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水务行业属于第四十八类“水的生产和供应”,包括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其中: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指城镇自来水厂及其他类似单位从江河湖泊地下等取得原水,并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生活饮用或工业用水标准,并向用户供应的活动。
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指对城镇污水及工矿企业废水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达到一定标准的污水回收再利用或排放到自然界的活动。
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指对海水和咸水进行脱盐处理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对各种类型污染水进行处理和利用的活动。
2.水务行业产业链
我国水务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
上游包括科研和规划设计、设备及材料供应。科研和规划设计主要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项目方案制定,是提高整个产业链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设备及材料供应主要包括管道、阀门、泵站、仪表等各种水务设备和材料,是水务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中游涉及水务设施建设、水务工程施工、水务项目运营维护,包括了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这一环节是水务行业的核心环节,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环节。中游企业通常以BOT、TOT、PPP等模式参与项目投资和运营,获取长期稳定的收入和回报。
下游主要是水务终端市场,包括居民用户和企业用户。居民用户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用水需求主要是生活用水,受政策调控和价格影响较大。企业用户主要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他们的用水需求主要是生产用水,受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影响较大。
3.水务行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水务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92年之前:基本为计划经济时代,水务行业主要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负责,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投资不足,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低下。
1992-2001年:开始引入外资水务企业,尝试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府逐步放开水务市场,允许外资企业以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排水项目。代表性的外资企业有法国威立雅、苏伊士、英国联合水务等。
2002-2015年:民营企业开始参与竞争,市场化程度提高。在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的背景下,一批民营企业涌入水务市场,以灵活的经营模式和较高的效率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有碧水源、兴蓉环境、金达莱环保等。
2016年至今:行业需求猛增,竞争加剧,以PPP模式开始了行业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水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重视,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智慧水利建设目标,水务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政府积极推广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务项目建设和运营。同时,国有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扩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代表性的国有企业有北控水务、首创环保、创业环保等。
二、水务行业政策背景
1.国家层面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3月13日):明确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水安全。
《“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2021年6月):提出了“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强调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利业务协同、水利管理优化、水利服务创新。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1年6月):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等。
《关于促进污水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12月):提出了促进污水处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包括完善污水处理政策体系、推动污水处理技术创新、优化污水处理市场环境、加强污水处理监管服务等。
《关于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指导意见》(2019年12月):提出了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包括制定再生水利用规划、完善再生水利用政策措施、加强再生水利用技术支撑、推动再生水利用示范应用等。
2.地方层面政策
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当地水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例如,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3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调整价格机制,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例如,上海市出台《关于调整城镇供排水价格的通知》,将自来水价格由3.7元/立方米调整为4.2元/立方米,将污水处理费由1.4元/立方米调整为1.8元/立方米。
推广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例如,广东省出台《关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有序开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建设和运营。
加强监管考核,提高服务质量。例如,江苏省出台《关于开展城镇供排水行业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各地城镇供排水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采购、价格调整、奖惩等政策执行的依据。
三、水务行业发展背景
1.水资源短缺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95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90立方米/人。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处于轻度缺水的状态。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匮乏,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紧张,西部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2022年全国有18个省份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10个省份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立方米/人,属于严重缺水状态。
2.水资源污染
2022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主要江河优良(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90.2%、9.4%和0.4%;全年湖泊和水库(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73.8%、21.4%和4.8%。综合来看,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污染源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入,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长,给水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3.污水处理需求
2022年中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95亿立方米,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06亿立方米,城镇污水排放量合计超过700亿立方米,我国的污水处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2023年初步统计中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为610亿立方米,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08亿立方米,合计达到718亿立方米。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社会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我国对污水处理的标准不断提高,对污水处理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到2025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四、水务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水务行业保持高速发展,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22年9月,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达3227家,资产总额突破2.5万亿元。2021年,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97.5亿元,同比增长18.21%。预计到2023年底,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
2.细分市场一: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供水总量基本保持基本稳定
我国供水总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供水总量增速开始缓慢下降。近几年,全国供水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平均年变化幅度保持在±1%左右。2022年6月15日,水利部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下称“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供水总量和用水总量均为5920.2亿m,比2020年有所增加。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人均用水量整体下降,农业用水需求最大
多年来,我国水供应基本上达到供需平衡。2022年,中国人均用水量为423立方米/人,比2021年增加了4立方米/人,同比增长0.95%。这是我国人均用水量连续多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从需求结构看,农业用水一直是用水需求最大的产业,往往超过60%。其次是工业用水,需求占比维持在20%左右,第三用水需求是生活用水,最后生态用水。从占比变化趋势看,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求占比逐渐增大,而工业用水的需求占比逐渐减少。
3.细分市场二:污水处理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强
作为环保行业中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强。2022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日,同比增长7.8%。根据生态环境部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2.3亿立方米/日,同比增长9.5%。
污水处理量持续上升
近年来我国城市和县城的污水处理量均呈上升趋势。2022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2.25亿立方米/日,比2021年增长了8.17%。初步估计,2023年全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43亿立方米/日,增长率为8%。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保障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1-2023年,全国县城污水处理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23年全年预计为112.5亿立方米。2022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约为74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污水处理量为630亿立方米,县城污水处理量为110亿立方米;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约为80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污水处理量为680亿立方米,县城污水处理量为120亿立方米。
4.细分市场三:中水回用
再生水利用量逐年增长
再生水是指经过污水处理厂或其他方式处理后达到一定标准的可再利用的水。再生水利用是指将再生水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标准进行合理利用的活动。再生水利用是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十四五”期间要实现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其中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要达到20%以上,京津冀区域要达到30%以上。2021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76.1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64%。预计到2023年底,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
再生水利用领域不断拓展
再生水利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农业、景观、生活等。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以工业领域为主,占比超过50%。其次是农业领域,占比约为2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环境美化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景观和生活领域的再生水利用也逐渐增多,占比分别约为15%和10%。
五、水务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层次:国有、民营、跨国企业
目前,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从企业规模上说,现阶段行业已形成跨国水务巨头、大型国有水务企业、中小型民营水务企业三个层次的竞争格局。从企业性质上说,现阶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三类主体构成。其中,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跨国企业逐渐退出。
国有企业:市场份额最大,规模效应明显
国有企业是我国水务行业的主力军,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我国水务行业前十大企业中,有八家是国有或国控企业,分别是北控水务、首创环保、创业环保、中水渔业、中节能环保、华润水务、中铁建投和中铁建工。这些国有或国控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和政府关系,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标和运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力不断提升
民营企业是我国水务行业的活力之源,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我国水务行业前十大企业中,有两家是民营企业,分别是碧水源和兴蓉环境。这些民营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开拓新的细分领域和新的合作模式,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跨国企业:市场份额较小,逐渐退出
跨国企业是我国水务行业的先驱者之一,曾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由于政策限制、文化差异、成本压力等原因,跨国企业在我国水务市场上的优势逐渐丧失,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近年来,一些跨国水务巨头如威立雅、苏伊士等纷纷出售或减持在中国的项目或股权,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2.行业竞争模式:以BOT、TOT、PPP为主
目前,我国水务行业的竞争模式主要以BOT、TOT、PPP等为主。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将政府和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风险共担,提高项目效率和效益。
BOT模式: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约定的期限内收取用户费用,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到期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BOT模式是我国水务行业最早引入的市场化模式,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TOT模式:即转让-运营-移交模式,是指政府将已建成的项目转让给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运营和维护,在约定的期限内收取用户费用,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到期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TOT模式是我国水务行业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模式,主要适用于已有项目的改造和提升。
PP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合同形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全过程,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共负。PPP模式是我国水务行业近年来推广的一种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建项目或整体项目。
六、水务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1.发展趋势
智慧水利建设将加快推进
再生水利用将进一步拓展
节能减排将成为重要目标
节能减排是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水务行业作为能源消耗较大和污染排放较多的行业之一,节能减排将成为水务行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水务行业将通过采用节能型设备、优化运行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实现水务设施的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
2.发展前景
总体来看,水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一方面,水务行业是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行业,具有刚性需求和稳定收入。另一方面,水务行业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污水处理需求等挑战,也存在着智慧水利建设、再生水利用、节能减排等机遇。预计未来几年,水务行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将不断深入,竞争格局将不断优化。
结语
尚普咨询对水务行业的定义、产业链、发展历程、政策背景、发展背景、发展现状、细分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预测。据尚普咨询集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水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97.5亿元,同比增长18.21%,预计到2023年底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水务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格局复杂,国有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代表性企业有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碧水源等。水务行业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污水处理需求等挑战,也存在着智慧水利建设、再生水利用、节能减排等机遇。总体来看,水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