于食用,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其重展新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发挥龙头引领,以高质量药品树立品牌形象。
面向未来,面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推进的新发展契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药品的需求,都需要药企加快战略转型,推动技术升级、推动高质量药品生产。针对我州现有中成药药企情况,需充分发挥信邦制药、瑞和制药、良济药业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整体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使黔南中成药生产企业整体效能不断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四)着重人才吸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中成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延长的需要,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州需继续加强人才吸引,积极对外宣传我州人才吸引政策,着重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需双管齐下,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药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政府需建立完善的人才配套服务体系,深化人才的住房、子女上学、科研资助、生活待遇、医疗服务等政策落地实施,将人才实实在在留住留好;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为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五)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医药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加快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公共交通建设,进一步扩大公交线网布局与覆盖面,更好满足医园区内企业员工上下班出行的需求;二是完善园区住宿、生活功能及环卫设施建设,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鼓励园区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建设标准化职工食宿、娱乐、园区商业配套和环卫等必备基础设施,为园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营造洁净美丽园区,提升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