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作为“朝阳产业”,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与手机保有量和报废量相比,我国手机回收率仍然较低。专家建议,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回收企业主观能动性。
当手机达到使用寿命,或者不能满足我们需求时,就会被淘汰,变成废旧手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一部手机的平均寿命在2.2年左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存量超过20亿部。
该协会研究数据还显示,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新型回收渠道。
“城市矿山”
“我和妻子都不算数码产品爱好者,但家里的废旧手机加起来也超过10部。”长沙90后小伙王杨告诉记者。打开抽屉,映入眼帘的各种型号的智能机和功能机。因为卡顿、掉电快或内存不足,这些手机不得不放在家里“吃土”。“卖掉吧,一来卖不上价,二来呢,也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即便是格式化处理或者恢复出厂设置,也难保不被专业人士恢复。”王杨说。
废旧手机的资源价值和环境风险并存。手机材料中有包括汞、铅、镉等重金属在内的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进入土壤、地下水中,在生态系统中累积,就会带来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手机材料本身也难以自然分解,如不规范处置,会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朝阳产业”
处理废旧手机,需要经过预处理、回收和精炼提纯等步骤。其中,预处理主要是将电子废弃物中的金属与非金属分开,实现金属的初步富集;回收主要是将稀贵金属进行提取富集;精炼提纯则是从回收的贵金属浸出液中,得到纯度较高的稀贵金属。
2010年,我国发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第一批),将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等五类产品(简称“四机一脑”)的回收处理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并实施基金补贴制度。后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2014年版)》新增了手机、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九个品类(简称“新九类”),但目前尚无基金补贴。
“若‘新九类’纳入基金补贴范围,行业肯定会迎来大幅抬头。”周儆说。
打通堵点
近年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促使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有了政策保障,发展逐步规范。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产业仍面临综合处理能力不足、消费者回收废旧手机意愿低下、回收流程长、回收成本较高等堵点。
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无疑是制约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痛点。“国家应从法律层面和监督执法层面着手,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要鼓励机构和个人对企业的手机回收和二手交易进行监督,建立奖惩制度,促进手机回收和安全处置。”民建长沙市委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周炳认为。
“大家在换新手机的同时,也应考虑旧手机的去向。”周儆建议消费者处理废旧手机应尽量选择正规渠道,既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又为环保做贡献。而对于回收行业,他建言通过加强监管、提升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实现回收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物尽其用”。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回收企业主观能动性;推动手机厂商设定回收率目标,提高二手市场回收效率。”他说。